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奖电影解说(从主题故事到影像风格)

文:宿夜花

撞车》进入主流观众的视野之内,自然离不开第78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最佳影片的“爆冷”,在很多人为华人导演李安错失“最佳电影”大奖而惋惜的同时,《撞车》一片也得到了广泛关注。而豆瓣上20万 人次8.6的高分也足见影片的质量过硬。影片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对族裔偏见与阶级差异的经典母题、移民潮造成的文化隔阂、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个体交流的困惑,进行了探讨。

奥斯卡奖电影解说(从主题故事到影像风格)(1)

如果说仅仅看到了文化冲突和族裔歧视,那尚且只是故事主题最外层的含义。《撞车》不同于一般此类命题作文的地方在于,它从族裔隔阂的外衣之下窥探出现代社会跨文化交流困惑。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特质与灵魂,但都因为根深蒂固的偏见与无效的交流,困顿在刻板的外在标签之下。除此之外,影片“多米诺式效应”情绪推进剧情的非线性叙事逻辑、简洁高效的剪辑、迷离暧昧复杂的影调,也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性与观赏性。

Crash:族裔隔阂外衣下的现代人精神困境

Crash的直译即为“碰撞”,如果简单理解为物理碰撞或是撞车,那无疑是对影片的内容主题有所矮化。事实上,影片中的crash并非最直观、具象的“撞车”,更是一种抽象的碰撞,既泛指人类社会各种不同特征的语言文化、精神文明的冲突碰撞与弥合互融,更是一种动态平衡的“世界大机器”寓言:世界上的一切看似孤立的东西,都处在一种隐性的、无形的联系与动态平衡之中

“穿梭在城市之间,你知道吗?你和人们擦肩而过、邂逅相遇,在洛杉矶,没人触摸你。我们总是躲在冰冷的金属建筑物后面。我想我们很怀念那种触摸的感觉——我们彼此碰撞,只是为了感觉到彼此的存在。”

奥斯卡奖电影解说(从主题故事到影像风格)(2)

影片探索的主题本质上是一个关于现代人普遍的生存困惑。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现代化的同时,人与人之间又将如何相处与交流、沟通与磨合?它既是一个探索人类相处本质的哲学性命题,又是一个极其实在到关乎到人的现实生活的问题。

一方面,作为“民族大熔炉”,美国文化的形成即是建立在不同族裔的碰撞、交流与磨合之上,在这种群体的碰撞之中,个人往往要依赖其所处的群体而生存。因此,语言与阶级、身份与种族、性别与权力,成为永远探讨不尽的话题。在社会发展、人类的交流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偏见与歧视

奥斯卡奖电影解说(从主题故事到影像风格)(3)

另一方面,现代媒介的更新、交流方式的通畅,在让世界多元化的同时,反而使得人们对未知的人与事物陷入了标签化、模式化的刻板认知中,缺乏了深度的沟通与思考,既不试图多了解他人,也不愿意敞开心扉,从而将自己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渴望被关怀爱护、内在却疏离冷漠、并用暴戾外表装饰脆弱心灵的后现代精神困惑便因此产生。

这种困境与迷惘,在王家卫的电影中是爱的失语与自我放逐的迷失,在昆汀·塔伦蒂诺的戏谑话语下是命运的无常与身份的无序,《撞车》则将这一母题放置在时下最流行的(例如同一时期戛纳电影节获奖的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执导的《通天塔》)文化隔膜、族裔冲突的社会学外衣之下,发出一种面向全人类的叩问:世界上来自不同语言文化环境、阶层背景之人,他们如何克服这些外在标签进行交流融合?

非线性叙事:多米诺效应

奥斯卡奖电影解说(从主题故事到影像风格)(4)

影片首先通过片头、片尾的“撞车”事故构成首尾呼应俯拍镜头(上帝视角)完成一种客观冷静的全知视角,即法国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的“外部调焦”(完全抽离其中的客观与理性)。因此,这是一个发生在洛杉矶的故事,也可能是发生在任何时间、地点的各色人物之间的故事。

奥斯卡奖电影解说(从主题故事到影像风格)(5)

而影片的情节推动方式则是一种“多米诺效应”——极其微小的初始矛盾产生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不良情绪的感染与转嫁。两名非裔青年因为服务员的怠慢,自觉受到了歧视,便将怒气发泄在路过的白人夫妇头上;白人女性因为无端被枪指着头遭受到了惊吓与恐慌,便对身旁的锁匠恶语相向以释然这种令人不快的经历。

奥斯卡奖电影解说(从主题故事到影像风格)(6)

波斯移民因为语言不通而感觉被羞辱,当自己家门坏损的时候,他便将这种憋屈与窝火对准了无辜的锁匠。白人警察因为父亲的医疗问题对非裔女性医务人员产生了不满与敌意,而正当此际,执勤途中遇上了一名非裔电视片导演,因此他为了宣泄他的怒火,这名非裔导演遭受了无关刁难。

当影片展示一系列角色个人负面情绪的堆叠与传递的过程时,一个问题便产生了:“多米诺效应”的源头何在?而反复审视剧本、思考故事后便会发现,影片通过撞车现场当晚——前一天白天——前一天晚上——当天白天——当晚的非线性叙事,消解了时间的线性与事件的因果性淡化矛盾源头将问题根源聚焦在人物的内在因素。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并没有刻意地主动引发争端,但却觉得自己处处被针对、时时处在一种憋屈愤怒的情绪之中,而这正是自身的恐惧自卑、偏见、猜忌、多疑

奥斯卡奖电影解说(从主题故事到影像风格)(7)

锁匠的女儿,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因为生活在贫民区,时常面临乱弹飞射的危险,父亲编了个“防弹斗篷”的故事为了她解除焦虑。当波斯父亲满腔愤怒寻找到锁匠,试图发泄之时,她飞抱着父亲为他挡枪。而波斯父亲在刚放出枪发泄完愤怒的同时,他也陷入了一种自责与恐慌之中。而他并未发现,自己的子弹已经被女儿“处理”过。他懊悔地说道“女孩是他的天使”,孩童是影片的一个重要符号,她所代表的救赎意义与至纯至善的精神象征是不言而喻的

奥斯卡奖电影解说(从主题故事到影像风格)(8)

白人警官(马特·狄龙饰)因为自己的狭隘、偏执也招致了从同事到家庭的隔阂与不解,因此,秉持警察的天职——惩恶扬善、匡扶正义,他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选择解救之前发生冲突的非裔女性,在这一刻,他的自我救赎使他获得了失去的友善。检察官夫人、白人女性简(桑德拉·布洛克饰)终日躁郁、充满猜忌与怀疑、总觉得万事不遂人意,在一次意外摔倒后才发现,平日里少有言语的墨西哥裔佣人却在一旁悉心照料。

而每个人的问题得以解决、焦虑情绪得以平复,仍旧是自身价值观的重塑与自我救赎。当他们摒弃掉对人的偏见与刻板印象、先入为主的浅薄认知秉持着善意与包容坦诚相待,他们收获了内心深处的豁达与释然

奥斯卡奖电影解说(从主题故事到影像风格)(9)

无论是非线性叙事、多线并行的交叉蒙太奇,抑或是倒叙、时空交错,在对传统的顺序结构、线性逻辑解构的同时,影片所构建的是一种基于现实生活的逻辑话语:“迷失”与“焦虑”的根源不在于某个特定的人与事,而是内心的孤寂、封闭、自卑、恐惧而产生的,唯有戒除骄纵与偏见、自卑与仇视,不卑不亢、以真实的个性面貌示人,才能从人与人的交际相处中收获到人性的温暖与自我认同。

疏离与温情并存的影调

《撞车》除了获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原著剧本外,最佳剪辑也是重要砝码。优秀剪辑所带来的视听语言的流畅性是好莱坞电影工业水平的体现。

奥斯卡奖电影解说(从主题故事到影像风格)(10)

影片的剪辑干净利落,不仅在于对故事的多组人物线取舍有度、剪切得当,使得影片的节奏感颇为突出、扣人心弦。尤为突出的是,影片的场景转换更是利用相似的动作衔接,即是用一种“动作错觉”进行叙事上的过渡。例如,波斯父女从枪弹店开门而出后,镜头直接快速剪接到两位非裔小伙从餐饮店内出来。这种剪辑技巧上的转场思维无疑是与影片的主题是一致的,即是从动作上的相似性与内在逻辑上的联系性去强化“crash”这一主题。

奥斯卡奖电影解说(从主题故事到影像风格)(11)

而影片在光影构图上同样做出了细致的设计。不仅体现在影片高潮,锁匠女儿穿上“防弹斗篷”试图为父亲挡子弹时,影片采取了“消音”,观众看到的是父亲精神崩溃的表情与情绪宣泄,而哭声则是被隐藏的,这种声音上的留白使得悲恸更有视觉冲击力。与此同时,小女孩奔跑出去时的强烈逆光也是影片少有的明亮镜头,小女孩天使般的天真纯洁的象征便通过镜头语言表达出来。

虚化的车灯,冷暖色调对比下的洛杉矶夜景,现代都市的繁华,仍旧填补不了个体的不安与无助。而黄色本为暖色,但昏黄色却在温暖中传达着一种迷失、疏离与落寞,正像影片中那些渴望温存却又只得用暴戾与癫狂装饰自我的角色

奥斯卡奖电影解说(从主题故事到影像风格)(12)

影片的构图同样十分出色,锁匠去白人检察官家修锁时,处在女主人站立视角下的边缘地位,经常出现在条框矩形限定的狭小空间内,这也暗示了他的卑微处境。而影片中也时常强调窗户的意象,在每一个窗户象征的现代都市中的最小单元——家庭之内,万家灯火闪耀,却都隐藏着一颗颗无处安放、迷惘失落的心。

奥斯卡奖电影解说(从主题故事到影像风格)(13)

而插曲《In the Deep》无疑是影片的动人时刻,柔软舒缓慵懒的曲调,充满着异域情调,带有一种神性的悲悯情怀,安抚着内心的脆弱与隐秘。纵使绝对的理解是难以做到的,但爱与包容、诚挚与善意仍旧可以弥合隔膜,《撞车》则是传达了导演保罗·哈吉斯对当代跨文化交流困境的一种理想化和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