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年间朝鲜王(最大的荣幸)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直江信纲

万历二十年(1592)万历朝鲜战争随着日军侵朝而爆发,朝鲜“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日军很快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朝鲜国王李昖先从王京(汉城)逃亡到平壤,再到位于中朝边境的义州。随着战局的不断变化,朝鲜君臣提出了一个想法——内附明朝。虽然这一想法并未实现,但还是给时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从中也可以反映出中朝宗藩关系在“最大的荣幸”之外的复杂内情。

万历年间朝鲜王(最大的荣幸)(1)

一、内附之争

考《朝鲜王朝实录》,最早的内附建议出自万历二十年五月一日。当时朝鲜君臣虽然已经从汉城逃亡开城,但日军还未突破汉江防线。是日李昖召见大臣问对,诸臣无主,痛哭而已。都承旨李恒福提议,“若势穷力屈,八路俱陷,则便可赴诉天朝。”他的这一建议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坚决反对,御营大将尹斗寿表示“北道士马精强”,可以避难;左议政柳成龙更指责李恒福“此言一出,人心瓦解,谁能收拾”,并进谏表示“大驾离东土一步,则朝鲜非我有也”。

虽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李昖的内附准备还是在暗中进行的。当月为防止明朝疑心朝鲜,如常派出的贺圣节使柳梦鼎在出发前被李昖嘱托“到京师,尔可先言欲内附意”,探听口风。

六月十三日,朝鲜君臣在宁边就内附问题再次举行朝议,李昖再次表示自己要渡江内附。李昖的理由很充分,一是在日军的快速推进下“我国地方,则无可避之处也”,没有安全的落脚点,同时根据朝鲜获得的日军情报,日军打算长期占领朝鲜,所以留在国内更不安全,“平壤失守,则咸镜道亦不能全矣”(事实证明到七月中,日军攻占了咸镜道的最北端,确实不安全);二是明朝曾帮助安南复国,自然也会帮助朝鲜复国,即使内附也不代表国家灭亡,相反能够“请兵救援,容有恢复”。最终李昖坚持“与其死于贼手,无宁死于父母之国”,态度坚决。

当晚,在多数大臣反对的情况下,李昖下旨给领议政崔兴源,一是向义州进发,移咨辽东,正式询问内附事宜;同时留世子光海君“权摄国事”,带十几名大臣前往江界,组织反攻。

但是当时,明朝和朝鲜之间的信任关系正由于复杂的局势处在低点,这也就是内附最终未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万历年间朝鲜王(最大的荣幸)(2)

二、明朝的应对

明朝在此期间不信任朝鲜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琉球国长史郑迵和在日华人许仪后奏报的日本情报中均提及了日本与朝鲜勾结,企图攻打大明的假情报,许仪后文书中称朝鲜“遣使入贡为质,催关白(丰臣秀吉)速行”,俨然一个积极主动的带路党。第二,在上奏日本情报问题上,朝鲜避实就虚,隐瞒了曾经派遣黄允吉、金诚一使团出访日本的情节(在古代“人臣无外交”,藩属私自出使外国是违反礼制的),只是借口“海上流民”说了些不痛不痒的消息。第三,朝鲜败得实在太快,以至于很多人怀疑“(朝鲜)国王与本国猛士,避入北道,以他人为假王,托言被兵,实为日本向导”。(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不是打假赛,而是真的菜)三重消息叠加之下,使得当时的明朝对于朝鲜非常不信任。

早在五月底,辽东都司就派遣了崔世臣、林世禄二人前往朝鲜打探消息,面见朝鲜国王,还在前线探查了日军的情况。

世禄与柳成龙,登练光亭。成龙指示南岸曰:“彼倭兵也。”世禄不信曰:“何其少也?”成龙曰:“倭巧诈,虽大兵在后,而先来探试者,不过如此。若见其少而忽之,则必陷于其术矣。”世禄唯唯,亟求回咨而去。

——《宣祖修正实录》

这是明朝第一次获得来自朝鲜前线的情报。六月,辽东副总兵佟养正来到义州,“专为飞报倭贼进退,有无消息”,安插斥候侦查日军情报,明朝在朝鲜有了稳定可靠的情报来源。同时万历皇帝朱翊钧下旨,“发精兵二枝,应援朝鲜;仍发银二万,解赴彼国犒军......发年例银二十万,给辽镇备用。”虽然没有明确如何“应援”,但朱翊钧的这一指示奠定了明朝军事介入朝鲜半岛局势的基调。随后,以祖承训为主帅的第一支明军陆续渡江。

辽东方面在接到朝鲜请求内附的咨文后,一面飞报北京,同时在文书中强调“若(日军)挟诈阑入,贻害非常”;一面回咨朝鲜,表示朝鲜应该做两手准备,万一迫不得已内附,只是“权避贼锋”,不能因此贻误复国。

(六月二十一日朱翊钧下旨给辽镇,表示“紧急事务,毋拘奏请”,所以辽东在七月四日自作主张回咨表态也没什么问题)

兹事体大,兵部尚书石星也不敢草率决断,于是又派遣了一个使团,以黄应旸为首,再去平壤调查实情。朝鲜方面拿出日军将领写的劝降书证明自己没有和日本勾结,明使看到朝鲜上下惨状,不禁感同身受(黄应旸在抗倭期间在戚继光幕府中任职):“尔国爲天子失家失国,许多生灵尽被屠戮,窜一隅而犹不变,真可怜悯。”话虽如此,明使还是让画师偷偷画下国王画像才离开(因为有传言说这个国王是假的,要留个证据)。

经过多方准备,七月十六日郝杰的奏疏终于被拿上了台面讨论:

辽东巡抚郝杰题:

倭犯朝鲜,郡城半陷,国王穷迫来归。乞敕该部暂择城堡安置。

兵部言:

朝鲜傥陷,螫必中辽,则固我藩篱,壮彼声势,亦势不可已者。沿江一带,宜盛陈兵马防守,

以振威声。国王来投江上,择居完固城堡,司道躬为存慰。一应供饍从厚,随行人马给以刍

粮,用示抚恤,无容狡倭混入探听。前所发兵不足,再加一枝,为犄角之势可也。

奉旨:

朝鲜请益援兵,须确议具奏。王来,择善地居之。

——《明神宗实录》

终于,明朝以朱翊钧下旨的形式,同意了“内附”的请求。

万历年间朝鲜王(最大的荣幸)(3)

三、内附夭折的原因

虽然明朝同意了朝鲜内附的要求,但是时移世易,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朝鲜内附之行却终究未能成行。

随着明军的入朝和日军进攻的无力,战场局势正在发生变化。明军还特意从本就不多的兵力中抽调了两千人驻扎义州,以保护朝鲜朝廷。至少朝鲜国王所在的义州可以确保安全,内附的迫切需求也就烟消云散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李昖需要维持朝鲜政局的稳定。为了急于脱身内附,李昖允许光海君立分朝于江界处理国政。问题在于光海君作为庶次子,其册立是四月二十九日朝廷逃亡之前才匆匆决定的,连仪式都凑不齐人,更没有明朝的允准,不过是个以防万一的背锅人选。但由于分朝设立,使得光海君拥有了军政之权,他勇于跋涉北道号召军民的态度更是为他赢得了极高的人望,连后来入朝的明军将领都把他当成正牌的朝鲜世子看待。李昖在六月十三日与群臣激辩一天之后怒而下教表示自己为了内附避难愿意“内禅”给光海君,可没想到的是群臣虽然口头上表示不可,背地里却都表示赞同(“物议皆以为当然”)。郑澈和柳成龙这两位分属西人和东人、原本党争不断的对手都联起手来,因为担心“万一大驾渡辽之后,音问不通”,国不可一日无主,有意在李昖确定渡江内附后推动李昖内禅,但由于柳成龙的稳健而中止(后来内附之事未成,此事也就无人提起)。李德馨甚至在私下建议“行灵武之事”,即效法唐肃宗自立于灵武的先例,拥戴光海君在江界正位,“稍可以回天意、结民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昖为了维护自己的独尊地位,也不敢轻易离开朝鲜,使自己丧失最大的合法性来源之一。

从这样一个小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中朝之间的关系远不是简单的亲密无间,二者的亲疏随着时局的变动而变动,耳熟能详的“能当大明的狗就是最大的荣幸”背后其实是双方的各怀心思。推动一个历史事件向前发展的,也不只是简单的一个因素,而是内外多个方面合力的结果。这也许就是后人在复盘历史时,所难以考虑到的难点所在。

参考文献

[1] [朝鲜]柳成龙《惩毖录》

[2] [朝鲜]申炅《再造藩邦志》

[3] [朝鲜]李恒福《白沙集》

[4] [朝鲜]赵庆男《乱中杂录》

[5] 《宣祖实录》《宣祖修正实录》

[6] 《明神宗实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