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黄帝陵的历史价值(黄帝陵对维护中华民族团结和睦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起到巨大作用)
黄帝陵对维护中华民族团结和睦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起到巨大作用
——拜谒黄帝陵随记
黄帝陵
我和孩儿于4月10日9点从西安城北客运站乘车出发,到黄帝陵景区已是下午1点多。看到早就渴望拜谒的黄帝陵前广场依然人流如潮,我们也马不停蹄、兴致勃勃地涌入其中。
黄帝陵景区主要由轩辕庙和黄帝陵两大部分组成。轩辕庙部分位于桥山山麓,是专供祭祀的场所,主要由轩辕广场、印池、轩辕桥、龙尾道、山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祭祀广场和祭祀大殿等组成。而黄帝陵部分则位于轩辕庙背后的桥山之巅,主要由黄帝陵冢、汉武看仙台、棂星门、祭亭和龙驭阁等组成。
我们和众人一样,首先进入的是位于景区南端的轩辕广场。看到脚下铺满硕大的鹅卵石,未免惊异。一问才知所铺砌的都是秦岭天然河卵石,共5000块,象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黄帝陵全貌
轩辕广场
印池又称龙池,由沮河古道改建而成。轩辕桥横跨于印池之上。蜿蜒的沮河古称“姬水”,位于轩辕广场北侧。传说轩辕黄帝因“长于姬水”而姓姬。这条河原名“祖河”,当黄帝被召“御龙飞升”回天宫时,先民依依不舍,眼泪哗哗地从桥山之巅流淌下来,全部流入了“祖河”。郦道元在撰写《水经注》时,考虑到“祖河”既然由先民的眼泪形成,故改为“泪河”;再后来,为了让该河的名称既能代表先民们的眼泪,又能代表“祖河”,便将河名改成了“沮河”了。位于桥山与印台山之间的这段沮河,因在印台山(因黄帝置印而得名)下,故又称为“印池”,传说黄帝总在此淘洗玉玺大印,故用“印池”来寓意为黄帝用印之水。看到颇为广阔的水面在暖风的吹拂下,光波粼粼,想到古老而迷人的传说,不觉心旷神怡。
印池
踏上龙尾道,95级石阶经五个踏步组逐级登高,寓意黄帝享有至高无上的“九五之尊”。
随即进入山门。它位于轩辕庙之中轴线上,是仿汉风格的石质建筑,五开间布局。门的正上方有“轩辕庙”石匾,而门内之西侧有一棵高大的古柏,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栽植,距今已有5000余年,故称“黄帝手植柏”,又称“轩辕柏”。柏树虽然苍老,但枝干依然挺拔,树叶青翠,主干略向南倾斜,一幅顽强不屈之神态。其冠如盖,气势巍峨,昭示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依然精神矍铄,气势如虹。英国林业专家罗皮尔在1982年考察了27个国家的古柏后,得出唯有“黄帝手植柏”最粗壮、最古老的结论,称赞其为“世界柏树之父”。
黄帝手植栢
沿中轴线前行即是诚心亭,原称过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歇山顶上,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四边无墙,栏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亭柱上书有两幅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诚心亭东南侧有一砖砌壁,上书:“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现代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侨、外籍华裔,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平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可谓对于“诚心亭”的精准诠释。
诚心亭
从诚心亭向北则是碑亭。其形式与诚心亭相仿,而面积较之略大,其东西两侧有砖墙。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碑亭面南之柱子上有一幅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碑亭内现存石碑四通。东侧二通,前边一通是孙中山先生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黄帝赞”词一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后边一通则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于1942年冬为桥陵改称黄帝陵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西侧二通,前边一通是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共祭黄陵时,毛泽东题写的“祭黄帝陵文”手迹;后面一通则是邓小平1988年为黄帝陵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碑亭西前方矗立着四块石碑: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黄陵谒祖祭文碑。
在黄帝脚印石旁有一棵汉武挂甲柏,又称将军柏。志载:“汉武帝征朔方还,挂甲于此树。”其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似有断钉在内,是群柏之中最为奇特的一株。据说每年清明节前,这棵古柏枝干上流出的柏液凝结为球状,经阳光反射尤为壮观。然而清明节一过,柏液中断,古柏从枝到杆又恢复了原来密密麻麻的甲痕。闻听此说,不禁后悔我们未选择在清明节之前来。
挂甲柏
进入人文初祖大殿,正中木质壁龛内供放着一尊巨大的石刻轩辕黄帝浮雕像。但见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神龛四周的图案为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神龛与轩辕黄帝浮雕像都是由香港同胞湛兆霖、程万琦二先生于1987年清明节专程前来祭陵时,捐款制作的。
人文初祖大殿
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轩辕黄帝的正殿,也是整个轩辕庙的主体建筑。正殿门楣上悬挂有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夏祭陵时所题“人文初祖”大匾,字体铁画银勾,刚中藏秀。
在山门至人文初祖大殿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有两条长长的碑廊,按汉代建筑风格设计,将黄帝陵历代保存的石碑按时代先后和内容类别有序排列。西侧碑廊自北向南依次陈列自宋至清末的56通祭祖和记事古碑,东侧碑廊内则自南向北依次陈列党和国家领导人、现代书法家赞颂黄帝功德的碑文和为整修黄帝陵工程做出贡献的功德碑。
关于黄帝的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和功德,主要有继神农氏之后先经阪泉大战胜炎帝,而后又擒杀蚩尤于逐鹿,完成华夏部族之统一大业;教民播五谷,务农桑,做衣裳,建房屋,兴医药,制车船,造文字,定礼数,创官制,推算数,制音律,初创历法和度量衡,发明指南车和作战阵法等等。这些贡献,当然并非黄帝个人独创,而是由他所倡导的广大民众集体创造的,而且并非一时一世所都能成就的。将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等等归于某个祖先,是民间传说和神话的一大特点。
祭祀广场
在人文初祖大殿北面,是占地1万平方米的祭祀广场,可容纳5000人举行祭祀活动。广场南端东西两侧各建三出阙,阙前台上摆放着八尊青铜铸鸿叔簋(guǐ);东西两侧分列着九尊高2米的青铜铸牛鼎和代表56个民族的56面龙旗。此外,东面还有一口龙魂大钟,西面则立一面龙威大鼓。整个祭祀广场,庄严肃穆,沉静威风。
龙魂大钟是用于公祭轩辕黄帝陵的礼器,设计兼顾礼乐钟之外形、庙堂钟之音响和时代之风采;钟体全高3.8米,口颈2.456米,重约12吨;以汉代画像黄帝功德为主图案,以周原出土的龙凤玉饰和祥云纹为底饰,钟纽为双凤耸立,两侧以双龙为扉棱,钟面正中心则镌刻篆体“龙魂”二字,体现钟铭盛世、龙凤呈祥、天人合一之意蕴。龙威大鼓重750公斤,鼓面直径2.5米,鼓帮直径2.7米,鼓高1.5米,与龙魂大钟相得益彰,昭显威风八面。
在挂有“己亥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巨幅的轩辕殿,我门和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一样,向着轩辕黄帝像默然肃立,鞠躬祭拜。
离开轩辕庙,我们乘电瓶车到桥山之下,然后沿着石阶往上攀登。到桥山之巅,先是看到“汉武仙台”。登临后可见前面的祭亭和为丛林遮蔽的黄帝陵冢。想到当年一心想成仙的汉武帝,在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之后,对于黄帝“御龙飞升”的传说着迷,巴不得自己也能像黄帝那样成仙飞升,于是便利用自己“定于一尊”的专权,修建了这座“汉武仙台”。如果说先民关于黄帝“御龙飞升”的传说,乃是出于对于先祖的敬仰、崇拜而将其神化的话,那么汉武帝的“看仙台”,则昭示了这位专制君王的奢望和贪婪。
汉武仙台
我沉思着,从“汉武仙台”下来,穿过其旁边的棂星门,前往黄帝陵冢。阵阵的风铃声传来,越来越清晰、悦耳。
祭亭
黄帝陵冢前为祭亭。其建筑形式为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前置放供桌、祭器与各种供品等,亭中置一高大石碑,上刻“黄帝陵”三个大字。祭亭由八根柱子支撑,上部四角卷起处系有风铃。原来越来越清晰、悦耳的风铃声,正是由此而被风吹奏的。
祭亭柱上有两幅楹联,一为“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一为“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在标有“黄帝陵”碑之后还有一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传说轩辕黄帝在此乘龙升天时,人们不舍得他离开,便从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宝剑等埋葬此处,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怀念。此处的“黄帝陵”传为黄帝的衣冠冢,正由此而来。
黄帝陵冢
黄帝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西北面东南,高3.5米,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有砖墙围护。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义。
龙驭阁
在黄帝陵冢北面有座龙驭阁,是黄帝陵陵区的最高点。阁内墙壁上有12幅中展示黄帝功德的主题绘画,分别是《黄帝诞生》《部落崛起》《赐姓建宗》《修德振兵》《造舟楫兴医药》《播五谷务农桑制衣冠》《别尊卑定礼乐创官制》《桥山龙驭》《人文初祖》等。这些绘画可让人进一步了解黄帝时代众多的发明创造和卓著功绩。
在拜谒黄帝陵返回的路上,我久久不能平静。想:虽然围绕此地黄帝陵尚有不少问题,还缺乏信史的翔实佐证,但至少作为黄帝的衣冠冢,则是可靠可信,毋庸置疑的。近3000年来,尤其是自从汉武帝以来,这儿的黄帝陵已经成为历代帝王、国家领导人和广大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共同祭拜的圣地,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睦,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御辱力和奋斗力,鼓励全民族齐心协力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团结奋进,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于是草吟一诗,聊表自己的拜谒黄帝陵之后的心情——
拜谒黄帝陵感赋
(2019.4.10.黄帝陵)
半生想望愿常突,今祭黄陵得慰舒。
眼见柏亭形貌异,耳闻祖圣业德殊。
身随人影觅行迹,心伴传说燃念烛。
竭虑涤心诚祭拜,并肩圆梦奋前途。
(2019.4.24)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