纪录片创作的主观与表现的理念 纪录片创作的新收获

纪录片创作的主观与表现的理念 纪录片创作的新收获(1)

图①:纪录片《过年的画》海报。 图②: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海报。 资料图片

纪录片创作的主观与表现的理念 纪录片创作的新收获(2)

图为中国画《飞天圆梦》,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介绍了这幅作品。

纪录片被称为“国家相册”。近年来,纪录片创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的丰厚内涵,深刻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忠实记录时代进步的铿锵足音。纪实影像的画面和娓娓道来的讲述,帮助我们感受中华文化,领悟中国精神。透过本期评介的3部作品,我们可以了解纪录片创作的新收获,感受纪实影像的魅力与力量。

——编 者

核心阅读

美学是人文纪录片的内在要求。画精、构巧、词美,人痴、情浓、意深,它们融合而成的人文气息在全片回环流转,使“寻常之物”彰显出更多的生命状态、文化价值和启迪意义。

人文纪录片创作是一种高强度的精神劳动,需要水准,更需要情怀,需要诚意,更需要敬畏。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电视文艺作品扮演重要的角色。仅就传统美术资源的开掘而言,近来《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美术里的中国》等多个电视节目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前不久,以年画为题材的纪录片《过年的画》在多个电视频道播出,受到关注。这是深耕人文纪录片领域的导演祖光和他的创作团队,继前几年的《五大道》《有个学校叫南开》等佳作之后献给观众的又一部新作。透过纪录片的画面与讲述,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民间美术里竟藏着如此丰厚的历史、广阔的世界、痴迷的人物和传奇般的故事。

曾经时时接于目、闻于耳的民间年画,生动刻印着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与中国传统山水人文画的精美繁复相比,年画更直接晓畅地将民间的智慧、百姓的喜好、生活的寄托体现得淋漓尽致。旧时的年年岁岁,年画被尊为吉物,春节贴年画、讨祥瑞更是中国家庭的重要节日仪式。《过年的画》中,一幅幅代表性画面打开,既有对历史氛围作晕染般的铺排,也有具体而微、丰富贴合的情节描写,观众不难从简约而清晰的画与史的交织中,辨识年画的文脉。在中国诸多年画发源地的表现上,尽管有著名的“南桃北柳”,但作品仅从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起笔并以此为主角,其后的苏州“桃花坞”、上海的“小校场”等渐次展开,再兼及四川绵竹、山东潍坊、河北武强、河南朱仙镇等中国年画重镇,这种以点带面、详略有致、层次分明的空间布局,很好地观照了全貌,又突出了重点。作品对这一古老文化积淀的“打捞”,犹如打开了一座极为珍贵的文化宝藏,带领观众进行一次年画的寻宝之旅、发现之旅。

面对年画数百年的发展进程,创作者无意做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年画谱,而是要呈现古往今来与年画结缘并影响其发展的人物形象志。作品重点选择30多位代表性学者、收藏者、创作者、爱好者,加上众多的外围性人物,让他们来到前台一一亮相。其中,有分批次将1600多件套的民间年画悉数捐赠给国家的年画学者王树村,有来自延安鲁艺专攻木刻版画的老八路老党员,有六十年如一日倾注全部心血为中国年画事业、为年画博物馆的建造燃尽生命之火的张映雪,还有年画收藏家霍庆有……一位对年画有重要贡献的外国学者格外令人感动,偶然的机会让他迷上了中国年画的研究和收藏,他与自己的老师和学生在传承接续中不断丰富对中国年画的认识,最终将他收藏的200多幅年画结集出版。他们都不愧为钟情一生、终其一事的年画痴迷人和守护者。因为他们的深爱,年画之花才在盛衰荣枯的命运中顽强地绽放。值得称道的是,作品在讲述这些视年画为生命的人物时,呈现出故事完整、性格鲜明、细节充沛、情绪饱满的塑造能力。

美学是人文纪录片的内在要求。《过年的画》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画面、人物和故事让人难忘,离不开创作者多方面的美学追求。若要梳理年画的前世今生,5集的体量也足够了,但要让它更鲜活、更有历史感,拥有更持久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人文成色和精神特性极其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的努力之处。首先,从叙事策略来说,主创团队和出品方虽属天津,拍摄一部“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专集应当应分,但他们选择立足天津,放眼各地乃至更远。这种对地域的超越,在构建年画的整体影像志中更有利于拓展艺术表达的空间,反过来也更好地表现了地域。其次,从人文品格来说,我特别欣赏本片那种俗中求雅、平中见奇的追求。画精、构巧、词美,人痴、情浓、意深,它们融合而成的人文气息在全片回环流转,使“寻常之物”彰显出更多的生命状态、文化价值和启迪意义。特别是“画里新风”,在年画的历史停笔处,本片开启对年画的命运追问和未来想象,创作者以专业眼光和学者姿态,通过青年博士和专业群体的学术追寻、在创新中的苦苦探索,让观众跟随他们的足迹,在道尽酸甜苦辣中寻找答案,在彰往考来中重拾信心。第三,从艺术手法来说,作品始终在以画入史、以史带人、以人陈情的精巧编织中为观众展开引人入胜的画卷。无论是“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杨柳青年画古镇,还是“桃花坞”打通了年画与人文画的屏障;无论是王进“能识此宝者分文不取、不识此宝者重金不卖”的义利观,还是数字时代年画的发展……都是通过人物故事反映时代变迁,通过时代变迁理解年画命运。许多镜头看似轻描淡写,却有信息的积聚释放;史料画面均有着虚实有据、严丝合缝的匹配;甚至片头片尾曲都将民间味做得十足,看得出来创作者是用心用情的,因而让作品在简洁、明快、清晰、精致和涉笔成趣中实现内涵丰富而厚重的艺术高度。

人文纪录片创作是一种高强度的精神劳动,需要水准,更需要情怀,需要诚意,更需要敬畏。创作者驾驭这一题材时需要熟稔自如,同时保持谨严之心,意在用优质的影像艺术使传统文化传递更长久,影响更深远。在年画日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今天,用人文纪录的力量为社会提供了一次回望和思考的机会。

希望更多人参与到人文纪录片的创作中,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化”在日常。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版式设计:赵偲汝

作者:沈卫星

来源: 人民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