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汉服的基本知识 黄白两色在古代备受歧视

有关汉服的基本知识 黄白两色在古代备受歧视(1)

之前分享过古代服装的材料、制作和一些款式。

传承汉服文化,这些知识不懂是要被群嘲呢! 了解汉服原材料的常识,选择自己最适合的风格!

传承汉服文化,了解这些知识很有必要 了解汉服原材料的常识,提升自己的汉服知识!

今天分享的是颜色。

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电脑配出1670万种颜色,当然实际印染不出来这么多,但是能印染出来的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据。这是因为我们通过计算机精确的调整和控制,这些色彩为我们的服饰增加了更多的选择,也让穿着者更有魅力。

在古代,没有电脑的古人,想要获得一种颜色,往往要花费极大的时间和人工成本来完成。这也使得,服装的色彩,对于古人来说,除了美感外,也更增加了身份的象征——只有更为尊贵的人,才能有更多颜色的选择,而底层的平民并没有。

但是,这也并非一天两天形成的。

有关汉服的基本知识 黄白两色在古代备受歧视(2)

翻开历史书,确凿的是唐代确定的“品色衣”制度。

在唐代之前,“品色衣”制度已经是存在了——它是从北周时开始出现的,首次是侍卫中提出使用的。不过,自唐开始,品色衣也成为我国官服的一大特色。

原先,在汉代的时候,文官都是穿黑色的官服。这点,在蔡邕(读音yong)的《独断》中有记录。河北也有壁画提供佐证。

这意味着,穿黑色衣服的都是文官,但是看不出来官职大小。

有关汉服的基本知识 黄白两色在古代备受歧视(3)

品色衣制度改变了这一现象。

在唐代,皇帝的衣服颜色是柘黄(发音zhè huánɡ,是指用柘木汁染的赤黄色。柘木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名贵木料,下次分享家具的时候再写这个)。

官员自一品至九品,颜色以紫、深绯、浅绯、深绿、浅绿、深青、浅青为序。

平民呢?穿白色呀!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很多侠客出场,都是一袭白衣——并不是侠客觉得白衣飘摇很仙气,显得不染尘埃不世俗,而是他没官职在身,穿白衣才符合平民的身份啊!

那么,士兵呢?穿什么颜色的呢?士兵在汉代一般穿缇色(就是橘红色),在隋代是穿黄色,在唐代是穿皂色(就是黑色)。

为什么要这样区分呢?皇帝使用的“黄”与士兵的“黄”有什么区别呢?官员的等级和颜色又是为何如此“挂钩”呢?

有关汉服的基本知识 黄白两色在古代备受歧视(4)

服装颜色和等级的排列固然与当时社会背景有一些联系,更为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颜色的获取难度——越是值得(需要)花费时间和人力去获取的颜色,越要与高等级挂勾,或者越是原材料珍贵,难得,越要地位超然。比如柘黄,其原材料本身就是贵重的,不容易获得的,所以其颜色成为了凌驾其它的帝王专属。

紫色是除帝王黄(柘黄)之外最尊贵的颜色。

最初,紫色并不是用于正式的场合。一直到汉代,紫色虽然流行,但是并非“正统色”,而是属于“杂色”,也就是穿着者的身份与他人没有什么区分——贵族可以穿,仆役也可以穿。

但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后,紫色的地位开始上升,一直到隋朝,紫色开始超越了朱色,成为仅次于柘黄的尊贵颜色。

有说法是与信仰有关,也有说法是与当时受到西方(胡风)的影响,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一些改变。不过,也有专家认为是紫色的印染和提取的难度导致地位更高一些。

传统紫色提取是紫草的根为原料,制取比较繁琐和不稳定,反反复复十多次才能完成印染,而且在丝绸上相对着色容易一些,在平民化的织物(葛、麻)上难以着色。从当时的技术来说,紫色也适合成为比较“高级”的选择。宋之后,改进了方法,紫草不再是唯一的原料了。

有关汉服的基本知识 黄白两色在古代备受歧视(5)

紫色下面的绯或者朱、赤都是传统的理论和被广泛认可的正色和吉色,印染难度也是比较大的,也自然成为了贵色。

到了明代之后,紫色的地位大大下降了,从服制中被废止使用。这个或许与政治原因有关——“恶紫夺朱”了解下!那之后,朱红成为了除帝王黄之后最为贵气的颜色,也成为了国人最为热衷的吉服颜色。

青、绿色的原料相对比较容易找得到,从秦开始,青色一直算是日常服饰较为常用的色彩。而绿色,在我们国家的传统观点里,属于不太,咳,一般来说是地位较低或者干脆当贱色处理了比如说,绿帽子啥的。

所以“青衫”“绿袍”“绿衫”“青袍”之类的成为地位相对较低的官员服饰的颜色,在文化上这样的称呼也能用来做谦称或者代称。

普通的黄色呢?则是因为可以提取的原料太过于丰富,又便宜,所以变成了低等的颜色,自然士兵可穿了。

至于白色嘛,那真的是最末端的颜色了。比如“白丁”这个词,从古到今,最好的语境里也只能算是中性词了吧!甚至于,在明代,专门有禁令的:禁止入朝者穿和平民一样的纯白衣服!

有关汉服的基本知识 黄白两色在古代备受歧视(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