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糖画进社区致敬最可爱的人(成都非遗传承人用糖画献礼冬奥)
虎年春节,处处张灯结彩,成都塔子山公园内,小孩子们互相追逐嬉戏。草坪边上,一位糖画老人正全神贯注,铜勺利落地舀起一勺化开的糖汁,顷刻间,一幅糖画呈现在眼前:花枝吐蕊,喜鹊衔环,冬奥腾飞,众多充满春天的元素表达着成都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祝福与问候。
这幅糖画的作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糖画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启林。而这幅特别的糖画,也正式拉开“顺时,让美好发生——探寻最美非遗”系列策划的序幕。从2022年立春开始,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都银行、红星新闻联手,将每一个节气与非遗相结合,让人们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唤起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让非遗走近人们生活。
【第一部分】
时节:立春
非遗:成都糖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陈启林(成都糖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时间,不经意地跨入2022年,新一轮的春夏秋冬也顺时而来。
塔子山公园内,小孩子们停止追逐嬉笑,被糖画摊位吸引,只见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龙、老虎、兔子等糖画作品不断成型。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糖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启林一直坚守着这个摊位。年轻时,他能和师傅一起,用3吨白糖制作全长超20米的糖龙;老年闲暇后,也常常在成都塔子山公园摆摊做糖画,给孩子们带去快乐。北京2022年冬奥会到了,他寻思着,怎样用自己的技艺,献礼冬奥。本次的“非遗探寻官”,来自成都银行的周力立也来到这里,一起感受成都糖画的艺术魅力。
学做糖画:只是一个“吃货”的本能需求
糖画,起源于我国明朝时期,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的独特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糖画不简单啊。首先要会画简笔画,然后熬糖,我和师兄一起熬了半年的糖才得到师傅认可。”坐在塔子山公园糖画摊前,54岁的陈启林将改变他一生的往事娓娓道来。
1979年,13岁的陈启林跟随家人安家到了成都字库街,对面仁厚街便是糖画大师蔡树全的摆摊处。糖,对小孩有着天然而“致命”的吸引力,只要有空,他便跑去看蔡树全卖糖画,往往一看就是一天。
“所画的动物就只有几种,但我百看不厌。心想,只要我学会了,我也就有糖吃了。”陈启林的初衷就是如此单纯:只想能吃一口甜。和家人商量后,他如愿拜师学艺。
糖画要画好并不简单,刚刚学习那会,为了画一只简单的兔子,陈启林简笔画后勾糖描边,都用了近一个星期才过关。当被允许用勺子绘画时,陈启林既兴奋又紧张,一双手不知道被高温糖汁烫过多少次,才换来正式出师。
不惧潮流:糖画“观之若画,食之有味”
人们印象中,糖画只属于中国民间。但其实,糖画也曾在国际上闪耀光芒。1988年,陈启林和师傅蔡树全在北京参加“全国烹饪大赛”,用一条2米多长的的立体龙形糖画,夺得第一名。1989年,陈启林再次用3吨白糖制成的全长超20米、高3米的“糖龙”,赢得满堂彩。那些年,他带着这门传统的手艺,还走出国门,去了近20个国家,向全世界展示这门传统的“甜蜜”技艺。
糖画最大的特点就是“观之若画,食之有味”。
陈启林在糖画中浸润了40余年,却一点也不担心被时代潮流所冲击。“虽然现在有制作超精良的翻糖蛋糕,但糖画有它独特的魅力。”陈启林一边为小朋友们制作着糖画,一边悠然地说,“小朋友们在转转盘时,有参与感和期待感,看我们作画时有互动感,拿到糖画的时间不到一分钟,简单快捷还不贵,这感觉是其他零食带不来的。”
话音刚落,一只桃子糖画已呈现眼前。“糖画的糖很有讲究。”陈启林把桃子放在阳光下展示着。“糖,用白糖和麦芽糖混合,要金黄而透,看起来没有杂质,吃起来很脆,这是师傅交给我的秘方。”他说。
在陈启林的摊位上,还有一些成品,3D立体的大花篮,气势非凡的龙,这些栩栩如生的糖画分外受孩子们喜爱。
献礼冬奥:让燕子带去奥运的祝福
2022年最令全球期待的事情之一,便是2月4日开幕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作为成都糖画非遗传承人,陈启林希望用自己的糖画技艺献礼冬奥,为体育健儿们加油,给冬奥会带去成都的特别祝福。
“这次我准备用糖画画‘喜鹊颂奥运’。”陈启林掌勺,开始在大理石上作画。只见柳条飘然间,两只喜鹊飞来,共同衔起奥运五环和北京冬奥标志,下方桃花朵朵,拱卫成圆,正如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同心”的意涵所示,唯有同心协力、方有精彩冬奥。
陈启林对这幅作品比较满意,他说自己在创作前想了很多种方案,如加入滑雪等体育项目的元素,最后都被自己否定了,他希望用春天的元素,来表达对冬奥的祝福,让全世界的体育健儿们来到中国后,能感受到中国人民如春天般的温暖。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处长张擎:
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传承保护中来
“这样的活动非常好,我们一如既往地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的行列中来。”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擎说,“顺时,让美好发生——探寻最美非遗”系列策划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很有意义。同时,能够和相关社会力量一起,共同做好非遗传播相关工作,夯实非遗保护社会基础,对于培育非遗关注者、欣赏者和消费者,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增加非遗社会和市场关注度。
对于成都非遗的未来,他认为将来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传承人的思想,树立合作共赢的观念;解放工作者的思想,让他们主动作为,提出思路、路径;解放行业协会的思想,充分发挥上下连接和引领作用。“思想解放了,才会有前进的基础。”张擎表示,第二要搭建相关平台,如成都国际非遗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在社区新春晚会等平台,为传承人提供展示、展演的机会,增强非遗传承的信心和力量。第三,着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如已经实施的成都手作推广计划、正在进行的“顺时,让美好发生”策划等等。第四则是进一步推进非遗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拓展非遗传承发展路径。
成都银行相关负责人:
让公众了解非遗促进非遗文创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二十四节气进行互动,我们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切实带动更多人关注非遗,并参与到文创产品的开发中。”成都银行相关负责人说,成都银行2018年率先在西南地区设立首家文创专营支行,创新推出“文创通”金融产品,打通文创企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截至2021年末,文创通累计投放超16亿元,支持成都市文创企业210家。
“除了金融服务之外,我们也希望利用这个策划,扩大非遗文创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才能真正促进非遗文创发展,”该负责人表示,成都银行官方微信粉丝500多万,客户活跃度在地方银行官方微信里排名前列,“顺时,让美好发生”系列策划,不仅是给银行客户精心打造的文化大餐,同样也希望以此为基点,带动好的非遗作品被更多人喜爱,“我们希望甄选出灵动讨喜,让人眼前一亮的非遗作品,唤起人们对成都非遗的关注和传播,这也是我们成都银行与城市深度共鸣的又一尝试。”
此外,蕴藏于非遗背后的工匠精神,也与成都银行倡导尊崇的工匠文化、创新精神不谋而合。成都银行该负责人说,今年是成都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年,坚守“诚于心、信于行”的价值观,成都银行以“与客户共发展、与员工共成长、与城市共繁荣”为企业使命,秉承“创新文化、风险文化、工匠文化、家园文化”四大文化基因,向着“做有特色的百年银行、做有担当的一流银行”企业愿景茁壮成长。
文/曾琦 吕波
图/周勇良
非遗探寻官/ 周力立(成都银行电子银行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