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可以抵挡蒙古铁骑吗(街边大爷都知道藤甲怕火)
编者按:说起藤甲兵,只要是个中国人都会立刻想起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就算街边老大爷也能说上几句那是云南那边的特产,可惜怕火。现在贵州高峰镇还有歪寨藤甲部落,听起来藤甲好像确实是云贵地区的特产了,但藤甲兵真的是特别怕火的云贵特产兵种吗?
实际上我们在史料中,无论是《三国志》也好,《后汉书》也好,根本找不到任何藤甲的记载。所以就如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吕布的方天画戟这些武器三国时期根本都没有出现一样,藤甲兵这个在《三国演义》里非常著名的兵种在三国时期也根本没有出现。而大家津津乐道的云南少数民族藤甲兵也没有真实的记载。真正出现藤甲记载的是明代,而且并不是少数民族的特产,明代茅元仪的《武备志·器械四》中记载:“赤藤甲,以赤藤五十斤,石槽内水浸半月,取出晒三日,复入槽添水。如此浸满一周岁,晒干,照式编穿,共二十副。其外桐油油之,其甲轻坚,能隔矢刃。利于水火。又以此藤作笠,临敌作盔,阴则备雨。”而《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这显然是罗贯中以明军中装备的藤甲为原型创作的南蛮藤甲兵的艺术形象。而在《武备志》的这个记载中不但没有提到藤甲怕火,反而特意强调“利于水火”,也就是说藤甲其实并不怎么怕火。
听起来藤条浸桐油,油和藤条感觉都是易燃物品,应该比较易燃。但实际上桐油的燃点并不算很低,在400多度左右,熬制熟桐油一般都用28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熬煮,所以桐油没有一般人想象中那么易燃。笔者就经常给长杆兵器的木杆或者刀剑的木鞘刷熟桐油以达到防水防蛀的作用。以笔者的经验来说,刷过熟桐油的木头并不会更加易燃,只是一旦燃烧起来会烧得比较旺,单纯从易燃角度来看,反而不刷桐油的木头要更易燃一点。
现在只要搜索藤甲,几乎只能看到贵州歪寨藤甲部落的藤甲了,但实际上这种藤甲更多的只是给游客看的而已,编制方法并非是真正上战场所用的藤甲的编织手法,而是普通乡下编筐子的手法。这种筐子藤甲的防御力来说其实并不很高,当然,就算普通的藤筐,想拿刀砍破也并不容易。但是因为这种编织方法做出来的藤甲缝隙较大,所以这种藤筐式的藤甲对于刀枪捅刺的防御力就比较差了,如果用来作战显然是并不合格的。
在逆光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藤筐式的编织方法缝隙非常大,可以说是四面漏风,而且真正的藤编盾牌很多都是双层结构,非常结实。而这种藤筐式的藤甲就算防水都根本做不到,更不用说像《三国演义》中记载的一般还能当做小船人坐在上面遇水而行。《武备志》中记载的可以拿来挡雨的功能显然也是没有的。所以这种藤筐式的编织手法编出来的,根本算不上是可以用来作战的藤甲,只能算是景区招揽游客的道具而已。
那么真正的藤甲是什么样的呢?在台湾兰屿的耶美人还有制作藤甲习俗,他们的藤甲往往表面还要蒙上一层鱼皮,更加防水,也更加耐火。所以藤甲怕火这种说法更多的是小说中的设定,毕竟在怎么怕火,表面蒙上一层耐火的材质就能解决问题。非要说火攻的话,其实没有任何盔甲可以真正抵御火烧,铁甲导热性太好,火烧的话更是能让甲片很快点燃内衬直接变成铁板烧肉,撒上孜然即可食用。更不用说最大的杀伤是燃烧产生的烟雾,火灾中绝大部分人并非被烧死,而是被呛死。所以真正使用大规模火攻,怕是还得再戴个防毒面具。真正限制大规模使用火攻的更多的还是对于地形以及燃料的限制。盔甲本身对于火烧的防御力都不高。
在博物馆中还有很多存世的藤牌,这种藤牌的编织方式就可以看出实际上是非常细密的,并非景区那种编筐手法所编织的漏风藤牌,这种藤牌就广泛用于明代军队中,很多名将的部队中都配备有藤牌手,比如戚继光的鸳鸯阵中就配备有藤牌手,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甚至用藤牌来抵挡荷兰人的火枪。而清朝与沙俄作战时,林兴珠的藤牌军也大放异彩,顶着沙俄火枪进攻。对于早期火枪的射击,坚韧有弹性的藤牌,抵挡火枪铅弹的冲击来说,防御力确实要更好一些。刀砍枪捅更是不在话下,可以看出这种细密编织的藤牌的防御力是相当强力的。
而既然藤牌防御力这么强,那么藤甲的防御力也应该一点都不弱才对,如果是水军,藤甲怕是还能当半个救生衣,穿铁甲那掉水里可就真的沉江了。但是明军中为何少见藤甲军,只是藤牌手呢?很多人说藤甲为何没有大规模装备,都是说制作周期长难以获得,但以明代藤牌的装备率来看,其实装备率一点都不低,即便现在还有很多地区保留着藤牌刀的技法,甚至藤牌军的操练技术。既然藤牌如此常见使用广泛,那么藤甲就不应该如此稀少了,能装备得起藤牌就应该也能装备得起藤甲才对。
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藤牌到底有多重。戚继光《练兵实纪》记载的藤牌,直径二尺五寸,重五斤,明代嘉靖牙尺长32厘米,二尺五寸也就是80cm,明代一斤相当于现在的596.8克,5斤约为3KG,所以实际上藤牌的重量也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藤编簸箕一样轻。所以如果做成藤甲的话,重量也不算轻,最主要的是藤编铠甲相对比较厚,穿上并不怎么灵活,同时藤编工艺更适合做一整块的东西,比如盾牌。而铠甲因为需要灵活度,都是由很多零件拼接来保证关节的灵活,这就导致藤编铠甲灵活度较低,同时重量上也无明显轻便的优势,以明朝的生产力来说藤编铠甲的性价比就不是很高了,藤牌作为盾牌更合适,要比传统的皮盾制作成本更低,又比木盾重量更轻,弹性好更不易坏。这也是明代军队广泛装备藤牌,少量装备藤甲的原因。
▲泰国复原的藤甲骑兵
但是因为藤条易得,造价便宜,所以在相对更贫穷的地区藤甲作为更廉价的铠甲,还是相对比较流行的,比如泰国就更广泛地使用藤甲。从泰国复原的藤甲来看,编织也要远比景区的筐子藤甲细密得多。藤甲因为自身有弹性可以吸收动能,穿着就不需要在里面加上很厚的内衬来吸震,而且比较透气。泰国气候炎热,这种藤甲穿着起来应该也相对要舒服不少。但是泰国的军队中,藤甲的装备率也并不算高,但凡有钱还是更愿意装备铁甲。
藤甲也并非是热带地区特有的盔甲,不止泰国和台湾,就连比较寒冷的西藏其实也装备有藤甲藤牌,只是藤甲这种东西不很灵活,重量上并没有传说中那么轻,与铁甲相比没有太大的优势,只是作为盾牌来说优势更大。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人渣啸西风,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