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地道去朝阳(回故乡误入大朝阳)
“大朝阳”的入口。路况极好,皆是青石方砖铺就,宽阔平坦。那天一大早,从旅馆出来就与弟弟找到公交站点,乘车去医巫闾山。因为不熟悉地理环境,结果误入了“大朝阳”。这条公交线路有两个站点,把我们弄糊涂了,一个是“闾山”,另一个是“闾山”的下一站——终点站“公园”。于是,我们在终点下车,误打误撞地来到了“大朝阳”。“大朝阳”应该是区别于医巫闾山风景区的叫法,它的全称是闾山国家森林公园。有意思的是,直至我们买了门票游了几个小时,虽然数次质疑这里究竟是不是我们想去的医巫闾山风景区,最终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是进错了门。
这是上山途中见到的第一座建筑,三清观下院。这座三清观始建于清乾隆七年,看来原建筑早已不存在了,眼前的建筑要多新有多新,丝毫没有年代感。我们来时,这里的大门没开,我只是在墙外转了一圈儿,拍了几张照片。
这时也就是上午九点多,景区内没有几个人。十月初的北镇,气温还是很高的,我和弟弟在钟楼侧门的那个台阶上凉快了一会儿。
过了一会儿,三清观的大门开了,也陆陆续续地来了一些游人。我们进去看了一圈儿,在主殿看了道教的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和水官),还看了青龙、白虎,还有什么慈航道人、关帝圣君这些转身即忘的神仙。然后就匆匆离开了。
三清观下院内的鼓楼。它的左边还有一模一样的钟楼。感觉这里的建筑修建得很匆忙,丝毫没有年代感,所以我看得也匆忙,连拍照的兴趣也减少了许多。
途中遇到这样一个景点——“摩崖石刻群”,就是“大朝阳”等几处没有出处的石刻书法,以及几幅图画。 不难看出,这个所谓的“群”,没有年代感,图画很一般,说好听些是稚嫩。这字这画,实在是太敷衍了。
在这个石刻群的旁边,有文字介绍——“据传为张果老等八仙所作,该石刻碑分为四幅:仙鹤献寿、神鹿下凡、渔翁垂钓和夕牛望月。整组石刻雕功(工)精美、线条流畅,寓祈求吉祥、祝福之意。”觉得这文字比图画更不靠谱——居然是八仙的涂鸦之作。说死了我也不信。
景区内高悬的缆车,貌似已经停用。来医巫闾山,主要是看山。据我所知,好看的山主要是三处:一是医巫闾山风景区,一是青岩寺风景区,然后就是这个“大朝阳”风景区。相比前两者有千年历史的景观,“大朝阳”开辟成为景区的时间仅有二十几年。喜欢人文景观的人自然会选择医巫闾山风景区和青岩寺;喜欢自然风光的应该选择到“大朝阳”来,看山,看树。
还是说一下“大朝阳”吧。闾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建成于1993年,位于闾山东侧中部,北镇市西郊,景区面积为47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0%。公园内有成片的天然油松林近三百多公顷,观赏树木达二百余种。这是网络百科的有关词条的文字。
“大朝阳”景区林密、树多、峰奇、石怪、水秀、泉清,春夏秋冬景色各异。这里还有漫山遍野的天然油松,号称“闾山林海”。至于山石奇观,更是名目繁多:林海风帆、白象观海、双线天、月牙洞、天上天、骆驼峰等等。
“大朝阳”景区三清观的中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作为医巫闾山的一部分,“大朝阳”自然也与神仙有联系。一个是道教老祖陈抟,另一个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这二位都是半人半神的道教名人,都曾在“大朝阳”修行。
这个镌刻在石崖上的“福寿”二字,相传为陈抟所书。陈抟,生于唐咸通十二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教学者、养生家。民间称其为“陈抟老祖”。希夷先生,希指视而不见,夷指听而不闻。陈抟的这两个字,又叫“字中字”,即字中有字,我看了又看,也没看出其中奥妙。
关于陈抟,民间有许多传说。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他修炼的“睡功”,因为既环保,又节能。据说,有一天,有个樵夫在山凹里见到一具“尸骸”,上面积有一寸厚的尘埃。樵夫仔细打量,认得是在华山修炼的陈抟,便道:好个陈抟先生,不知如何死在这里?这时陈抟睁开双眼,起身坐起:正睡得快活,何人搅醒我来?又据说,陈抟老祖的一睡可长达百余天。
这个三清观的中院,是个不错的去处,它坐落在半山腰上,殿前有一块不大不小的庭院,平坦宽敞,院内植有花草,清净且干净。
镶嵌在石壁上的山神庙,高不足三尺,似微型景观。估计是庙里的面积狭窄,山神爷爷和山神奶奶只好在户外办公。
三清殿的右侧,有一方形水池,周边砌有栏杆。石壁上镌刻“圣水”二字。水池面积不大,目测也就十几平方米的样子。我在此拍照时,一道士好意提醒,说这个水池的水很深,当心相机掉入水池。
水池右上方,石壁上有一裂缝,东海龙王端坐在其中。龙王塑像高不足两尺,样子依然很萌,像是与你捉迷藏,躲在小树的枝叶中。
水池上方还有“东海龙泉”的字样。
三清观道士的背影。这个道士的装束很有趣:身穿一套整齐的西装,头戴标明身份的道巾。他就是那位提醒我拿好相机的那一位。
道士回到福寿堂,估计那里是他的办公地点。
上面照片的局部放大。我曾经有个疑问,这些“大朝阳”的道士居住在山上,如果十天半月不下一次山,一日三餐的问题怎么解决?“大朝阳”的山很高,往返一次很辛苦,估计他们不可能像城里上班的人,天天朝九晚五地上山下山。后来在途中看到一辆载物的驴车,立刻明白了,原来是山下有人给山上的人定期送“给养”。
“大朝阳”景区最让人满意的就是路况非常好,除了为数不多的阶梯,基本全是这样青石砖铺成的盘山路。不像青岩寺那般崎岖的山路,走起来小心翼翼且劳累不堪。
走走停停,终于来到了三清观的上院。三清观上院始建于明代,主殿为玉皇阁,供奉着玉皇大帝。
进玉皇阁看了看,拍了张照片。这几天,木雕泥塑看得太多了,没有新鲜感了。这大概就是审美疲劳吧,况且许多塑像还谈不上美。
三清观的院内,有一块石碑,上书“北武当”三字。碑是新的,张奇是何人,不详,猜测应该是当地武术界有些地位的人。
说起“北武当”,算是“大朝阳”的一个亮点。我这人算是孤陋寡闻,武当倒是有所耳闻,但是“北武当”是第一次听说。北也好,南也好,都与一个叫张三丰的人有关。这些年,由于影视剧和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的广泛传播,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武当派的创始人。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张三丰其实是东北人。明史记载,张三丰生于辽东懿州望平县,就是今天的辽宁黑山县。另有一说,说张三丰生于福建省邵武市和平古镇。据图片上右边石碑上的碑文介绍,陈抟老祖曾三次来到闾山,三度张三丰使其终成大道,成名武当,位极至尊。
石刻武当圣地。张奇题字。相传张三丰就是在“大朝阳”的三清观修道十年,练就了“洗髓功”。
三清观上院的位置基本接近“大朝阳”景区的最高位置,站在此处,举目四望,景致极好,令人心旷神怡。
这样的景致随处可见。
骆驼峰。这是“大朝阳”著名景观之一,这处山峰真的酷似一只单峰骆驼。微微昂首,缓缓行进在闾山的山脊之上。
绕过略显崎岖的一段山路,我们终于来到了最值得一看的景观。这儿就是“大朝阳”最著名的景点——天险十八蹬。十八蹬除了那在峭壁上凿出的十八级阶梯,还有两个山洞:吕祖洞和藏经洞。
藏经洞。洞内供奉的神仙,应该是张三丰。
藏经洞内有一小洞,这就是藏经的地方。小洞很奇特,大洞套小洞,一洞连一洞。洞口很小,二尺左右见方,仅供一人爬行进入。
站在号称“天险十八蹬”下,仰望接近90°角的峭壁上凿出的阶梯,不寒而栗。而我们的身后,就是杂木丛生的深渊。我对弟弟打趣,说你的身手挺灵敏的,爬爬试试?弟弟斜了我一眼说:你要是想害我,明说就是了!他如此说,绝非夸张。这阶梯凿得很浅,立足之处极窄,容不下一只脚,除非是职业攀岩运动员。据说,张三丰曾经在此练功,作为武当派的创始人,自然是功夫了得,他可以担水飞入吕祖洞。
回来后,在电脑上查了查,还真有敢吃螃蟹的勇者。这位先生是比我们早一年来大朝阳的,他居然徒手爬上了十八蹬。除了胆量,除了体力,肯定还经历过攀岩的训练。
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和装备的情况下,建议还是不要攀爬,一旦失足,悔之晚矣,真的变成千古恨了。
好在是有惊无险,攀爬者终于爬上了吕祖洞。看照片就让人心惊肉跳,无论怎么说这都是十分危险的游戏。
过了三清观的上院,还有景致可看。远处的那座塔,便是下一个目标。继续攀爬,是一片堪称林海的大片松林。道路并不难走,是一条比较松软的林间小径,坡度也不大,只是体力耗尽,迈一步都很吃力。已经有人承受不了,中途而返。途中有一伙行人,一边走一边讲段子,几个人笑成一团。他们说的是一个冷笑话,关于为什么生二胎的故事。大意是:不管怎么艰难,一定要生二胎,因为当你老了,到了快咽气的时候,一个孩子不知道怎么办,拿不定主意,没人可以商量啊。如果两个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商量啊,老大说,把氧气管拔了吧。老二说,好。
我笑点低,没觉得可笑。
其实“大朝阳”最牛的,是它的空气。据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清新空气的负氧离子标准浓度为每立方厘米1000-1500个,即只有高出这个标准才算清新空气。经有关部门的专家监测,“大朝阳”景区内的13个监测点,平均数值超过这一数值的40倍,达到了最高的六级标准。堪称“中国好空气”。如此说,我这次“大朝阳”之行,呼吸了几个小时的“中国好空气”,等于洗了一次肺。
给一路辛苦陪伴我的弟弟拍了一张照片。弟弟扶栏作眺望状,心情不错。图片上的那座塔,其功能是一座森林防护的瞭望塔。去了那座塔前,塔的入口处有铁将军把门,禁止进入。
这样奇特的山石,在“大朝阳”随处可见。
俯瞰我的故乡北镇,这座千年古城,如今也是气象万千,颇有几分现代都市的模样。回到北镇下榻的旅店,我仔细想了一下,终于认定,我们确实进错了门,这个“大朝阳”根本不是我们最初要去的医巫闾山。于是决定,次日一早便去医巫闾山风景区,至于疲劳,只好忽略不计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