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空间站发展过程(印度部署建设空间站)
2021年,文昌太空港,一枚承载着亿万国人期盼的巨型火箭拔地而起,带着核心舱“天和号”迈入外太空,中国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站。
一时间,山河同庆,举国欢腾!
然而,中国的邻国印度则是显得“不屑一顾”,妄称:自己的航天技术并不比中国差。
印度总理莫迪更是语出惊人:
印度要在3年内赶超中国,建造出比“天宫”号规模更大的印度空间站。
其实,印度自从独立以来,就一直十分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
尤其是冷战时期,印度一直借助航天事业来实现自己向世界强国的转变。
作为印度的开国总理,尼赫鲁对航天技术有着执着的追求,把它比作“现代印度寺庙的庙顶”。
那么,印度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呢?印度航天的真正实力究竟如何呢?
(中国“天宫”号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
一、航天战略深受重视,中国大力发展航天产业国家间的竞争,已由传统军事、经济之争演变为综合实力的多维度竞争。
政治、科技、环境等因素也已经在国家竞争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航天产业发展水平能够综合展现一国国力、决定国家命运。
其独特的战略性地位已被全世界公认。
近几十年内各国在外太空展开激烈角逐,正如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所言:“谁能控制空间,谁就能控制地球”。
在全球航天格局中,美国一家独大,中国后来居上,印度、以色列等国家也在不断地追赶。
空间领域优势明显的国家,能够稳固其本身的综合国力以及领导地位。
从上世纪中叶到 21 世纪初,被欧空局称为航天 4.0 时代的航天经济时代已经正式来临,主要航天国家都着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航天产业技术创新,全力抢占最新的航空资源。
(欧洲航天局,亦称欧空局)
太空资源的争夺是由航天事业支撑的,而中国的航天事业实现了大跨步式的发展。
在远古时代,嫦娥奔月、大羿射日、敦煌飞天等等传说就是古时华夏人民对太空飞行向往之情的写照。
可以说,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由来已久。
然而,近现代政治、战争等原因使得本就具有先发优势的我国在航天技术发展上,远远落后于苏联、美国等工业大国的航天发展水平。
中国航天产业诞生并开始发展的真正标志是1956年,也即有中国的“冯·布劳恩”之称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回国一周年之际。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正式拉开了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大幕。
借助“长征”1号运载火箭,1970 年我国成功将“东方红”1 号卫星送入太空,我国的“两弹一星”计划圆满完成。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
美、俄、日、加、巴西与欧洲航天局成员国在1993年签署条约,宣布将共同组建经营国际空间站。
这是到目前为止人类所实行的最大规模的航天国际合作计划。
中国在国际空间站的筹备谈判阶段也曾有意参与国际空间站,但美国认为空间站科学技术有军事用途,所以反对中国加入。
七年之后,国际空间站进入十一年的完成建设和实际运行阶段。
而中国在遭到美国的拒绝之后,则是潜心钻研,努力谋求突破。
现如今,国际空间站已经属于是超期服役,即将退役,而中国空间站“天宫”则是全面转入在轨建造阶段。
核心舱“天和”已经迎来了两批宇航员的入驻,中国的航天事业蒸蒸日上。
实际上,试图在太空打造自己空间站的国家并不止中国,中国的邻国印度也在朝着这方面努力。
在9年前,印度便试图打造自己的空间站,在2012-2017财年实施了航天“十二五”规划,计划全面发展各类型航天任务。
在中国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发射成功之后,印度总理莫迪放出豪言:
“印度航天技术要在3年内超过中国,并且要建造规模远大于中国的印度空间站。”
平心而论,印度在航天“十二五”规划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疫情的爆发,经济状况大滑坡的印度难以维系航天事业的发展,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印度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值得肯定,但是想要赶超中国则是天方夜谭!
二、印度:航天计划雄心勃勃,广泛合作成果显著印度在2005年曾发布《JAXA2005》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也是印度航天发展历史上的第一部长期发展规划。
该规划内容主要确定了印度航天未来近十年的研发投入以及印度航天活动的主要方向,其中令人称奇的是,印度计划在2015年实施,航天事业总投入达到1000亿美元。
三年后,印度政府发布了航天法,顺接了《JAXA2005》空间发展规划的规划内容。
然而,这一航天法却是饱受诟病,甚至被世界的网友戏称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这一航天法的制定过程中,印度政府彷佛是不懂行情的“门外汉”一般。
以卫星通信政策为例,印度政府幻想能在十年内完全地超过美国GPS系统,取得世界领先的地位。
(印度制定的航天计划野心勃勃、不容小觑)
不过,这一航天法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那就是印度进一步地放宽外资所有权,允许国外的资本投资印度航天业,以推动印度卫星通信市场的未来发展。
同时,新航天法中要求印度航天产业内规整管理体系需由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奈尔担任印度宇宙开发战略部部长,加强国家政府对航天产业的管制和领导。
在经过历次修订之后,印度进一步完善了这一航天法,并提出了新的航天法。
实际上,这颁布的新航天法称得上是雄心勃勃。
如果印度人真的能够按照计划稳步实施的话,那么印度的航天实力比起现在是只强不弱。
时任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亲自批准了这一新航天法的实施。
印度希望转变航天产业的发展模式,将过去的研发主导改变为需求主导,要求印度航天加速其产业化过程。
显然,印度的这一计划是受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刺激,想要将航天技术回馈给普通社会。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另外一个重点更为值得关注,那就是印度想要打破“非军事”承诺,想要向军事航天迈进。
这一政策鲜明地表明了印度将要进军太空竞赛。
印度的这一新航天法可谓是野心勃勃。
新航天法发布的第二年,印度政府公布了新的航天基本计划。
在计划中,他们提出要通过执行该计划来提升印度航天产品在全球航天市场的竞争水平。
印度毫不隐讳地提出了自己航天事业的目标:“要在十年内赶超中国!”
事实上,印度在这几年内的发展速度是值得肯定的。
短短五年间,印度共完成了23次运载火箭发射,将180颗国内外卫星送入轨道。
在航天“十二五”规划期间,印度发射了本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和首颗天文卫星,成为了世界上第四个建成了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在这期间,印度还成功开展了可重复使用运载技术和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试验,创造“一箭 104 星”发射世界纪录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印度的航天事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面对着技术不断发展的印度航天业,中国也和印度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
六年前,中国-印度航天合作联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印两国正式建立航天合作联委会机制。
这标志着两国航天合作步入新阶段。
在此之后,随着全球政治环境的变化和印度国内发展的需求,空间安全领域广受关注。
各界强调建立空间安全的重要性,并呼吁出台军事航天政策。
印度因势利导,迅速地发布了《印度空间安全策略提案》,计划成立专门的航天司令部,增强空间态势感知能力,与国防研究发展机构和私营部门合作,发展小卫星、抗干扰通信等战略技术,发展反卫星武器。
印度的航天发展在2014年之前都显得颇为顺利,而这与印度的“国际合作”战略是分不开的。
借助于美国、俄罗斯等国的支持,印度和数个航天国家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这些合作并非是签订的一张废纸,而是涉及共同研发、数据共享、合作运管等多个维度。
印度的航天实力也深受合作方的重视。
(中国与印度在航天技术方面展开深度的合作)
但是,印度却是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三、印度航天自废武功,追赶中国遥遥无期经过了高速发展的十年,从2014年开始,印度航天遭受重创。
首先是印度政府突然大幅缩减科研经费。
原本计划1000亿美金的航天经费,最后落到实处的只有30亿卢比。
接着是印度航天开始出现了欲速则不达的各种失误,低端的发射事故频频出现。
尤其是“PSLV系列”火箭的发射失败,更是使得印度人的民族自信心受到挑战。
这一款火箭是印度航天事业的当家招牌。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PSLV系列”火箭承载了近五十次的发射任务,仅仅在早年的发射试验中失败过两次。
“PSLV系列”火箭是印度的“明星火箭”,连特斯拉的猎鹰火箭都难以在国际市场上与之抗衡。
(“PSLV系列”火箭曾为印度创造了一箭104星的航天奇迹)
然而,久经考验的PSLV火箭发射因操作人员的低端失误而失败。
这次失败对印度区域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因为该火箭上搭载着负责监控波斯湾到巴基斯坦一带信号的导航卫星。
一年后,印度最新研发的H系列火箭,也因为性能不稳定和质量问题再次出现了发射事故。
这让刚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一定份额的印度航天产品声誉皆毁。
这些事故不仅使得印度原计划在2015年实施的载人航天目标被无限期地延后,还让印度苦心经营十数年的航天声誉毁于一旦。
2014至2021年间,印度航天发射活动至少出现了十次重大事件。
其中H系列火箭接连两次发射失败,使得数十亿美元的技术研发投入全打了水漂。
而让印度航天受挫严重的一次事故,则是2019年印度月球探测器着陆的失败。
在2011年,印度原本计划和俄罗斯共同合作完成探月计划。
然而由于俄罗斯的着陆器研制计划一再拖延,再加上2011 年俄罗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任务失败。
(俄罗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任务因故失败)
印度的信心大受打击,在2015年决定自行研制月球着陆器,并在四年后成功把月船二号探测器送上了太空。
这一探测器使用了印度首创的“绕落巡”一体化设计,可以称为印度迄今为止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太空项目。
这一探测器在当年七月份发射成功,在轨飞行四十多天后计划着陆月球。
在着陆之前,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
然而,在最为关键的着陆环节,印度自主研制的“维克拉姆”着陆器在距离月球表面2千米左右时,遥测信号突然中断,与地面控制中心失联。
这标志着印度此次登月任务的失败。
但是,这次的失败不仅是一次月球着陆失败那么简单。
它使得印度的航天研发能力大受质疑,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怀疑印度是否有能力真的自主完成探测计划。
(“维克拉姆”着陆器的失败使得印度航天大受打击)
印度计划在商业航天市场上树立口碑的目的并未达到,与欧洲和美国的国际合作合同也被撕毁。
其计划已久的“印度空间站”计划在这一时期就此搁浅。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新冠疫情的侵袭,印度国内经济大崩溃。
高额的物价导致印度国内怨声载道。
印度政府为了维护国内的稳定,不得不一再地削减航天事业的经费支出。
这一时期的印度航天狠狠的摔了跟头,时至今日也没有缓过劲来,与中国的技术差距越拉越大。
印度和中国一样都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后来者”,它对中国近年来在航天领域的长足进步非常敏感。
印度媒体更是频频造势,将本国的航天事业与中国相联系,“欲与中国试比高”的决心跃然纸上。
然而,在印度航天事业受挫的时候,中国的航天事业仍是如火如荼。
当中国成功地发射“天和”核心舱后,印度国内的政府官员和媒体便是坐不住了,纷纷表示印度航天事业的实力“完全可以比肩中国”。
(中国空间站示意图)
印度总理莫迪更是不切实际地表示,印度要在3年内超过中国,并且要建造规模远大于中国的印度空间站的计划。
这对印度来说无异于是天方夜谭!
与中国相比,印度的航天技术还需要再发展至少20年才能达到中国现在的高度!
印度的这般作态,虽有“跳梁小丑”之态,但是其航天事业的发展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印度航天发展的启示印度的航天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甚至曾一度在航天侦察情报领域优于世界其他大国。
事实上,单纯依靠印度本国的科技发展和情报保障能力是达不到这样的水平的,印度在该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
在2004年,印度和以色列两国达成协议,联合发射一颗装备有高精度光学望远镜的间谍卫星,以提高两国从外层空间搜集情报的能力。
(印度秘密帮助以色列发射间谍卫星)
同时,印度还与欧盟等达成了空间侦察情报共享的协议。
这样在侦察情报领域与发达国家进行合作,使得印度的情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不仅减少了在航天侦察情报领域的资金投入,同时也扩大了情报来源。
因此,在航天侦察情报共享领域,需要提高重视。
在各国科技不断发展的国际舞台上,应更加关注国际合作,技术互通,资源共享。
这样不仅有助于航天侦察情报事业的进步,同时可以降低卫星研发的成本。
印度在“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寓军于民、军民两用、工业参与、商业化和国际合作等切实可行的指导方针,将在应用卫星已取得显著成就的基础上,持续加大航天投入,继续发展航天侦察力量。
由此可见,印度航天侦察力量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方向性和延续性,印度在未来仍然是中国不可忽略的重要对手。
结语:
尽管近年来印度航天事业的发展陷入停滞,在技术成熟度、进度跟进、投入力度等方面相较美国、中国等航天强国还有不小差距,但是印度的科研工作者仍未放弃。
他们认为,频繁的任务失败对于印度航天来说,可以视为前进道路上的一点曲折。
对于全世界航天科研工作者们,则是敲了一次警钟:
航天事业应具有科学的指导和明确的规划,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去努力创造航天史上的一个个奇迹。
当前,太空探索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都是高投入、高风险、高难度的工程,需要凝聚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
在未来世界,航天探索的内容会更丰富、探索的目标也会更远,太空资源的价值争夺也会变得更为激烈,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就,而应该努力前行。
正如《人民日报》所言:“中国航天事业任重而道远在,中国航天永远都在路上。”
参考资料:
《印度金牌火箭终失手,整流罩低级错误酿大祸》 张雪松 卫星与网络
《月船二号任务失败,印度航天在曲折中前进》 国际太空
《印度太空力量的新发展》 黄志澄 国际太空
《印度航天能力发展评估》 何慧东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印度航天获600亿卢比政府预算并计划6月进行RLV-TD首次试验》 ZH 航天工业管理
编辑:清源
责编:Thalia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