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云集的间谍大片蛇 群星云集的间谍大片蛇
群星荟萃的《蛇》是法国拉博埃蒂影片公司于1973年拍摄的一部冷战题材的间谍大片。
进入七十年代,法国电影面临空前的危机,1973年全年的观影人次总计为1亿7千5百万,比10年前减少了近一半。作为电影的故乡,这里的人们常爱谈论的一个话题是:“电影会死亡吗?”
世界电影史上最著名的三级片《艾曼纽》就是在这一年诞生的,作为拯救本土电影市场的奇招,它果然收到了奇效。
但拉博埃蒂公司并不急于跟上这一潮流,这家以拍摄惊悚片而闻名的公司试图走另一条路线——在法国之外的欧洲市场乃至美国寻找更多的观众。他们把这一工作交给了土耳其出生的导演兼制片人亨利·韦纳伊,而韦纳伊提出的方案是改编《第13个自杀者》。
《第13个自杀者》是皮埃尔·诺德1971年出版的间谍小说。在法国,诺德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他最初是电影编剧,二战前被法国情报部门吸纳,成为一名以电影人身份为掩护的间谍,二战期间他是地下抵抗组织的领导人之一,战后以上校军衔退役,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凭借如此丰富的经历,他创作了80部间谍小说,被誉为法国间谍小说之父。
诺德的作品大都取材于真实事件,着力于在东西方冷战的舞台上表现间谍与反间谍人员之间的智斗。《第13个自杀者》就是以英国情报史上的最大丑闻“菲尔比事件”以及法国脱离北约为背景创作的,通过一个苏联间谍假投诚的虚构故事,既揭了英国情报部门的伤疤,又嘲笑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无能,还奚落了西德在北约的可怜处境,当然也不免要对法国情报机关的尴尬境地作一番自嘲。
亨利·韦纳伊看中的正是这部小说广阔的国际视野,认为将它改编成电影有可能对欧洲及美国的观众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即以跨国部队的方式组建演员阵容,原则上是哪国的角色由哪国的演员扮演。
拉博埃蒂公司批准了韦纳伊的这一方案,于是,出生在俄罗斯库页岛的“光头影帝”尤尔·布连纳当仁不让地成为克格勃间谍、苏联驻巴黎使馆二等参赞弗拉索夫的扮演者。
另一位克格勃间谍、在英国情报部门身居高官的贝尔则由刚刚主演《魂断威尼斯》的英国影星德克·博加德扮演。
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戴维斯的扮演者是好莱坞老牌明星亨利·方达,当时的亨利·方达已经68岁,虽然已经过气且疾病缠身,但却是为数不多的愿意到欧洲拍片的美国明星,之前他已经主演了意大利导演莱昂内的通心粉西部片《西部往事》。那时候,谁也没想到他会在8年后凭借《金色池塘》夺得奥斯卡影帝。
在原著中,法国对敌情报局长贝尔东是绝对主角,韦纳伊原本想请他的老搭档让·加班饰演这个角色,但看到剧本里这个角色分量大减,让·加班断然拒绝,顶替他的是当时名气还不算大的法国男星菲利普·努瓦雷。
法国有一大把女演员可以演弗拉索夫的意大利情妇安娜贝尔,但是,为了照顾潜在的意大利观众,韦纳伊不惜以重金请来了意大利女神级的演员维尔娜·丽丝,这个角色戏份不多,但却有一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名言:“如果你想了解一个男人,去找他的妻子,如果你想了解他的妻子,去找他的情妇。”
在钓鱼时被谋杀的西德政府官员菲尔森是由德国一线明星马丁·赫尔德扮演的。
为了讨好德国观众,韦纳伊还专门邀请《007之来自俄国的爱情》中的邦德女郎、德国籍女演员埃尔加·安德森饰演CIA派去陪伴弗拉索夫的美艳女郎。
1943年4月5日,这部取名为《蛇》的间谍片率先在法国首映,继而在西德、意大利、比利时、瑞典、丹麦等国上映。当年的11月和次年的1月,又以《从莫斯科飞来的夜间航班》为名先后登陆美国和英国。令人失望的是,这部烧脑的电影并未激起各地观众的多少兴趣,票房远不及同期上映的《007之你死我活》。由于片中的美国中央情报局是在巴黎的一个摄影棚里搭建的,美国观众看了笑称这简直是一帮男人在玩过家家。
不过,该片在日本却受到了重视,日本影评家猪俣胜人专门为它写了鉴赏文章,并将其收入《世界名片纵览》一书。当时日本坊间盛传这样一种说法: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国中央情报局偷偷给皇室成员服用一种药物,致使他们不能生育,从而达到让皇室自然消亡的目的。所以,日本观众在看到影片结束时戴维斯局长失望地说了一句“我要到加利福尼亚找新工作去了”时,不禁拍手称快。
《蛇》是在1975年被引进到我国的,经上译厂译制后,先是作为内参片在公安部、外交部等部门内部放映。当时中苏关系正处于最低谷,克格勃加强了对中国的敌对性侦察活动,我方的反间谍行动也取得了辉煌战果。这一年,北京市公安局举办了“打击苏修间谍展览”,吸引了数百万群众前来参观。
译制版的《蛇》由上译厂厂长陈叙一亲自坐镇,提拔乔榛首次担任译制导演,毕克和李梓出任旁白配音,四个主要角色中,上译演员组组长卫禹平以其独有的重金属感的声线为弗拉索夫配音,为戴维斯和贝尔配音的是富润生和杨成纯,上影厂演员温锡莹则应邀为贝尔东配音。
该片的配音阵容虽然强大,但混录技术相当粗糙,背景声时有时无,所幸的是,片尾唯一的那段配乐被完整保留下来,为该片作曲的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莫里康内,这段在东西德边境交换间谍时出现的主题乐充满了感伤,仿佛是对冷战背景下间谍人生的存在主义况味的一番浩叹,大大提升了影片的立意。
文革后,神秘的内参片时代也随之宣告结束。1979年下半年,中影公司从过去的内参片中挑出来了6部电影,作为资料观摩片下发给各电影厂作为业务学习之用,其中除了江青推崇备至的《罗马之战》(曾在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出现),《蛇》也在其列。
直到1982年,《蛇》才第一次面向公众放映,鉴于这部影片的特殊性,《大众电影》杂志特别刊发了题为《〈蛇〉的启示——评法国影片〈蛇〉》的影评文章,以求给观众正确引导,文章最后写道:“对于我国观众来说,通过视觉形象,涉猎一下克格勃和西方间谍机关那些为普通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现代化特务手段,从测谎器到模拟发声器,从五花八门的窃听器到室内闭路电视录像装置,是会增长见识并有所启示的。我们没必要因此而草木皆兵,但是,既然特务世界的毒蛇没有冬眠,我们也不要麻痹到对活动着的蛇视而不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