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上寒山石径斜斜的读音又火了(考证山行之石径斜)
摘要:
“斜”:倾斜,此没有它意。读音:“xié”。
故而,应以历史观予以考证之,以求真实、以利教育、以便学习。
唐朝长安口音,应该是偏重于晋语系。此“斜”,原本xié音,却发至xiá音。又如,李峤(公元644-713年)作《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之“斜”同属一类,是方言性质的表现、不能作为正音。不然,在中华民族众多方言之中就会丢掉“书同文”的意义、从而导致“学而无从”的结果。
作者: 张涛
晋语系现代分布地理示意图
序言在2022年7月2日央视最新一期《开讲啦》的栏目中,一位研究古汉语的年轻女士唐琪非常“专业”的自问自答了《山行》之“斜”的发音、很深奥难理解…
在当今小学课本中,也有《山行》,其“斜”读“xié”、而非“xiá”,凡师者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误教育…
故而,应以历史观予以考证之,以求真实、以利教育、以便学习。
第一章 《山行》《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意:
行至寒山,遥望远处。弯弯曲曲的石质小路倾斜蜿蜒延伸向上,白云飘浮之中深远的地方有生活人家。停下代步之车驻足坐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晚景,秋霜中的枫叶火红的堪比于初春二月的鲜花。
特别注释:
1、“寒山”:特指寒意之山,而非指山名。
2、“斜”:倾斜,此没有它意。读音:“xié”。
作者:杜牧。
第二章 历史背景第一节 作者与创作时间及相关背景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唐朝(公元618-907年),官员、诗人、散文家,政治家、史学家、宰相杜佑(公元735-812年、803年拜相至终)之孙,官员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公元809-840年)大和二年(公元828年)26岁时进士及第,初任弘文馆校书郎,后分别于长安、洛阳、江西、淮南、黄州、池州、睦州、扬州任职为官。
《山行》,应该是杜牧作于唐宣宗大中四年秋(公元850年)去任湖州刺史,一年后(公元851年)又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而被召回长安赴任的途中。
杜牧,历经世事:
十几岁,注解《孙子》十三篇,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23岁,作《阿房宫赋》。
25岁,写下“史诗”之称的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立朝、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现状问题的见解。
26岁,进士及第。
31岁,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十一月,逃过“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
33岁,就任监察御史。
43岁,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七月,唐武宗下诏禁毁佛教,经历了“会昌法难”。
50岁,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迁中书舍人,冬天病重逝世。
是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作《山行》。其中,充满了自喻的风韵:“霜叶红于二月花。”
又,在晚年(约公元852年)、闲居于长安城南樊川别墅期间,将《山行》编入了《樊川文集》,终而被后人所见。
第二节 唐朝长安口音与“斜”
唐朝长安口音,应该是偏重于晋语系。此“斜”,原本xié音,却发至xiá音。又如,李峤(公元644-713年)作《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之“斜”同属一类,是方言性质的表现、不能作为正音。不然,在中华民族众多方言之中就会丢掉“书同文”的意义、从而导致“学而无从”的结果。
一、唐朝来源与长安口音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21帝,享国289年。隋末天下群雄并起,唐国公李渊趁势在生活所居地晋阳起兵,于公元618年称帝,改元武德,建立唐朝,国号“唐”,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 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是隋朝时晋阳行宫留守,以尊“隋”为名起兵,每战必克,直入长安。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五月、隋恭帝杨侑禅让位于李渊,李渊称帝…
晋阳,亦即今山西省太原市,是“太原”古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北方大都会,属晋语系。
唐朝李氏等地道的晋语系口音,随着庞大的统治集团和军队自然也会进入长安、以及周边地区,并且长期滞留、深入影响和广泛传播。
二、追溯北朝兴亡与长安口音
北朝(公元386-581年),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的总称。
北魏(公元386-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
公元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相邻之南和林格尔县、属晋语系),沿袭称王。
公元398年七月、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属晋语系),称帝。
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长安,成为所统治的主要城市之一。
北魏地理与长安示意图一
北魏地理与长安示意图二
北魏地理与长安示意图三
拓跋珪(公元371-409年),鲜卑族,盛乐人。亦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相邻之南和林格尔县、属晋语系。
定都盛乐地理位置图
迁都平成、洛阳地理位置图
北魏于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发生变故,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从公元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立“魏”起至公元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东魏、北齐:
定都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河北省临漳县),别都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公元550年、东魏覆灭、生北齐(公元550-577年)。
西魏、北周:
公元534年,孝武帝元修从洛阳逃至长安、投靠权重将领宇文泰、次年被杀,元宝炬被立为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
公元551年,公元554年,分别两次更帝。
公元557年,恭帝禅让于宇文觉,西魏灭亡。孝闵帝宇文觉,改国号周,仍定都长安,史称北周。同年,被杀,更帝。
公元560年,更帝。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公元581年,杨坚受禅称帝,改国号为隋,仍定都长安(时称大兴城),北周亡。
宇文泰(公元507-556年),鲜卑族,代郡武川县人。亦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相邻之北武川县、属晋语系。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改革家、政治家,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北周政权的奠基者。
宇文觉(公元542年-557年),北周孝闵帝、公元557年在位,鲜卑族,代郡武川人,周文帝宇文泰第三子,北周第一位君主、权臣宇文护拥立的傀儡。
北朝拓跋氏、宇文氏等所持晋语系口音,随着庞大的统治集团和军队自然也会进入长安、以及周边地区,并且长期滞留、深入影响和广泛传播。
西魏地理与长安示意图一
西魏地理与长安示意图二
三、历史晋语系对长安口音的影响
秦,建都咸阳,古代咸阳的地理位置在渭河两岸、涵盖今天的西安和咸阳部分区域。咸阳是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后秦国的都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都仍在咸阳。
春秋,左丘明(公元前556-451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之中就多有政治联姻“秦晋之好”。亦即,“晋”、“三晋”之晋语系会对后来的长安口音产生很大的影响。
春秋时期诸侯国秦晋地理示意图
战国时期诸侯国三晋地理示意图
第三节 晋语系、以及其它方言发音容易引起的误解
二十四史之一的《新唐书》中,就西藏“天珠”原本“瑟”、“瑟瑟”、“巴瑟瑟”的“巴”音,竟被翻译为了“不瑟瑟”之“不”。而“不”,使人极为敏感的容易误解为含有否定的意思。
《新唐书》:“吐蕃妇人辫发,戴不瑟瑟珠,云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马。”
千百年来草原畜牧的马背民族、如蒙古族的美食之一“手扒肉”,在今天很多的媒体介绍时、大都因晋语系方言的去声或称入声因素而被翻译成为了“手把肉”。此“扒”,就是扒皮的扒,就是“剥”下来的意思,就是描述“剔骨食肉”这一特指的动态过程。而“把”,是把持、把握,意义太大、太过宽泛,与此特色美食的特性文化之概念相距甚远,以致误解、不明所以。
其它方言,不胜枚举,不再详论。
第三章 结论陆法言、隋朝音韵学家,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当时的著名学者,于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公元541-604年)、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成《切韵》,规范了汉语韵书修撰的体例,是所知最早的韵书、音韵学的第一经典,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
其,《切韵序》:“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jùn、拾取)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分指两人)多所决定。”
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唐韵》、《广韵》、《集韵》等等一脉相承的增补,成为官方正统。
尽管如此,历来还是有很多的相关问题难以、或者不能解决。如,《山行》中的“斜”音解释;又如,《山行》另有一版: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其中之“生”何解?!
其实,就是晋语系,将“斜”xié,发音至xiá;将“深”shēn,发音至shēng,并且又以讹传讹、误为“生”字。
此,本来不难理解。毕竟,远方山间漂浮的白云所深深笼罩的人家之境才是更为美轮美奂、才是更会致使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从而成为笔下生花之所在。
至此,谢过有可能引用了前辈的著作知识而又无法知其姓名的人们!
同时,谢过大家给予的各种支持、帮助和鼓励!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 创始人 张涛
2016年07月02日完稿
2022年07月22日修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