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记忆过程特点比较(人类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练习过的动作等以映象的形式在人脑中保持,以后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重新得到恢复这种在人脑中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的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再认或回忆是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感到熟悉并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既不能再认又不能回忆的现象称为遗忘,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再认或回忆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相互依存、密切联系没有识记就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进行回忆或再认因此,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再认或回忆则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的内容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对信息的编码相当于识记过程,对信息的储存相当于保持过程,对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或回忆过程储存在人脑中的信息在应用时不能提取或提取发生错误则相当于遗忘 记忆作为基本的心理过程对保证人的正常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人通过感知从外界获得信息,如果不能保留就不可能获得知识和经验,就不能形成概念或进行判断和推理,也就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没有记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将总是停留在新生儿的水平,不可能有个性心理的正常发展记忆将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成一个整体,是人的心理过程在时间上得以持续的根本保证,它使人的心理发展、知识积累和个性形成得以最终实现,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人类记忆过程特点比较?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人类记忆过程特点比较(人类记忆概述)

人类记忆过程特点比较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练习过的动作等以映象的形式在人脑中保持,以后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重新得到恢复。这种在人脑中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的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再认或回忆是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感到熟悉并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既不能再认又不能回忆的现象称为遗忘,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再认或回忆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相互依存、密切联系。没有识记就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进行回忆或再认。因此,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再认或回忆则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的内容。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对信息的编码相当于识记过程,对信息的储存相当于保持过程,对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或回忆过程。储存在人脑中的信息在应用时不能提取或提取发生错误则相当于遗忘。 记忆作为基本的心理过程对保证人的正常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人通过感知从外界获得信息,如果不能保留就不可能获得知识和经验,就不能形成概念或进行判断和推理,也就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没有记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将总是停留在新生儿的水平,不可能有个性心理的正常发展。记忆将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成一个整体,是人的心理过程在时间上得以持续的根本保证,它使人的心理发展、知识积累和个性形成得以最终实现。

二、记忆的分类

(一)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和动作记忆 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和动作记忆。 1.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所保持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鲜明的“直观”性,以表象的形式储存,与人的形象思维密切相关。一般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形象记忆为主,也存在着某些触觉的形象记忆。对于视觉形象记忆或听觉形象记忆缺乏的人来说,一般就很难获得鲜明的视听表象,但这种不足往往以触觉记忆或嗅觉记忆进行补偿。 2.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引起情绪和情感的事件已经过去,但对该事件的体验则保存在记忆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情感又会重新被体验到。强烈的、对人有重大意义的情绪和情感保持的时间较长久并容易被再次体验。情绪记忆既可能是积极愉快的体验,也可能是消极不愉快的体验。积极愉快的情绪记忆对人的行为有激励作用,不愉快的消极情绪记忆可能降低人的活动效率。情绪记忆的性质和强度的变化,是由过去引起情绪、情感体验的事物与主体当前需要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3.逻辑记忆 逻辑记忆是指以逻辑思维成果和逻辑判断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科学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等反映了事物的意义、特征、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是逻辑思维的结果。逻辑记忆是以语词为中介,为人类所特有,在学习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4.动作记忆 动作记忆又称为运动记忆,是个人以过去经历过的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动作记忆是以过去的运动或操作所形成的表象为前提,没有运动表象就没有动作记忆。动作表象来源于对自己动作的知觉以及对他人动作和图案中动作姿势的知觉。动作记忆中的信息保持和提取都较容易,也不容易遗忘,它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图尔文(E.Tulving)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1.情景记忆 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情景记忆接受和储存的信息与个人生活中的特定事件及某个特定时间、地点相关,并以个人的经历为参照,是个人真实生活的记忆。情景记忆对应于语义记忆,但与语义记忆有重大区别。情景记忆由于受到一定时空的限制,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另外,对已储存的信息的提取比较缓慢,往往需要通过努力对相关线索进行搜索。 2.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是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语义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例如,概念、定理、公式和规则等。语义记忆的组织是抽象的和概括的,所包含的信息不受接收信息的具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以意义为参照。语义记忆对应于情景记忆。由于语义记忆的信息不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提取较迅速,因此往往不需要做明显努力的线索搜寻。语义记忆为人类所特有,与人的抽象思维密切联系,在实践活动中,随着个体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三)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以把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1.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过去的经验自动地对当前作业产生影响的记忆。内隐记忆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无意识性,而不关注识记信息的过程。一般来说,当个体在记忆某项任务时,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出先前曾经识记的内容,说明在完成任务项目时,受到了以前学习中所获得信息的影响,或者说正是先前的学习,使其在完成当前作业时会容易些。内隐记忆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例如,广告中的纯接触效应与阈下广告,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印象的形成等都具有内隐记忆内容的影响。 2.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外显记忆是有意识地提取信息的记忆,其特点是强调信息提取过程的有意识性,而不是信息识记过程的有意识性。外显记忆能够用语言进行比较准确的描述,即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利用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等,将记忆中的内容表述出来。 (四)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处理与储存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1.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对有关事件和事实性信息的记忆,例如,对于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定律等的记忆。陈述性记忆具有可以言传的特征,即在需要时可将记得的事实表述出来。 2.程序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对具有先后顺序活动的记忆。程序性记忆主要包括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部分,它是经过个体观察学习与操作练习而习得的记忆。程序性记忆按一定程序习得,开始时比较困难,但一旦掌握便很难遗忘。如小时候学会弹钢琴,几十年以后仍然不忘,如果已经达到了纯熟程度,那么程序性记忆的信息检索会以自动化的方式进行。程序性记忆的显著特点是难以言传。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个体首先发展的是程序性记忆,例如,自幼学习的动作技能,如写字、骑车和吃饭等,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程序性记忆。 三、记忆的生理机制 记忆的生理机制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问题。巴甫洛夫用暂时神经联系来解释记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记忆的生理机制进行了多学科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些理论。 (一)记忆机能定位说 记忆机能定位说认为,大脑中存在着视觉记忆的视觉中枢、听觉记忆的听觉中枢、语言记忆的言语中枢和动作记忆的运动中枢,其例证来自临床病例的观察。加拿大著名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W.Penfield)认为,记忆与大脑皮质的额叶和颞叶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给脑患者施行开颅手术治疗时发现:当微电极刺激患者右侧颞叶时,会引起患者对往事的鲜明回忆,甚至“听”到了过去曾听过的歌曲,还能随着音乐节律断续哼唱出来。这被称为“诱发性回忆”。“诱发性回忆”大多是以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出现,而在刺激大脑皮质其他区域时则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科恩(Cohen)在给抑郁症患者脑的不同部位施以电击引起痉挛时也发现:电击患者左脑,会损害其言语记忆,但不影响形象记忆;电击患者右脑,则会损害其形象记忆,但对言语记忆影响不大。因此,他认为:言语记忆的信息可能储存在大脑左半球,形象记忆的信息可能储存在大脑右半球。 (二)记忆机能整体说 记忆机能整体说认为记忆是一种整合的心理现象,在大脑中并不存在单纯的记忆中枢。美国心理学家拉希莱(K.Lashley)最早对记忆机能定位说提出挑战。他通过切除动物大脑皮质的一系列实验发现,动物学习记忆的成绩与破坏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关系不大,而与大脑皮质被损伤部位的大小有关,破坏的面积越大,对学习记忆的影响越大,记忆丧失越严重。由此他推断,记忆的保持并不依赖于大脑皮质的精确结构部位,而是与广泛的神经细胞活动有关,是整个大脑皮质的机能。 (三)记忆分子学说 记忆分子学说认为记忆经验是由神经元内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神经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借助核糖核酸(RNA)传递遗传信息的。通过由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神经元内部核糖核酸的细微化学结构,就像遗传经验能够反映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细微结构中一样。 瑞典神经生物化学家海登(H.Hyden)通过训练白鼠走钢丝,然后对其进行解剖,发现白鼠脑内与平衡活动相关的神经细胞的RNA含量显著增加,组成成分也有相应变化,因此他认为生物大分子是记忆信息储存单元,RNA和DNA是记忆信息的化学分子载体。 另外一些验证性实验表明,把抑制RNA产生的化学物质注入动物脑内,会使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减退或完全消失,如果把促进RNA产生的化学物质注入动物脑内,则能提高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这说明RNA的变化是个体学习和记忆的生物基础。 对记忆生理机制的研究很多,还涉及记忆的突触生长说、反响回路说、长时程增强作用等记忆的脑细胞机制。从已有的实验结果和临床实验看,对记忆机能的定位说、整体说、分子说等,都不应该简单否定或绝对化。记忆是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是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参与的联合活动,但不同部位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既要从大脑皮质上宏观探讨记忆的生理机制,又要从神经元分子的微观生物化学结构上来揭开记忆的奥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人类记忆之本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