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常考知识点(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则”的用法。

“则”既可以做实词,又可以做虚词,做虚词时有副词和连词两种用法。我们来一一分析。

我们先来看金文字形的“则”,左边是“鼎”,表示青铜器,右边是刀,表示刻镂,合起来表示“用刀在金属器皿上刻镂”。古代刻镂在鼎上的,多是法律条文,可见“则”的本义就是“准则,法则”。

我们熟悉的成语“以身作则”中的“则”就是“准则”的意思,可以灵活翻译为“榜样”,成语的意思就是“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

又如《叔向贺贫》中的这一句“宣其德行,顺其宪则”,这里的“则”就是“法则”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栾武子)能够发扬他的德行,理顺完善他的宪章法则”。

现在,我们知道了“则”的本义是“准则,法则”,那么,遵照“准则”办事就是“效法”。

左边这一句“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意思是“只有天是最高最大的,只有尧能效法于上天”,句子中的“则”就表示“效法”。

“则”作副词时,最常见的是用在判断句中,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翻译为“乃,就是”。

比如《岳阳楼记》中有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里的“则”就表示判断,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就是岳阳楼的宏伟景观”。

注意啦,平时我们在做题时,看到“则”和“也”搭配,一定要注意看是否为判断句。

“则”作副词的时候还可以表示限定范围,相当于“只,仅仅”。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看到两小儿辩日,其中一个说:“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这里的“则”可以翻译为“只,仅仅”,表示太阳的大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只像盘盂那么大了”。

说完了实词和副词,我们再来说一下“则”的连词用法。

“则”作连词时,可以表承接,表示两件事的紧密联系,译为“于是,就,便”。

梁惠王说自己的治国政策“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凶”和“移其民于河东”是先后发生的事情,“则”在这里表承接,可以翻译为“就”,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河内遭了饥荒,我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

连词“则”也可以用来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

《史记·高祖本纪》中有一句“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则”在前面的分句中表假设,后一句是假设发生的情况,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项羽)如果来了,沛公恐怕就不能拥有关中一地了”。

连词“则”表转折时,相当于“却,可是,然而”。

比如左边这句“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前面李密的态度是“欲奉诏奔驰”,后面现实的状况是“刘病日笃”,因此这里的“则”就是表转折,译为“却”,句子的意思是“我想接受诏命离家赴任,然而祖母刘氏的病情又一天比一天严重 ”。

最后,“则”还可以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倒是”。

“美则美矣,而未大也”,这里的“美”可以理解为“好”,“美则美矣”是说“好倒是好”,这是让了一步,后面再说“而未大也”,所以这里的“则”让步关系,翻译为“倒是”,句子的意思是“这样做好倒是很好了,不过还说不上伟大”。

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都记住了呢?一起来回顾一下。

“则”作实词时,本义是“准则,法则”。

遵照“准则”办事就是“效法”。

“则”作副词时,最常见的是用在判断句中,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翻译为“乃,就是”。

还可以表示限定范围,相当于“只,仅仅”。

“则”作连词时,可以表承接,表示两件事的紧密联系,译为“于是,就,便”。

也可以用来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

连词“则”表转折时,相当于“却,可是,然而”。

最后,“则”还可以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倒是”。

你学会了吗?再见。

中考古诗词常考知识点(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

往期精彩回顾: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1)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2)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3)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4)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5)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6)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文言实词/虚词超详尽讲解(7)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8)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9)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0)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1)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2)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3)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4)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5)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6)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7)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8)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9)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0)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1)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2)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3)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4)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5)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6)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7)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8)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9)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30)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31)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32)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33)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34)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35)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3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