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难点逻辑思维图(灵动教学要存同)

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研教材、精修教法、精钻学法,它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头脑风暴”,让教师在相互探讨交流碰撞中产生教学灵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而且作为一种教研模式,可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助力教师成长,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教学重难点逻辑思维图?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重难点逻辑思维图(灵动教学要存同)

教学重难点逻辑思维图

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研教材、精修教法、精钻学法,它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头脑风暴”,让教师在相互探讨交流碰撞中产生教学灵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而且作为一种教研模式,可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助力教师成长。

“同”的真正含义。作为先决条件,合理界定同课异构中的“同”是非常必要的。它既指同一课程同一教学内容,还指同一知识点的传授,同一课程标准的解读和落实。

在一次中小学联谊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两节同课题的课《生命,生命》,这是台湾作家杏林子的文章。全文大致分四层:第一层写夜晚飞蛾在我手中努力求生;第二层写一粒香瓜子虽处恶劣环境依然保持生长的态势;第三层写自己感受自己的心跳,联想到生命;最后总结全文,表达要不负生命,活出光彩与价值的情感。

第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先是让学生默读,在此基础上分别概括前三段的段意,然后结合最后一段总结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整堂课流畅自然,教师的讲解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堂课,教师规定时间让学生默读并概括段意,然后与第三段对比,结合末段讨论为什么前三段要按这样的顺序排列,通过交流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用打破常规跳跃着读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通过听课,我们发现《生命,生命》同课异构没有体现真正的“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阅读的要求之一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对默读的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能粗知文章的大意。到了第三学段,则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有自己的判断。虽然课标继续要求默读,但是标准更进一步: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在速度上进行了明确要求。

很显然,第二堂课比较符合课标在这一学段所提出的要求。两位教师从不同的起点出发,呈现了两堂不同形式、不同设计、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异”比较凸显,“同”略显牵强。因此,同课异构前的教研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确定同一课程、同一课题,更要依此去对标相应的课程标准,明确所传授的内容。没有这个前提,“同课”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异构”就难以发挥真正的价值。

“异”的多样性理解。我们强调其多样性,并不是为了“异”而异,而是在不同的教授方法、施教策略、课堂结构方式选择等方面异中求同,优中选优,从而确立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方案。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文字凝练简洁、生动传神、意蕴丰富。教师从依据的课标层面来设置教学目标,大致有三个维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品评白描手法;联系时代背景,解读作者情感。当目标一致、起点相同,“异”才真正发挥效用。结合我所在地区推行的“教、学、评一致性”新课堂模式,我们就可以针对既定目标设置不同的评价任务。针对第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达成:A.多样性诵读,从而达到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的目的。B.课前检测加课上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第二个学习目标是重点,同样可以设置两种形式:A.圈点勾画写景名句,说话练习“我从哪句话里感受到了什么”。B.吟咏名句,欣赏雪景,找有表现力的字词,探独特视角。难点是最后一个目标,我们一致认为合理的方法应该是结合作者的生平,辅之相关资料,体会作者的情怀。

评价任务在课堂上是一种手段和工具,它最终指向的是学习目标,无论什么样的评价方式,都是在有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是教师在课堂上一步步接近目标的必经之路。所以,无论何种评价设计,还要落脚到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上来。而异构的真正意义是比较和综合,异彩纷呈是表面形式,内在的张力才是根本。

异课也可同构。不同的课文、不同的体裁,如果能巧妙地找到相似点和联系点,也可以运用相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思想。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锻炼和巩固自己的学习思维,进而能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有几篇文章,《变色龙》《范进中举》《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分列于不同单元,有古诗文和现代文的区别。稍加留意,可以采取相同的教学策略和切入点——寻找“物”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将军的白发、苏轼的鬓、辛弃疾的白发……这些细节性的“物”看似微小,实则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升华文章的主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设置相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去判别和分析这些小而慎微的物。有了初次尝试,再遇到有同样特性的文章,授课就会变得容易,教学效果也会愈加显现。

同课异构需要群策群力,方法不同,模式有别,但是所期待的结果应该相同,那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把“教”与“育”有机融于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市姜屯镇姜屯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06月16日第5版

作者:佟德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