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阔libertyair2pro无线耳机评测(声阔Liberty4)
声阔的降噪舱第一代是我原价在天猫自费购买的,对于它的抱怨和喜爱都收录在了新玩意栏目的 第 51 期 中。没想到两年过去这第二代降噪舱(下简称 Liberty 4)才出来,正好和我还在使用的一代对比体验。
先说说我目前在使用的产品,TWS 耳机中除了降噪舱一代,还混合使用第一代的 AirPods Pro。前者放在办公室,主要是连接手上的 Android 手机在上班时听音乐以及开会之用,后者则是随身包与家中各一个,享受生态便利观赏 Apple TV 上的剧集之外,也更偏好其更舒适的佩带感受。
这次 Liberty 4 的加入,在改进了前代设计上的遗憾的基础上,总算做到了全面能打、另有特色。
优点:
- 不错的健康监测功能;
- 调音很棒,且支持用户自定义与 HearID 生成 EQ;
- 耳机柄压感操作;
- 支持同时连接两台设备。
缺点:
- 降噪能力相比上一代没有明显提升;
- iOS 客户端不够好用。
办公室收到的这款 Liberty 4 是白色版本,单从颜色偏好上来说,白色显得更轻巧一些。耳机盒整体设计延续了上一代的风格,依旧是滑盖开盖的方式,无聊的时候可以啪嗒啪嗒解压。仔细对比的话,相比上一代的改进点挺多的:
- 因为耳机本体更小巧,且在盒中采用斜放方式,耳机盒整体都比上一代小了一圈;
- 灯光全部改用呼吸灯,优雅且布局更合理。上一代降噪舱耳机顶部的点状小灯在放置盒中时不容易看到,Liberty 4 就改用耳机盒底部的大呼吸灯。用于指示电量的三颗小灯也改成了条形呼吸灯(电少则渐暗,低电量时转为红色)。
- 按键从耳机盒充电口旁移到了正面面板,好处自然是更加显眼好按。
耳机本体的造型经过新一轮的设计,显得更加轻巧,与之相比较的一代降噪舱耳机设计过于笨重,以至于被我的同事评价为「看了就觉得可能戴不进自己的耳朵」。事实当然没有那么夸张,不过它确实将我的耳廓挤得满满当当。Liberty 4 重点收窄体型,且将耳机柄收短向内,实际佩戴时它的重心比起一代更靠近耳朵一侧,更加牢固。
左为旧款降噪舱,右为 Liberty 4
另一个我想聊的改进点是耳机本体的表面材质,一代降噪舱采用了某种雾面的类肤材质,触摸起来的确更加舒适,然而如果我的耳廓中留有汗液或是污渍的话,取下耳机时能看到显眼的污垢,观感上不佳(下图示意已算含蓄)。Liberty 4 回到了主流 TWS 耳机的浅色、光面塑料材质,污渍并不会那么显眼。
比轻拍两下更优雅的压感操控上手之后 Liberty 4 后,真正让我觉得「这个耳机可以处处」的原因,其实是它在操控方式上的改变。
原先的一代降噪舱与许多追求轻巧的 TWS 耳机一样,操控方式是「向着耳道方向轻点耳机」,在入耳式耳机上会有一种不适感,就好像念书的时候耳朵贴在桌上睡觉时,同桌敲了敲你的桌面。也因如此,我在一代降噪舱上只使用「长按两秒」这个手势。Liberty 4 将操控方式改成了类似 AirPods Pro 的耳机柄压感操控,在食指触控区域留下小凹槽提示盲操作,耳机内也会模拟按压声效提供反馈。
虽然 Liberty 4 的操控体验向 AirPods Pro 看齐,但是实际体验中我发现「单击」这个操作比较容易误触,尤其是在佩戴过程中调整耳机入耳姿势时,对此我建议:
- 在客户端中调节压感力度,一共有 5 级可调,默认的标准档我觉得偏敏感。
- 改变调整耳机的手势习惯,可以采用握住耳机柄上下两端的方式。我调整耳机下意识会用三指,此时拇指和中指就会造成误触;
- 当然也可以取消单击操作,不过我个人还是推荐留着,戴上耳机后按一下可以立刻播放音乐。
误触的问题还是比较好解决,不过 Liberty 4 的压感操作比起隔壁 AirPods Pro 缺少了「长按」这一种,采用「双击」代替,可能需要习惯一下。上一代还是有长按操作的,这一代怎么没了呢?如果不是专利限制,个人还是希望后续固件更新可以加上长。
除此之外,我发现在使用这类降噪 TWS 耳机的过程中,若要与人面对面交流,总需要操控暂停播放(单击)、切换通透模式(双击 / 长按),这一套操作下来可能不如直接摘下耳机来得快,要是能直接操作将耳机设定成「暂停并切换到通透模式」或许会方便一些。
耳机的本命是让用户快乐听歌不知为何,相较 AirPods Pro,同事总是更偏好声阔的调音,声阔在调音上可能确实投入了更多精力,于我来说「非常有听音乐的感觉」,能让听者感受到「更鲜艳」的韵律。相比一代降噪舱,可能是因为支持「空间音频」的缘故,播放同一首歌曲时,Liberty 4 更能给我一种空间感与乐器的分离感。对比使用的话,个人更偏好 Liberty 4,听习惯后再回到 AirPods Pro,能理解大众对其所谓「白开水」的评价从何而来。
HearID 是声阔从降噪舱一代开始就主打的功能,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套「通过听音测试来给用户定制 EQ 配置」的方案。这套方案也发生了改变:一代的 HearID 是通过分别测试左右耳对不同高低音的敏感度来定制的,Liberty 4 则分成了两部分,第一部分基本就是前代的方案,但不再区分左右耳;第二部分则是测试用户的主观偏好,通过播放六段不同 EQ 下的相同音频,让用户不断进行二选一来影响生成的结果。
此前我对调节 EQ 这事并不感冒,无论是因为「还原歌曲创作者的本意」或者是懒惰,但一代的降噪舱已经改变了我的这些观念,随着 Wavlet 这样的自动调节 EQ 应用的普及,我渐渐习惯「听歌就是听个心情愉快」,也放开手脚寻找自己喜欢的听感。在 Liberty 4 生成自己的 HearID 后,我还可以在生成的结果基础上继续调节,很适合孜孜不倦的用户。我调完后还来回对比听了一阵,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默认的空间音频调音。
如果把听歌这件事比作手机拍照,用 Liberty 4 可以在默认情况下就获得不错的出彩照片,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生成独有的滤镜。
说到空间音频,原先我以为这是和生态高度绑定的功能,没想到安装个客户端也能让 Liberty 4 感知到我手机的位置,但如果仔细感知,对比转动头部时的跟踪效果的话,Liberty 4 比起 AirPods Pro 还是稍差了一些,不够丝滑略显生硬,不过也是完成度很高的表现了。鉴于我日常使用并不在意设备的位置,我还是改成了「固定」而非「头转跟随」。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在我使用 Liberty 4 的某一天,借给朋友后,没想到他到手就关掉了「空间音频」选项,切换到了默认的「soundcore 经典」:「空间音频真的太过于空间了,太散了,默认的就很好,没开 LDAC 就已经接近我在家里用的那些(更高规格的耳机)。」但对我来说,若是切换到默认,只会感觉到声音收束到了左右双耳,所以对于听感这东西见仁见智,只要消费者有的选就好。
最后提一嘴,Liberty 4 这个耳机是支持双设备连接的,不过并不会合并成一个声道,在同时连接两台设备的情况下,两台设备都会正常跑进度条,但只有先行的一方传输到耳机中。对于领略过 Windows 系统「抢」蓝牙耳机本领的朋友来说,双设备连接是个相当实用的功能。
耳机也能测量心率了?
戴上耳机、打开声阔客户端、找到「声阔健
康」,就能看到实时的心率,数值基本和我手上的 Apple Watch 一致,两边数值差距在 3 BPM 左右,也不能排除是测量部位不同或是刷新率不同导致的误差。对于这样的准确度,作为非医疗的健康监测设备已经相当足够。
与心率相关的还有 HRV 监测,只不过 Liberty 4 将其翻译成了「压力检测」,确实这两者是有相关性的。HRV 指的是两次心跳间隔时间的变化,通常以毫秒为单位,因此需要专门的设备进行检测。如果你已经拥有 Apple Watch,在健康 App 里多半也能找到这个项目。HRV 与年龄、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相关,但通常来讲数值越高,代表情绪压力越小、身体越健康、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好。
在声阔的客户端中,也能直接看到 HRV 的具体数值,因为 Liberty 4 监测的频率比 Apple Watch 高而无法直观地将两者数值进行对比,但总体趋势是相近的:白天在办公室时数值会偏低(代表我在努力工作!),而晚上回到家时数值渐增,到了后半夜的睡眠时刻达到峰值,有时甚至能突破一百。
相较前两项依托于心率传感器的功能,「姿势健康」则是耳机相较其他类型穿戴设备独有的功能。在简单的校准后,Liberty 4 就能借助内置的传感器感知头部的姿态,在佩戴一段时间后,还能给出「习惯姿势」和不同承重等级在佩戴时间的占比,能了解自己下意识状态的头颈部姿态。我是知道自己是些驼背,且不自觉有些歪头的,从它给出的数据来看也确实说明了这个问题。保持较重承重 5 分钟后,耳机还会响起特定的提示音,让我及时更换姿势或舒展颈部。在我看来,这个功能确实更加实用。
令我感到不解的是,头部姿态的数据可以被实时展示和收集,但压力测试却起码要佩戴五分钟以上才有结果;心率的数据虽然是实时展示的,却只偶尔上传到帐号关联的服务器,导致实际记录的心率数据较少,难以给出参考意义。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妨可以像头部姿态一样,让耳机给予心率报警或间歇性心率播报。
降噪可以自适应,但不够劲降噪能力过强的耳机会带来耳压上的错觉,让人并不舒适,因而不少降噪耳机会提供不同的降噪档位。作为第二代降噪舱,Liberty 4 继承了上一代可以手动选择降噪强度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自适应降噪功能,不再需要用户手动切换场景,值得一提的是 HearID 也可以为主动降噪服务了,因为每个人的耳道形状并不相同,需要进行一次耳道测试来获取对应的降噪曲线,方可提供自适应降噪功能。
但对于非常注重耳机降噪效果的朋友来说,Liberty 4 不应该被叫作「降噪舱」。
在同事中,不乏有每日地铁通勤几小时的降噪党,也有完全不使用降噪功能的听歌老炮儿,可惜的是我属于前者:深圳无处不在的工地装修声、深夜空港每隔几分钟循环一次的飞机噪声、电梯里永不停止的洗脑广告声…… 有时候我甚至害怕自己未来有一天会以相似的语调喊出那句「这辈子,* 了!」。如果耳朵可以拥有像眼睑一样的开关,那么主动降噪耳机就是这样的赛博外置器官。
手动把 Liberty 4 的降噪强度开到「强」,降噪能力基本与上一代持平,甚至都稍稍逊于最新固件的 AirPods Pro。其实这几个耳机综合降噪能力都半斤八两,但是感觉 AirPods Pro 降噪更加均衡,Liberty 4 则在人声降噪方面稍弱。期间我也带着 Liberty 4 参与了轰轰烈烈的兔年春运,在人山人海的深圳北站,三米处的大喇叭还是可以清晰地把检票信息送进我的耳朵,在开启音乐后它依然可以很好地为我隔绝这个世界,尤其是身后隔着两个座位哭闹的孩童。如果你对 AirPods Pro 初代当下的降噪表现满意,那么使用 Liberty 4 时也不会感到不妥。
值得一提的是,自适应降噪对环境音量的感知并不依赖手机,而是直接调用的耳机麦克风,从功耗控制的角度考虑,肯定做不到持续监测了。事实也是如此,如果突然响起一段噪声,耳机会需要几秒钟时间才会逐级调节降噪能力,好在它的三档降噪差距并不大,七八分和十成力的感觉,在调节的过程中不会有生硬的感觉。如果在办公室和通勤都使用 Liberty 4 的话,我会推荐使用自适应降噪功能。也是在使用自适应降噪的过程中,我才渐渐意识到自己并不总是需要最强档的降噪。就好像微微地眯着眼,也是一种惬意的姿态。
与降噪模式对应的则是通透模式,有完全通透与人声模式两个档位,个人体验下来后者更加自然一些。但无论哪种模式都会让我明确感受到是「来自麦克风的声音」,有明显的环境音底噪,摆脱不了「打电话」之感。哪怕是在体验最佳的 AirPods Pro 上,通透模式也是被我雪藏弃用的功能,但如果你很在意通透模式体验的话,Liberty 4 并不适合你。
靠谱耳机和新奇的健康检测概念,如果你的选购方向落在这两者中间,附带心率、HRV 监测、姿势健康等功能的声阔 Liberty 4 是个值得尝试和考虑的产品。否则它就只是锦上添花——毕竟作为先吃螃蟹的人,Liberty 4 在这两头都难免会吃一些功能、价格和形态上的亏,要不要为这些小遗憾买单,就看你是想再等等还是跟它一起上车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