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与唐朝衰败时间轴(唐朝为何能苟144年才亡)

文/孙耀东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败时间轴(唐朝为何能苟144年才亡)(1)

配图 张果见明皇图 局部 元 任仁发

01

城旁少年英姿扬

大唐玄宗天宝年间。

北方边境,阴山脚下。

一个阴云密布的夜晚。

一队骑兵,悄悄地接近了契丹人营帐。

这是一支唐朝特种兵,隶属于幽州节度使安禄山,任务是打探契丹人主力位置。

为首将领名叫张忠志,虽是汉族名字,但他却是北方草原上的奚族人。

天色很黑,小分队懵懂朝前行进,却不知不觉踏入了契丹人埋伏圈。

号角吹起,契丹铁骑从四面八方冒了过来。

张忠志连忙拔转马头:“快撤。”

他们总共也就十几个人,纷纷回撤,飞马狂奔。

四面山上密布着契丹人骑兵,呈收网状态,向他们包围过来。

眼看契丹骑兵越来越近,只见张忠志不慌不忙取下背后长弓,搭上箭,对准契丹骑兵就是一箭。

只见那骑兵顿了一下,一头栽倒,从马上摔下,立刻被踏成了肉泥。

紧接着,张忠志抽出第二箭,又一个士兵栽了下去。

然后,第三,第四,第五,第六…

不断有士兵栽下马,被踩踏而死。

契丹人胆怯了,纷纷拉住了缰绳。

逡巡不前。

眼看张忠志的小分队消失在了夜幕之中...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败时间轴(唐朝为何能苟144年才亡)(2)

张忠志,范阳城旁人。

什么叫范阳城旁人呢?

就是说,当时,在范阳(今天的北京附近)城外住着许多北方少数民族,他们从草原迁居到幽州,依然保持着草原习俗,牧马放羊,习武打猎。

朝廷把这些少数民族的年轻人组织起来,称之为城旁军,是大唐军队主要来源之一。

每天,这些少年都在校场习武、射箭。

张忠志是其中一员,不仅弓马娴熟,而且射箭奇准。

当时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在习武场上看到张忠志,非常喜爱,立即收为贴身护卫,没多久,提拔为果毅将军。

安禄山走哪都带着他。

玄宗皇帝每次设宴款待,安禄山身后侍卫的,都有张忠志。

一次,玄宗皇帝羡慕地说,你身边有很多俊才啊,就像这个(指张忠志),忠诚勇敢,我想把他放在我的射生军里面,作为我侍卫。

这不明抢吗?

但安禄山哪敢不答应,送了。

张忠志从此就有了首都户口,经常出入宫廷禁地,见识了玄宗皇帝的权谋御下之术,也目睹了文武百官的尔虞我诈,耳濡目染,也学会了一些手段。

天宝14年(即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张忠志得到了消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跑回了范阳。

安禄山见到张忠志,非常感动,当即把他收为义子,改名为安忠志。

并交给他八千人,负责进攻山西。

当时安禄山军中,大多是胡人,其中有燕赵大地最著名的两个勇士:

一个是信州契丹人,张阿劳;

一个是蓟州契丹人,王没诺干。

安禄山把王没诺干调入了安忠志帐中,如此,二人联手,安忠志便如虎添翼。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败时间轴(唐朝为何能苟144年才亡)(3)

安禄山

02

十八铁骑不可当

安忠志的八千人,主要任务是把守住井陉口。

井陉口依托于太行山,是连接山西和河北的重要关卡,进可攻,退可守。

安忠志把王没诺干留下来把守井陉口,自己再次干起了老本行,带了一支十八人小分队,直奔太原。

当时镇守太原的是太原尹杨光翙,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对方主将敢带十几个人就直接实施斩首行动。

安忠志不仅带着十八个人小分队进了太原城,还直接进了太原府杨光翙的办公室。

虽然杨光翙护卫重重,但张忠志的特种兵神兵天降,直接解除了外围武装,劫持了杨光翙,以杨光翙为人质,出了太原城。

身后,一万太原军队缓缓跟进,一直寻找机会动手。

安忠志依然负责断后。

安忠志再次搭弓射箭,一箭,两箭,三四箭…

骑兵纷纷倒地。

后面的人纷纷勒住马缰,不敢跟的太紧...

安忠志打马狂奔,空余一万多太原士兵,楞在那里。

两年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

继位的安庆绪,号召力和威望大打折扣。

为了笼络麾下诸将,他只得不停地封官许愿。

封安忠志为恒州刺史。

758年,即唐肃宗乾元元年,安庆绪被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围在相州,不久覆灭。

如今眼看大势已去,安忠志只得投唐。

唐廷为了安抚,仍任命他为恒州刺史,并加封密云郡公。

自此,安忠志算是正式转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方诸侯。

后来,史思明再度反叛,战事风云再起,急需用人之际,自然也想到收买安忠志。

史思明开出了更高的价码,任命安忠志工部尚书、恒赵节度使,下辖恒州、赵州、易州、定州、深州,坐拥五州之地。

如此身价倍增,安忠志立即就倒向了。

其实,他也没做什么,就是站站队。

因为还没等他做什么,史思明就被他儿子杀了。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败时间轴(唐朝为何能苟144年才亡)(4)

壁画 安史之乱

03

开府建节聚胡骑

史朝义继位。

安忠志不屑臣服于这个逆子,王没诺干劝说他再次投唐。

这时,已是唐代宗时期,正急于扑灭叛军势力。

安忠志的投降,带来的是恒州、赵州、易州、定州、深州,五州之地的安宁,自然求之不得。

宝应2年(即公元762年),唐代宗接受安忠志投降,并授安忠志开府仪同三司,检校礼部尚书,恒州刺史,赵国公,恒赵五州节度使,赐军号“成德”,赐国姓,名李宝臣。

自此,这个奚族少年,脱胎换骨,最终成长为一代枭雄,割据五州,开创成德军一百五十年基业。

这就是我们藩镇系列的第三个男主角,成德军。

与前面那两个藩镇(卢龙和魏博)不同,成德军最大特点是胡人聚集。

安史之乱熄灭后,安史旧将纷纷投奔成德,因为卢龙朱滔和魏博田承嗣都是汉人,只有安忠志是胡人。

前面说,燕赵地区有两个契丹族勇将。

一个是王没诺干。

另外一个叫张阿劳,一直跟着安禄山,安庆绪等人。

如今,安史之乱平息,张阿劳无处投奔,也只得投奔了安忠志。

从此,两员猛将汇集于成德军。

安忠志投了唐朝,不仅自己受到赏赐,手下的心腹将校也都得到了朝廷赏赐。

王没诺干被赐名为王武俊,张阿劳被赐名为张孝忠。

自此,我们要熟记这三个人名,李宝臣,王武俊,张孝忠。

李宝臣有个弟弟,也被赐名,叫李宝正。

河朔这几个藩镇,为了抵御朝廷控制,往往抱团取暖,互为姻亲。

李宝正,娶的就是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的女儿,长期倒插门在魏博,隐隐也有一点人质的意思。

李宝正有一个小舅子,也就是田承嗣的儿子,名叫田维,经常和李宝正一起玩游戏。

一次,两个人打马球,李宝正的马惊了,横冲直撞,踩死了田维。

田承嗣非常恼怒,就将李宝正捆了,写了一封信给李宝臣,请示李宝臣怎么处置。

李宝臣想了想,回信说,我弟弟的错,就是我的错,是我没有教育好,我给您寄过去一根拐杖,您好好教训就是。

想不到的是,田承嗣还真就用那个拐杖,活活打死了李宝正。

李宝臣得到信息,暴跳如雷。

从此,魏博和成德结下了深仇大恨。

后来,魏博田承嗣吞并了薛嵩的昭义军,引起众藩镇不满,纷纷要求打击魏博。

唐代宗下诏,命令众藩镇讨伐魏博。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败时间轴(唐朝为何能苟144年才亡)(5)

唐代宗

李宝臣大喜,立即率成德军去手撕魏博。

04

三分燕赵割一方

李宝臣派张孝忠(张阿劳)进击田承嗣的贝州,派遣王武俊(王没诺干)进攻田承嗣的洺、瀛等州。

自己则率领主力,与卢龙节度使朱滔进攻田承嗣的沧州。

结果,李宝臣和朱滔联手进攻沧州竟久攻不下。

但张孝忠却进展顺利,攻破贝州,斩了贝州守将高嵩岩;

王武俊那边,也生擒了洺州主将卢子期,攻取了洺、瀛等州。

此时的魏博田承嗣四面楚歌,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苦苦向李宝臣哀求停战。

李宝臣恨犹未解,拒了。

眼看魏博这个毒瘤就要被一举拔除,兴高采烈的唐代宗派太监马承倩带着大量物品,慰劳前线作战部队。

可坏就坏在这次慰劳上了。

马承倩这货长期作威作福惯了,哪里是去慰劳将士,反而要人慰劳。

识趣的李宝臣赶紧送上缣帛百匹。

不曾想,马承倩嫌太少,扔了,还指着李宝臣的鼻子一顿臭骂。

骂完,拍拍屁股就走了。

他根本想不到,自己这番撒泼的后果有多严重。

李宝臣越想越气,劳资拼死打仗,不表彰就算了,还被如此轻贱。

他看了看左右武将,都是一脸悲愤。

众将散去之后,有一个人站在李宝臣身边,没有一点回家休息的意思。

此人正是王武俊。

李宝臣问他,还有什么事情吗?

王武俊说,我们为了朝廷立下汗马功劳,还没有一点好脸色。磨还没完拉完就要杀驴。田承嗣是藩镇,我们也是藩镇...

一席话,触到了李宝臣痛处。

那又能如何?

王武俊说,收手吧,有魏博田承嗣在,我们才能活更久...

李宝臣说,我和魏博田承嗣有深仇大恨,怎么会善罢干休。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败时间轴(唐朝为何能苟144年才亡)(6)

成德与魏博势力图

王武俊冷笑道,生存和利益面前,哪有什么仇恨、恩情。

没多久,田承嗣的信到了,信上说,愿意替成德军卖命,共同袭击卢龙节度使朱滔。

因为田承嗣知道,李宝臣所有心思都在卢龙藩镇,卢龙首府是幽州范阳,那正是他朝思夜想的故乡。

就在那一瞬间,仇人成了战友,战友成了敌人。

但朱滔此时还不知道。

李宝臣给朱滔写了一封信,说我早就听说您相貌雄伟,犹如天神,只是无缘相见,为我人生憾事,希望您能寄张您本人的画像给我,以解我相思之苦。

朱滔接到信,非常愉快地找了一个画师,要求务必神形兼备。然后,派人给李宝臣送了去。

李宝臣拿了画像,仔细端详,对身边人说,真是天神一样威武啊。

然后,便安排了一只特种兵小分队,记清楚朱滔的样子,要求拿朱滔头颅回来交账。

这支特种兵队伍全部是胡人精锐骑兵,总计两千人,收到指令便立即出发,马不停蹄,夜驰三百里,来到了朱滔所在的瓦桥关。

朱滔是一名身经百战的勇士,所以平时布防也很严密。

成德特种兵一进瓦桥关,就被暗哨发现了,双方发生了激烈搏斗。

卢龙军有两万多人,也是精锐部队,但大多是步兵。

短暂的接触战之后,就抵挡不住了,迅速溃散。

成德两千骑兵在人海里四处找寻朱滔,意图一刀毙命。

蒙在鼓里的朱滔还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以为他们只是来抢占瓦桥关。

直到成德骑兵快进到眼前了,才惊觉对方玩的是“斩首行动”。

朱滔大惊失色,夺路而逃。

一边跑,一边想起李宝臣要画像的事,顿时醒悟,唤来一个贴身卫士,让他穿上自己的战袍。

朱滔则扮成一个运输粮草的农民,混在溃兵中,继续逃。

回去后,朱滔恨得牙龈出血,但也无可奈何,因为李宝臣的成德骑兵太他么厉害了。

之后,李宝臣进入卢龙,看到对方防守严密,回头再看田承嗣,也早就撕毁合同,已跑路,只得退兵。

为了防备,他安排张孝忠(张阿劳)率七千骑兵留在易州,以抵挡朱滔前来报复。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败时间轴(唐朝为何能苟144年才亡)(7)

05

兔死狗烹动心机

数年过去,李宝臣身体越来越差,就想让儿子李惟岳接班。

只是那些胡人将领让他惦记。

兔死狗烹。

他寻机杀了好多将领。

王武俊和张孝忠,也没有因为都是李宝臣亲戚,而状况好一些。

王武俊相对张孝忠好点,儿子王士真娶了李宝臣女儿,以女婿身份出入李宝臣家,结交其左右,能说上几句好话。

张孝忠娶的是李宝臣妻子的妹妹,两个人是连襟。

李宝臣自从和朱滔翻脸之后,一直让张孝忠守易州。

但他在最后这几年,一直想杀张孝忠。

公元780年的一天夜里,张孝忠在易州的府邸,来了一个不速之客,这个人让他心惊肉跳。

不是别人,恰恰是他弟弟张孝节。

来的这个时间,让张孝忠惊慌不已。

此时成德军上层一直都在清洗,辛忠义、卢俶、许崇俊、张南容、张彭老等二十多名将领纷纷惨遭杀害。

果然,他弟弟第一句话就是,老大让你回去一趟,他好几年没见你了,让我接你回去小叙。

张孝忠岂能不知,去就是个死。

犹豫了半夜,他才说:

“弟,你自己回吧,就说我最近身体不好,无法长途跋涉...”

他弟一听就慌了,哭说:

“哥,你这是让我回去送死啊...”

张孝忠说:“咱俩一起回去,才是必死无疑。你一个人回去,咱俩都会没事的...”

张孝节苦劝半夜,无果,只得一个人回去复命。

幸好李宝臣听后,只淡淡地说了句:“好吧,我知道了。”就打发张孝节回家休息了。

李宝臣自然是知道张孝忠咋想的,只是无奈于张孝忠手握重兵,不能轻举妄动,只得从长计议。

可这计议还没怎么长,李宝臣就去世了。

李宝臣一死,张孝忠立即宣布脱离成德军,投奔大唐朝廷,被任命为义成军节度使,从此,有了自己的地盘,成为义成军的开创者。

爹死,儿子李惟岳继位,成为成德军的第二任节度使。

但唐廷不承认。

一直等不来朝廷诏书的李惟岳,一怒之下就反了。

结果,王武俊临阵倒戈,杀了李惟岳。

朝廷任命王武俊为恒州刺史,承接了成德军衣钵。自此,成德军从李家转到了王家手中。

06

皆为他人做衣裳

王武俊原本想的是,以自己的功劳,朝廷会给他成德军节度使的位子。

没想到,仅仅是个恒州刺史。

又想到张孝忠都被任命为义成军节度使了,心有不甘,便想造反。

当时,唐廷正派李怀光率领神策兵攻打魏博的田悦。

田悦虽勇,也架不住马燧、李抱真、李芃、李晟等一批唐朝中期名将的围攻,魏博眼看就要灭亡了。

这时候,王武俊和朱滔都坐不住了,河朔三镇虽然积怨甚深,但却彼此唇齿相依。

于是,王武俊和朱滔一起摒弃前嫌,携手来帮田悦。

三人一起再次造反。

唐军主帅李怀光眼看魏博田悦就要挂了,正得意洋洋,骑着马,在魏州城下溜达巡视。

忽见远处地平线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骑兵,荡起了遮天蔽日的烟尘,待近看,打出的旌旗正是王武俊的成德军。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败时间轴(唐朝为何能苟144年才亡)(8)

唐军有三万人,却不是这两千成德军对手,没顶一个时辰就四处逃窜去了。

这时,卢龙节度使朱滔率军杀出,唐军彻底奔溃,尸积如山。

经此一战,田悦死里逃生,魏博得以延续。

田悦对王武俊感激涕零,朱滔也对王武俊佩服的五体投地,两个人提议从此奉王武俊为天子,魏博和幽州卢龙为其属国。

王武俊没答应,他主张各自建国,互为依靠。

从此,王武俊建国,国号赵。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

河朔三镇成了三个小国。

公元783年,泾源兵变,朱泚被拥立称帝。

784年(兴元元年),唐德宗下罪己诏,施行大赦,赦免河朔三镇。

王武俊遂聚集三军,宣布废除国号,被朝廷授为检校兵部尚书、成德军节度使。不久,又被加封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幽州卢龙两道节度使,赐爵琅邪郡王。

一下子,王武俊又成了忠臣。

直到公元801年,去世。

其子王士真正式接掌成德军。

王士真从小跟着父亲,征战南北,历尽挫折,如今继任成德军,收心归性,但求安定。

自此,成德军进入一个长期的安定状态。

它的故事一直延续到922年,被北晋李存勖终结。

PS: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拖了近150年才灭亡?

算上今天的这篇,河朔三镇,已经嘚啵完了。

从中我们了解到:

一、藩镇问题的核心并不在节帅,而是在骄兵。

大多数节帅过得并非我们想象中割据自王的诸侯。

甚至过得很不舒心。

要时时看大头骄兵的脸色。

不然,被以下犯上,被驱逐、被杀,都是常见。

以魏博为例:

822年,史宪诚杀了节度使田布,自己上了位。

829年,史宪诚被骄兵悍将们干掉,何进滔踩着他的尸体上了位。何家伺候得骄兵悍将们很舒服,一直传了三代。

870年,何进滔的孙子何全皞被士兵干掉,韩君雄上位了。

883年,韩君雄的儿子韩简又被乐彦祯废了。

888年,乐彦祯被如狼似虎的牙兵吓得出家当了和尚。骄兵悍将让赵文㺹顶上,发现赵文㺹比较废物,反手就把他杀了,然后问:“哪个想当节度使?” 罗弘信有胆量和野心,说我来!

906年,罗弘信的儿子罗绍威实在受不了这些牙兵了,暗自联系朱温,来了一通大屠杀。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藩镇成了朝廷应付骄兵的减压阀,节帅充当了替死鬼角色。

二、推广藩镇制度,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

背景板:

安史之乱后,四方异族侵攻,中枢权威不复,河朔地方“实际割据”,平乱功臣、骄兵悍将横行...

也就是说,初中唐的中央集权体制已经无法为继了。

分权地方,广设节帅,虽是不得已,但也是适应当时大形势的。

三、平衡跷跷板被打破。

很多藩镇节度使并没有推翻朝廷或者吞并其他藩镇的意思,基本上都是有奶就是娘。

就说最桀骜不驯的河朔三镇,也不是完全独立。虽然朝廷不能干预其继承和内务,但他们还是需要得到朝廷认可的。

河朔三镇割据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并非都是反抗唐王朝的叛乱,绝大多数都是藩镇内部的变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属于“安史之乱”那样的帅叛,属于纯粹的兵叛。

唐廷和各藩镇(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东南财源型)之间实际上也是互相利用的一种关系,甚至还能有效抵御外夷。

虽然互有攻伐,但总体相安无事。

但这些都是在黄巢起义之前。

僖宗时黄巢之乱起,这种平衡彻底打破。

这之前,割据藩镇主要就是河朔三镇独大,还可以威慑其他藩镇。

朝廷防范的目标也主要集中在河北一带。

而黄巢之后,新兴的藩镇势力如李克用、朱温、李茂贞等遍地开花。

唐廷也是有心无力。

而更直接的是,

没钱了(原本作为帝国赋税重地的东南地区被横扫了,钱断了)

没粮了(朱温又占了漕运枢纽,粮断了。)

没钱没粮,怎么玩?

唐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败时间轴(唐朝为何能苟144年才亡)(9)

当然,这只是<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拖了近150年才灭亡?>的原因之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