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书法书房对联(作家书法家苏金茂)

民国书法书房对联(作家书法家苏金茂)(1)

民国书法书房对联(作家书法家苏金茂)(2)

永春民间对联(一百零八)

称誉小龙享吉运

指责毒巳蒙恶名

蛇,体呈圆筒型,长条状,有鳞,舌细长,分叉,主要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

蛇,最早出现在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具有极强生命力。自古以来,蛇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关,春天萌动,夏天活跃,秋天收敛,冬天安眠,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同步,雨多蛇多,水多蛇多。这一切,使蛇具有神秘性,让古人既畏惧又好奇,成为神化和崇拜的动物之一。

我国的蛇崇拜文化形成早。早在《诗经》的《小雅》篇中就有“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译成现代话就是:“什么是吉祥的梦呀?梦见狗熊棕熊,梦见小蛇大蛇……梦见狗熊棕熊,是生男孩的祥兆,梦见小蛇大蛇,是生女孩的祥兆。”最古老的奇书《山海经》,书中的许多神灵都是蛇身、蛇首或操蛇、珥蛇、践蛇,如《大荒北经》:“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 我们福建省简称“闽”,《说文》:“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蛇种”可理解为以蛇为图腾。福建人崇敬蛇,省内不少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蛇王庙,且有以祈求蛇神保佑的种种民俗活动。与福建隔海相望的台湾,高山族一支鲁凯人崇拜百步蛇,认为其祖先是由百步蛇所生,百步蛇是鲁凯人的保护神。

最让蛇引以为豪的是,被人类称为“小龙”。人们将生肖属蛇的人说成是属“小龙”,一是显得对属蛇人的尊敬,二是显示自己有文化涵养。

蛇之所以被称为“小龙”,不只是人们对其崇拜,至少还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躯体特征相似。《说文》将蛇作“它”,曰:“它,虫也。从虫而长,像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这则解释有两个关键字:“长”“曲”,正好是龙的躯体特征。《史记·外戚世家》褚少孙引:“传曰:蛇化为龙,不变其文。”这里的“文”作“纹理”“花纹”解释,整句意思是:“蛇变化为龙,连其身上原来用鳞片组成的花纹都未改变”。

二是习性和功能相类。蛇喜居荫蔽潮湿、人迹罕至之处,又常出现在人们面前,可谓“能隐能显”。蛇有冬眠的习性,可以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又能在水中游、陆上行,快速地追赶、捕食猎物,此谓“能静能动”。蛇类中有体长达十多米的巨蟒,也有体长仅数厘米的盲蛇,可谓“能大能小”。蛇类中的多数是对人有益的可食、可入药的无毒蛇,但也有一部分属于能对人类造成伤害的有毒蛇(蛇毒亦可入药),可谓“有善有恶”。蛇一般每隔两三个月就要蜕一次皮,“不断更新”,以适应成长的需要,以不断增强生命力。

三是认为龙与蛇有“亲缘”关系。人们认为蛇可以变化为龙。《抱朴子》曰:“有自然之龙,有蛇蠋化成之龙。”《述异记》:“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虺是体型小且有毒的蛇。有的还认为蛇龙同类。《洪范·五行传》郑玄注:“蛇,龙之类也。” 《山海经》说轩辕黄帝是“人面蛇身”,《说郛》说其是“龙身而人头”。《易·系辞》:“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左传·襄二一年》载“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崇拜蛇者,褒扬蛇之优点,自然形成光辉灿烂的蛇文化。如,灵蛇之珠,比喻无价之宝,也比喻非凡的才能。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飞鸟惊蛇,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龙蛇飞动,仿佛龙飞腾、蛇游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更是用“山舞银蛇”来比喻祖国的大好河山。民俗农历三月三,为什么被称为“龙抬头”?因为此时蛇冬眠结束,开始出洞活动。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中,白蛇、青蛇更是备受人们喜爱。相传宋朝时,历千年修炼的蛇妖白素贞,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给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鲁迅先生写过《论雷峰塔的倒掉》,为雷峰塔的倒掉喝彩,对法海“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的下场说:“活该”!

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多种,分别隶属10科,其中有毒蛇600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195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174种,有毒的占48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10种,海生毒蛇10余种。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因有的蛇带毒,伤害人类,因此人类对于蛇难免产生畏惧和敌视心理。一蛇两头,比喻阴险凶恶的人;拨草寻蛇,意则招惹恶人,庸人自扰;封豕长蛇,指贪暴者、侵略者,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佛口蛇心,形容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蛇口蜂针,比喻恶毒的言词和手段;牛鬼蛇神,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形容虚幻怪诞,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三蛇七鼠,借喻为害的东西多。地头蛇,指盘踞当地的恶势力。

蛇带毒,人们吃过蛇的亏,一年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杯弓蛇影,映在酒杯里的弓影有人也误认为蛇,而引起恐惧。人们从蛇毒中也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手腕被腹蛇咬伤,便立即截断,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指遇事到非常紧要关头,就要下决心当机立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如果事关全局,就该牺牲局部,顾全大局。打蛇打七寸,打蛇的部位要准,说话做事必须抓住关键环节。为虺弗摧,为蛇若何?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难办,不乘胜将敌人歼灭,必有后患。打草惊蛇,如果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虎头蛇尾,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便会有始无终。

在蛇的种种传说和故事中,《农夫与蛇》的寓言,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一个严寒的冬天,一位心地善良的农夫在路上看见了一条冻僵了的蛇。农夫可怜这条蛇,就把它放进怀中。蛇得到温暖浙渐坦苏醒过来,它不但不感恩门主报,反而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可怜这忘恩负义的东西,自然要受到这样的报应。” 对“有毒”且“忘恩负义”之蛇,人们自然痛恨有加。一代伟人毛泽东引用此则寓言,号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将对反动派的斗争进行到底!

在《圣经》伊甸园的故事中,西方人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伊甸园的存在,相信亚当和夏娃的存在,认为是蛇挑逗了亚当和夏娃去偷吃了“禁果”。于是,认定了蛇是原罪。其实,是因为西方人不愿意、也没办法找到真正带给人类痛苦的原因和原罪,才找蛇来替代。

蛇,有的具毒害本性,但总体还是有益于人类的。相比于龙的虚幻,蛇是活生生的存在。虽然,虚幻的东西更容易理想化,更富有感召力,但是活生生的世界,不能缺少活生生的东西。

2022年9月19日于厦门

民国书法书房对联(作家书法家苏金茂)(3)

民国书法书房对联(作家书法家苏金茂)(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