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倭寇是怎么过来的(明朝倭寇的消失)
倭寇(わこう),教科书的定义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因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故称倭寇。
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1年4月27日—1567年1月23日)是倭寇最为活跃的阶段,因而称为嘉靖大倭寇。
嘉靖大倭寇的构成。嘉靖时代,日本处于战国时代,根本没有势力转战上万里来入侵中国沿海,关于倭寇的构成,明朝官方正史《明史·日本传》里说:“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嘉靖实录》:“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也就是打着倭寇名义抢劫的假倭寇七成以上就是中国人自己。明朝抗倭专业书籍《筹海图编》中,更是列出了十四股倭寇的头目,这些头目全都是明朝人。也就是日本人参加的数量是很少的,大部分是中国的走私贸易者以及追随他们的各色人等。
公元1454年朝鲜的端宗二年《世宗实录》中叙述:“前朝之际,倭寇兴行,民不聊生。然倭人不过一二,而本国之民,反著倭服,成党作乱。”也就是倭寇里真正的日本人不超过20%。其组成实以朝鲜人为主。
倭寇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人参与,还顶着一个外国渗透分子倭寇的招牌流窜作案。
日本学者山根幸夫《图说中国历史》 第七卷《明帝国和日本》记录:倭寇的主体是中国的中小商人阶层,由于合法的海外贸易遭到禁止,不得不从事海上走私贸易的中国人;倭寇的最高领导者是徽商出身的王直,要求废止“海禁令”、追求贸易自由化的海上走私贸易集团的首领。
那就是因为明朝取消了对外贸易,就是强行取消市场这个政策造成的。
明朝建立后,在江浙闽一带,留有朱元璋的政敌张士诚的残余势力,他们会同沿海走私商一起与日本海贼合作,以日本一些岛屿为基地,在中国和朝鲜沿海进行侵扰。
这让朱元璋大为光火,出于对沿海居民支持张士诚的愤恨,巩固政权的政治目的,再加上小农经济的治国理念,朱元璋不仅给江浙闽施以重税,而且颁布“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显然,政权的稳定高于一切。
公元1523年嘉靖二年,明王朝借口宁波“争贡事件” ,下令严禁造违式大船,凡是属于违禁海船的尽数毁掉,规定“自后沿海军民,私与贼市,其邻舍不举者连坐 ”,断绝一切海上联系和贸易往来。
多少年以来,中国沿海民众,一直以对外商业贸易为生,大家都已经在这个产业链上以此为生。没有办法,你不让我公开做生意,那我就铤而走险出海走私。你要走私,就必须要有武装,你要对抗缉私人员,必要时要与官兵干仗,你要有了武装,走私和抢劫就没有什么界限啦。有商业生意的时候,就是武装走私,没有商业生意的时候,也就是日子不好过的时候,就去抢劫,那自然发展成为海盗。
海盗为什么要用倭寇的名义来活动?很简单海盗们知道没有必要将刑事犯罪政治化,被戴上公开造反的旗帜,这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心里还是想过原来的生活,因为直接造反的政治影响太大,一定会引来朝廷不计成本的绞杀镇压,于是,他们就假扮日本人,以倭寇的名义抢劫。这样,就变成境外流窜人员作案,它的性质还是属于治安事件,不是政治矛盾。
当时也确实有一批在日本战败的散兵游勇,跑到中国东南沿海和朝鲜沿海讨生计,也就是有这么一批日本海盗倭寇。
中国的海盗们一看,倭寇送上门来,这口锅也赶快甩给你,我们也赶紧假扮倭寇,一家这么干,效果不错挺好的,别人一看,有样学样。立刻,倭寇的声势很快浩大起来了。这个假倭寇,不仅仅是沿海的渔民,还有海商集团、腐败的公务员、军人和军官,甚至还有卸任的官僚、落榜的书生,什么样的人都有,感觉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你都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阶段,出现了一个最为大胆的海盗——王直,以日本为根据地,从事海上走私活动,1560年初王直被明朝官府安徽老乡胡宗宪诱捕追杀。但在日本,王直却拥有很高的声誉,日本人认为火枪传入日本和海上贸易的发展,王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日本人还为他塑像,顶礼膜拜。现在,日本长崎平户市松浦史料博物馆前,立有一座王直的铜像,日本动漫《海贼王》中王直的形象,留着长长的胡须,很是夸张有趣。
那么,倭寇之患是怎么被消灭的,教科书上告诉我们,倭寇是被神勇的戚继光扫平。历史是这样的吗?
海禁越严,海盗活动越是疯狂,明朝大臣开始反思二者的关系,逐渐分化成禁海派和开海派,大明朝重农抑商的国策开始松动了。
或许是认识到了嘉靖大倭寇的深层原因,或迫于沿海走私泛滥的巨大压力,公元1567年嘉靖驾崩,新即位的隆庆皇帝明穆宗,立即批准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的奏请,下令有限制的开放走私贸易中心——福建漳州的月港。也就是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月港这边画了一片经济特区,允许合法地做海外贸易,政府通过发放《由引》许可证的计划经济方式进行调控,并且严禁海商前往日本。
这就是明朝的隆庆开海,也被称为隆庆开关。
尽管隆庆初年的开放海禁,并不彻底,就是这样,民间被抑制的商业活力依然喷涌而出,美洲的白银潮水般地涌入中国,刺激了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朝东林七君子之一周起元(1571年—1626年)说:“我穆庙(穆宗)时除贩夷之律。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西路(东西洋),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
从1567年隆庆开海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白银汇集地。大明帝国也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为明朝张居正全面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日后在内忧外患中的明朝提供了延长寿命的资本。
隆庆开关,这一手治根的办法相当见效,真假倭寇很快就放下武器,纷纷加入海上贸易。《明史·兵志三》记载从此“倭渐不为患”。骁勇善战的戚继光,也在这年从东南沿海调往北方,镇守更为重要的蓟州。
其实,史学界早就搞明白倭寇的来龙去脉。由于教科书没有改,我也一直认为倭寇是日本人,认为抗倭的胜利,是中华帝国对日本的伟大胜利。
明朝万历年间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禁之太严,奸民势穷, 必至为盗。自纳饷过洋之利开, 豪狡之徒咸趋利畏法。故海澄之开禁,凡以除中国之害也。”
可见,隆庆开海以后,倭寇之患,渐渐地自己就平了。真正平定倭寇的不是明朝政府的武力,而是市场,被压抑的外贸商业市场需求是多么的强。不是讲武力围剿没有作用,而是市场的力量威力更大,要比武力强N倍。
明朝倭寇的兴起到消亡的历史,说明国家的政策制定非常重要。以政权维稳为前提,忽视市场需求的政策,有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效应,相反,顺应市场的政策,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次教培市场的调整,政策应该重视市场需求。因为对普通人来讲,考试得高分就能上好的大学,就能找到好的职业,这个需求依然存在并很旺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