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肺炎死亡率(16州住院患者创新高)
图片来自社交媒体账户。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布的数据,当地时间11月4日,美国单日录得新冠新增确诊病例102831例,成为疫情暴发以来首个单日新增确诊病例破10万的国家。
截至目前,美国累计确诊病例超过948万例,死亡人数接近23.4万,仍远超其他国家和地区。
比美国大选更早揭晓的纪录
创纪录前一日正是美国大选日,由于今年情况特殊,选情胶着,计票进程十分缓慢。两个晚上过去了,几乎注定创下战后美国大选投票率新高的本次大选,居然仍未揭晓最终的当选总统人选。
这让新冠病毒有隙可乘:当日不仅确诊数创下惊人纪录,而且曾被认为“显著降低”的单日死亡数也开始反弹,达到1097例之多,较四周前(696例)增长23.71%。
前哈佛医学院教授、爱可信健康国际主席哈瑟尔汀对此感慨称,自己一两周前“如不采取必要措施,美国单日新增确诊数将终有一天突破六位数”的警告言犹在耳,如今已变成了冰冷的事实,这“甚至远远出乎我的预料”。
比这更糟的是,这并非仅仅是“选举之夜综合征”导致的特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周内,新增确诊病例增加21%,而根据新冠追踪项目的数据,同期新增核酸测试仅增长4.52%。这也意味着,特朗普团队“新增病例数增加是因为测试基数增加”的遁词不攻自破。
人们应对疫情的经验教训屡次证明,控制疫情的生死关键,是确保医疗卫生系统不被“击穿”,具体说,就是保持医院有充足的病房、ICU加护病房、抢救设施和医护人员。而要做到这一点,住院率必须有所控制。
可在美国,这点似乎越来越难以做到。根据新冠追踪项目数据,11月4日因新冠住院的数据在全美印第安纳州、爱荷华州等16个州创下新高,仅当天入院者就超过5.2万人。内布拉斯加的最大医院不得不通过限制其他手术为新冠患者“让位”,并刊登广告招募邻州护士救急;而爱达荷州和密苏里州的医疗官员则警告称,当地医院很快将不胜负荷。
更令人担心的是,新一轮疫情的受害者更年轻,不仅青年人“中招”比例激增,就连儿童也不例外。美国儿科学会本周稍早宣布,美国儿童确诊新冠人数已飙升至创纪录水准,10月份新增儿童确诊近20万例。
截至11月4日,美国累计确诊9485991例,累计死亡23万余例。若该趋势延续,下周中美国累计确诊将突破八位数。
视频截图。
大选对疫情蔓延的影响
尽管不能将本轮美国疫情大暴发简单归咎于美国大选,但大选对疫情蔓延的影响却是明显和确凿无疑的。
首先,疫情话题被高度政治化:急于显示自己政绩的特朗普竭力淡化疫情影响,拼命阻挠各种疫情应对措施,唯恐影响就业率和经济,妨碍自己连选连任。
在本人一度确诊情况下,临近投票日,特朗普匆匆出院并结束隔离,马不停蹄在全国各地举行一连串造势集会;他的支持者为显示“忠心”竞相密集到场,并普遍摒弃“立场不纯”的标志——口罩。
而拜登则将“疫情应对不力”总结为特朗普政府的责任,将戴口罩、邮寄投票等“社交疏离方式”提炼为“反川普标志”,同样在客观上扭曲了防疫应对的本来意义。
疫情政治化,令“是否到现场投票”也成了另一种政治诉求表达的鲜明信号。投票日当天,成千上万的特朗普支持者云集各投票站投票、打气,当天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选情变化,又令两派支持者亢奋、激动、暴躁、冲动,什么防疫、什么“社交疏离”,统统抛在脑后。
如今选情僵持不下,“牌面”处于劣势的特朗普“死战不退”,其支持者在全国范围内不断集会、抗议,希望阻挠剩余“战场州”对特朗普选情不利的继续计票;而拜登的支持者不仅针锋相对举行“反集会”,还在各地掀起“清点每一票”的示威声浪。
许多专业人士忧心忡忡地指出,从未有任何一次美国选举像2020年这样,将全美割裂成如此剑拔弩张的两个阵营。若双方继续这么僵持、纠缠、不依不饶、没完没了,本就来势汹汹的本轮疫情,将在“驴象”的“群殴”中被推波助澜、愈演愈烈,直至一发不可收拾。
视频截图。
破罐子破摔或收拾残局?
自11月3日深夜起,仍是现任总统的特朗普已鲜少露面,偶尔上推特或Facebook,话题也仅限于选情。
人们普遍担心,若选情照目前轨迹延续,在2021年1月20日权力交接前,现任美国政府会“破罐子破摔”,任由疫情或横冲直撞或自生自灭。
特朗普对疫情不上心,另一头的拜登倒是显示出对疫情的关注。NPR报道称,他和他的副总统候选人哈里斯早在11月4日就与防疫应对小组的专家讨论了疫情和防疫话题。
11月5日晚,拜登在特拉华州威尔明顿皇后剧院发表公开演讲,在阐明自己对选情和未来美国政治态度之际,不忘拨冗强调“美国疫情形势严峻,已经有二十多万同胞死于新冠”。但至少就目前而言,其政治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11月4日的“专家讨论”,很大程度上宣示的是“提前进入总统角色”的政治姿态——因为这项工作目前由副总统彭斯牵头,而彭斯暂时似乎也心不在焉;11月5日的皇后剧院讲话,则明显带有催促计票、好让自己早些成为总统的信号。
不可否认,美国政府换届会不会带来防疫政策与松紧度之变,确实有想象空间。只不过,若照此趋势破罐子破摔下去,到了明年1月20日,即便要收拾残局,这样的“残局”又会成怎样一个局面?
□ 陶短房(专栏作家)
编辑:陈静 校对:赵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