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角度评析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降世魔童文本的意义建构)

从人物角度评析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降世魔童文本的意义建构)(1)

符号作为携带意义的感知,传统文化除了呈现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中,传统思想也贯穿了电影文本的内核与意义建构。传播符号学中,影响意义的因素包括了生产者、文本、解释者等因素,文本意义在互动中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

在现代社会下,基于社会背景、思想变迁,生产者和文本在意义建构中,也进行了现代化转变。电影文本的意义不仅是讨论对电影所呈现的传统文化思想的认知,同样也进行了意义建构。

从人物角度评析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降世魔童文本的意义建构)(2)

型文本:民族风格中的文化传承

型文本是文本显性框架因素之一,表明了该文本的集群归属以及文本归属。型文本作为最重要的伴随文本之一,将文本符号固定到某种模式之中,与其他的文本文化相区分,决定了最基本的表意和接收方式,将文本和文化相互连接。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型文本体现在题材类型以“哪吒”这一经典形象进行故事建构,对我国动画民族风格的传承,并且将其中的传统文化思想进行符号化的表意,以一种更具有观赏性和创新性的形式进行文本内容的呈现。

从人物角度评析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降世魔童文本的意义建构)(3)

首先,在故事模式中具有“型文本”特征,基于我国神话故事“哪吒”人物所进行的文本意义建构。哪吒作为民间家喻户晓的形象,其打东海龙王、割肉救母、莲花化身的神话故事被熟知,基于哪吒和其故事为题材的型文本的改编就囊括了真人电视剧、游戏、漫画、小说、动画等多种领域,以人物和围绕的故事进行展开。

在我国动画史以哪吒题材为型文本的动画电影包括《哪吒闹海》《哪吒传奇》《封神榜传奇》《大闹天宫》等,均围绕哪吒进行了型文本建构,通过文本的累积呈现,角色和故事也更加丰满。

从人物角度评析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降世魔童文本的意义建构)(4)

其次,《哪吒之魔童降世》在风格塑造中具有“型文本”特征,呈现了强烈的民族风格。随着好莱坞电影和日本动画的竞争力增强,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学派的民族风格就已经逐步确立并快速发展,在进步和视听艺术的发展之下,我国动画的民族风格融合特征明显。

中国动画依靠我传统文化所呈现的浓烈的民族风格,将武术文化、道义思想、京剧文化等多元素进行融合,使我国动画电影扎根于传统文化中,赋予民族风格与优秀的传统思想,与我国民族风格电影一脉相承。

从人物角度评析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降世魔童文本的意义建构)(5)

比如在人物形象符号方面,我国动画电影将历史人物、神话人物、戏曲故事进行塑造,以京剧的“脸谱化”特征进行杂糅,加以创造出了独具风格的人物形象。

民族风格的型文本特点,在我国的民族风格电影中,传统文化符号除了人物场景符号的呈现外,还体现在故事内核及传统文化思想。儒家关注辨析义利,在电影中“义义为上”的道义原则,成就了哪吒这一复杂矛盾的形象。

从人物角度评析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降世魔童文本的意义建构)(6)

先后文本:人神形象的合理陌生化改编

在符号文本进行意义传达的过程中,先文本和后文本都会对符号的表意产生影响。先后文本不一定在任何文本中都又存在,但是先后文本在大多数文本中都得以体现,比如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或是系列电影,都受到先后文本的影响。对于符号文本而言,先文本与后文本之间的关系明确。

以《哪吒之魔童降世》而言,对动画电影中人物和故事进行更为深刻的呈现,以及人物意义建构的改编,都离不开对“哪吒”形象在其他文本中的认知。

从人物角度评析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降世魔童文本的意义建构)(7)

随着文本的继续创造,先后文本的也会产生出原本位置关系的变化,后文本也可能会成为先文本。在《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动画电影中,存在着明显的先后文本的特征,尤其是对于人神形象的改编。

《哪吒之魔童降世》以时间关系而言,处于哪吒文本中的后文本,其人物形象在基于受众对先文本的了解中建构,进行了合理的陌生化改编,一方面又有对先文本的认知,另一方面又进行了陌生化的塑造。

从人物角度评析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降世魔童文本的意义建构)(8)

在时代背景之下,由于以人文本和精神追求的改变,对前文本的改编也在当下社会中呈现出了新的电影文本。电影中,不乏对先文本符号的重现,比如哪吒的乾坤圈、混天绫等法器,使之与其他人物仍有清晰的辨识度。

但与先文本中所记载的有些不同,《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是一个英气俊秀的青少年,身长一丈六尺之高,在《哪吒传奇》中也塑造了一个可爱童真的少年英雄形象。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以一个“丑哪吒”形象出现,性格顽皮。

从人物角度评析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降世魔童文本的意义建构)(9)

太乙真人说着一口川普,肥胖搞笑,和仙风道骨的道教仙人形象不同,打破了以往动画中对“神”的地位和人物形象建构,人神地位弱化。这样的形象建构,体现了《道德经》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思想,在影片中形成了强烈的人物反差,深化了电影主题。

从人物角度评析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降世魔童文本的意义建构)(10)

同时文本:对人性论的表达

同时文本表明,由于文本生产会耗费大量时间,因此很多影响因素伴随文本生产同时出现。克里斯蒂娃发现,在文本生成的过程中,其他文本对文本的生产影响具有时间差,并将这种“文本间性”,分为“历时性”和“同时性”。

并且认为任何文本的存在都并非单独、孤立的,文本与文本之间会产生相互交织的关系,文本本身会指向各种先前的文本和同时的文本。同时性对于电影文本的影响,除了在创作过程中受到的评论以外,也受到了其他电影同时文本的表达。

从人物角度评析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降世魔童文本的意义建构)(11)

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同时文本的历史性和同时性表现明显。首先,在电影的文本建构中,除了民族风格等前文本外,我国的传统人性论也对电影文本产生了历史性影响。

即弱化人物的善恶、美丑,以文本的构建推动人物心理的变化,哪吒对怀疑他、厌恶他的百姓施予援手,不仅体现了佛教“以善行求善报”的尊重众生的思想,同样体现了一个“丑哪吒”的打破叙事套路的人物形象,破除受众对于美丑的偏见。

从人物角度评析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降世魔童文本的意义建构)(12)

在该文本中,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思想中“人性论”呈现。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主要分为性善论和性恶论。儒家所提倡的性善论认为,道德观念的萌芽是人高于禽兽的特征,《三字经》中也记载:“人之初,性本善。”

战国中期荀子提倡性恶论,认为人一出生就带着恶,但是随着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变化,人性是可以变成善的。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以一个魔丸形象出生,一出场便遵循了“性恶”,而在父母和太乙真人的感化之下,最后也成为了拯救世人的英雄。

从人物角度评析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降世魔童文本的意义建构)(13)

此外,电影还受到好莱坞英雄主义的同时性影响。在我国的动画电影史上,好莱坞和日本动画对我国动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好莱坞的英雄主义,也在2019年上映的电影如《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中均有体现。

好莱坞英雄主义以个人英雄主义为主,凸显主人物的成长历程,而在电影中,哪吒、敖丙也带有英雄色彩,在成长中突破自我、造福百姓。

#创作挑战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