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身处何方我们共同向英雄致敬(接英雄回家的人)
来源:CHINADAILY
今年,是英雄回家的第九年。
自2014年至2021年连续八年,祖国已接825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今年9月16日,中韩双方将在韩国仁川机场交接第九批烈士遗骸。
交接仪式上最牵挂华夏儿女的,莫过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礼兵从韩军手中接过棺椁的瞬间。那一刻,谁的中国心能不为之澎湃?
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作为我国唯一一支担负国家级仪仗司礼任务的部队,多次承担这一使命。但你可能并不知道,首次以国之名从韩国接回志愿军烈士的中国礼兵,其实来自另一个特殊连队——“红八连”。
现陆军第80集团军某旅“红八连”战士朱海超,就是2014年十名赴韩礼兵中的一员。
祖国不曾忘记 时间不曾忘记
山河已无恙,英雄归故乡。他们战死在异国他乡时无名无姓。祖国终于能够接他们回家时,必将他们应得的尊崇归还。
2014年3月28日首尔时间7点30分,首批437名埋骨他乡的志愿军烈士遗骸,经过60多年的等待,踏上回家之路。
搭载棺椁的专机进入中国领空后,两架歼-11B战机为其全程护航。
此时,几十名志愿军家属正在沈阳烈士陵园等待。“(这里面)有我爸爸也好,没我爸爸也好,他都是我父亲”,烈士后代苗务才说道。
执行此次任务时,朱海超年仅21岁,是一名年轻的战士。回想八年前的那一天,他用“不可思议”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尽管我是一个小兵,但我是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去和外军进行交接,感觉特别自豪。”
同为军人,他是眼眶含泪看着志愿军前辈的棺椁盖上五星红旗的。“志愿军烈士棺椁被覆盖上国旗的那一刻,对我的心里触动特别大……那代表着我们中国,并只属于我们中国。”
把荣誉举过头顶
成为一名历史镜头纪录下的合格礼兵,并非易事。
烈士棺椁的实际重量约在18到20斤,礼兵抱着棺椁行进,每一步都要稳稳当当。为了练臂力,他们一开始用箱子装沙子训练,后来用湿砖头将弹药箱加重到25公斤进行强化训练。等到正式使用棺椁开始训练后,棺椁四四方方的棱角压在他们手臂上“像被刀砍了一样”。
仪仗大队的战士来给他们上课时,体格相对较小的朱海超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礼兵应有的专业标准,他暗下决心,绝不能输。
结束训练回到宿舍,战士们脱衣服脱到一半,手却抬不起来了。想起当时和战友你瞅我,我看你,相互帮忙才把衣服脱下来的场景,朱海超笑着说“后期大家就把苦变成乐了”。
“连队有句话常讲,将荣誉举过头顶。作为中国军人也是一样,我们所依靠的就是这种荣耀,为国奋战的荣耀,为连队争光的荣耀。可能当时在我的内心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我都要坚持。”
艰苦的训练是值得的。“两方军队人员面对面碰撞的时候,我们军姿一展现的时候,其实已经看到了我们的军威和国威。”
2015年3月20日,朱海超参加第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接68位烈士回国。
每个人都是制胜子弹
朱海超入伍就来到了“红八连”,至今已经第15年,是连里的老兵。
“红八连”为什么“红”?
这支连队诞生于南昌起义,前身是朱德军官教育团警卫连,经历过长征炮火的洗礼,战争年代被授予“铁的堡垒”称号。几经转隶、移防千里,“红八连”也从东北来到了黄海湾畔。
这支连队和在韩志愿军烈士有着深厚的渊源。抗美援朝战争也是“红八连”红色基因的一部分。
1951年元旦,在突破天险临津江的战役中,八连官兵伏卧冰雪17个小时,在极寒条件下涉水过江发起进攻。朱海超所在的“突破临津江英雄班”正是连队在这场战役后获得的荣誉称号。
同年4月,连队二排奉命坚守784.6高地,先后击退美军从排到营七次进攻。在代理排长孙广禄“我们每个人都是制胜子弹,天大的压力也要顶住”的绝地动员下,坚守阵地三天三夜,圆满完成任务。“每个人都是制胜子弹”成为连队官兵脱口而出的战斗意志。
指导员于鹏对八连官兵信心十足,“个个拉出去叫得响,个个顶呱呱”。他说,“我们连队的精神不是靠一日两日积淀的,而是靠连队95年历史中前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从临津江战场到仁川国际机场
从南昌起义到“红八连”新兵入连
中国军人的意志
代代相传
军魂长存
出品人:柯荣谊
制片:张少伟
统筹:周星佐 沈一鸣
记者:罗瑜 张欣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