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讲人与人之间的比较(王阳明苦劝年轻时)
王阳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心学大师,他的七字真言“行、勤、知、底、心、诚、耐”,至今仍是许多人修身的准则。以我们现在的观点,要想成事,必须具备钱、权、人脉。
而心学大师王阳明以他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年轻时,远离身边2种“小人”,比积累人脉更重要
王阳明出生于1472年,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从小读书勤奋,而且天赋异禀,大家都觉得他长大了一定是栋梁之材。
以王家的势力和人脉,王阳明若想进入仕途,必然是驾轻就熟。
然而他的入仕之路却并非易事,弘治五年,王阳明第1次参加浙江乡试,就上榜,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却意外落榜。此时正处于无限伤心当中的王阳明,遇见了父亲的老同事,首辅李东阳。
李东阳便鼓励王阳明说这次没中,下次一定会中状元的,不如提前写一个状元赋。年轻的王阳明不太懂得世故,听了这一番吹捧之后,也觉得自己才华甚高,下一次考试状元非自己莫属,于是提笔写下状元赋。
没想到,这篇才华横溢的状元赋不仅没有赢得他人的佩服,反而让大家觉得这个年轻人还没有中状元就如此骄傲,一定是一个目中无人之徒,即使将来入仕,也并不是好相处之人。
王阳明25岁时再次参加科举,这一次同样落榜了,直到28岁才中了二甲进士。
王阳明的这段经历告诉我,生活中那些怂恿你强出头的朋友,可能并不是出于鼓励和认同,只是单纯的不安好心,想要看笑话。
而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以好朋友自居,动不动就说:我觉得你一定行,你去试试。
都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橼子先烂,这些看似鼓舞人的话,可能暗藏杀心。
王阳明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那些怂恿你强出头的朋友。
正德十四年,明武宗朱厚照,西巡归来。又想再下江南,周游天下。朝臣们极力劝阻。此时宁王朱宸濠以朱厚照荒淫无道为由,伺机起兵造反,集结10万兵,一路沿江南下,势如破竹。
王阳明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带兵前往平乱,仅仅用35天就平定了宁王之乱。
王阳明在带兵平乱之前,朝中很多大臣都不相信他的实力,认为他只是一介书生,文官没有带兵的经验。而此时他的好朋友王琼却十分自信地说:“王阳明在江西,肯定能够擒获叛贼。”
而王阳明平定叛乱,得胜归来时,朝中的小人又在朱厚照耳边说王阳明这样功劳太大。不如让他将宁王放了,由皇帝御驾亲征,亲自捕获。
王阳明虽立下大功,但却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赏赐,在明武宗一朝王阳明之功一直没有得到认可。
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王阳明也选择了急流勇退,以免卷入更多复杂的政治事端之中。
其实仔细分析这些好朋友的前后心态变化,其实都是嫉妒心在作祟,而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人。
从来是雪中送炭易,共享富贵难,落难的时候,身边或许还能有几个真诚的朋友。而当好朋友即将功成名就时,却总有人见不得朋友越来越好,甚至在关键时刻踹上一脚。
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的经历告诉我们,能共患难的,未必能共富贵,别相信那些只能看见我们吃苦,却不能看见我们成功的朋友。
都说有了好的人脉就成功了一半,而心学大师王阳明却用他的实际经历告诉我们,人脉有时候并不是最重要的,看不清人反而会易陷入困局当中,越是年轻,越应该远离这两种小人。
通读王阳明的著作会发现,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中很少提到要如何与人相处,他提倡知行合一,讲究完成自我成长,他认为:欲成大事者,必先修其身,而后修其心。一个人最重要的应该是学会和自己相处。
王阳明一生充满传奇,从一个叛逆少年成长为一代圣贤,他的心学智慧更是被学者奉为圭臬。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而王阳明是其中一个”。
武能马上定乾坤,文能写下传奇巨著,王阳明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人脉真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王阳明的书籍影响了无数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称“五百年来以来,儒家的源头活水来自王阳明”。
曾国藩每当夜深人静时,便细心阅读,他说:“明代论学,每尚空谈,惟阳明能发为事功。”
纪晓岚也看过不下于10遍,他说:“阳明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就连南怀瑾、郭沫若、余秋雨等人也称赞王阳明是最了不起,一本好书,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观念,而为人父母者,给孩子再多都不如给他一本有用的书有价值。所以本期便给大家推荐这本书王阳明的代表作《王阳明全集》。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亦或是步入社会的青年、创业路上的草根、功成名就的老板,都值得去认真阅读。
这本书是译注版,大家也不用担心看不懂文言文,现在这套书的价格也不贵,给孩子买一个玩具的钱就够了。而对于我们大人来说,读透这本书也能让我们在困境中走出迷茫,人生中遇到的困难,也能在里面找到应对之法。
【点击下面的链接就可以购买,全四册88元,每本仅22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