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五章感悟(开宗明义章第一)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孝经》共分十八章,以孔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对孝的含义、作用等问题加以阐述。
依其内容,十八章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自《开宗明义章》至《庶人章》为第一部分,共六章,对孝加以概括性论述,
阐述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五个层级人士实现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自《三才章》至《五刑章》为第二部分,共五章,主要讲述孝与治国的关系,强调孝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自《广至德章》至《广扬名章》为第三部分,共三章,是对《开宗明义章》中提到的“至德”、“要道”、“扬名”的引申和发挥。
自《谏争章》至《丧亲章》为第四部分,共四章。
这部分各章之间内在联系不紧密,而是分别以不同题目,对前三部分内容进行发挥和补充。其中,《丧亲章》可视为全篇的总结。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开宗明义章第一》。
【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这是全文的主旨。
孝行,是顺应人心、顺因人性、顺从人情、顺依人本之德行。
孝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和我们的人伦之本息息相关。
【仲尼居,曾子侍。】
说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仲尼指的是孔子,仲代表在家排行老二。伯仲叔季。
曾子是曾参,孔子的得意弟子。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二十四孝》记载了曾子啮指痛心的佳话:
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这里是孔子和曾子的对话。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最美好的品德和最精要的道理,使得天下百姓民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百姓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为什么吗?”
孔子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
这里的“道”,我们可以理解为先王治国的方法。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
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
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从曾子的“避席”以及言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尊师之道。
好了,今天我们先学习到这里,剩下的内容下以后继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