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老的路上有多少故事令人感动(一篇美文让他找到母亲一生的挚友)

6月9日,农历五月十五

天边的圆月见证了一场特殊的会面

变老的路上有多少故事令人感动(一篇美文让他找到母亲一生的挚友)(1)

变老的路上有多少故事令人感动(一篇美文让他找到母亲一生的挚友)(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蒋重跃特意从北京飞到厦门,代表已过世的母亲黄菲菲,见了母亲的大学挚友,今年83岁的退休教师黄悦治。

自1954年大学毕业后,黄悦治和黄菲菲再也没见过面,虽曾有书信联系,但后来也断了。63年后,黄悦治的学生李泉佃写了一篇关于恩师的文章,蒋重跃在网上看到后,顺着线索,联系上母亲的挚友,并专门来厦门看望。虽然不是见到挚友本人,但当挚友的儿子一走进家门时,黄悦治的眼眶立即红了。

变老的路上有多少故事令人感动(一篇美文让他找到母亲一生的挚友)(3)

失联留遗憾

毕业后曾保持书信联系

但是几年后失去了音讯

1952年,黄悦治从厦门到山东师范学院读书。班上还有一名福建女生,来自南安的黄菲菲。两人乡音相近,床位也近,很快就成为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

黄悦治回忆,黄菲菲性格安静,入学后曾说起一些遭受不公平对待的事。黄悦治就挺身而出,为她打抱不平。黄菲菲的经历比较坎坷,黄悦治常说她很坚强。1953年12月,黄菲菲在一张照片上写“黄坚于济南”,“黄坚”这个名字正是源于挚友的评价。

变老的路上有多少故事令人感动(一篇美文让他找到母亲一生的挚友)(4)

黄菲菲(左)和黄悦治(右)合影。

1954年毕业后,黄悦治和黄菲菲去往不同的地方,虽没再见面,但书信联系没断。1963年,黄悦治给黄菲菲寄去一封信,之后再没收到挚友的回信,两人失去了联系。黄悦治曾写信去黄菲菲所在的沈阳市找人,也没得到音讯。后来,因受“文革”的冲击,寻找挚友的愿望更难以实现。

直至前些年,央视播出寻人节目《等着我》时,黄悦治甚至想通过节目去找黄菲菲。她说,有时,三更半夜,想到挚友,就会失眠,没能重新联系上挚友,一直是她心头的遗憾。

寻人有决心

母亲未能再见到挚友

儿子决定帮她弥补遗憾

毕业后虽然几经辗转,黄菲菲人生起起落落,但她一直保存着大学时期的照片、毕业纪念册等,尤其是跟黄悦治交往的片言只语。儿子蒋重跃从小经常翻看母亲的这些老物件,也常听母亲念叨起黄悦治。

变老的路上有多少故事令人感动(一篇美文让他找到母亲一生的挚友)(5)

黄菲菲珍藏的大学纪念册。

1996年,65岁的黄菲菲离世。未能再见上挚友一面,成为她的终生遗憾。蒋重跃深知母亲的遗憾,下决心要找到悦治阿姨。

变老的路上有多少故事令人感动(一篇美文让他找到母亲一生的挚友)(6)

黄悦治在1954年写给黄菲菲的一份毕业赠言,写道:“菲:你有坚强的性格,冷静的头脑,但愿你在生活的风浪中锻炼得更坚强。”这些留言配的是黄悦治画的小舟渡河场景。

变老的路上有多少故事令人感动(一篇美文让他找到母亲一生的挚友)(7)

黄悦治在1954年写给黄菲菲的毕业赠言。

不过,要找到悦治阿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知道悦治阿姨可能在厦门,但要在一座城市里找一个人,也不是很简单,蒋重跃只能先上网找线索。早些年,网络搜索功能并不发达,蒋重跃一直没找到有价值的线索,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美文架桥梁

恰巧读到《恩师如母》

认定文中的老师就是她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个月,蒋重跃在网上看到《厦门晚报》的一篇报道,写的是有位叫黄悦治的老师退休后热心执掌心理热线18年的故事,报道还配发了黄悦治的照片。蒋重跃拿老照片对比,感觉应该就是悦治阿姨。他根据报道,找到厦门理工学院了解情况,对方说,黄悦治曾是电子职专(现厦门信息学校)的老师。蒋重跃又找信息学校,但最终线索还是断了。

蒋重跃没有灰心,继续搜索。恰巧,前不久,黄悦治的学生、厦门日报社社长李泉佃写了一篇《恩师如母》的文章,饱含深情地回忆了黄老师在他成长过程中给予的丝丝缕缕的关爱。这篇文章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正好被蒋重跃看到了。文章直到最后一部分,才提到黄悦治的名字,但蒋重跃一字不落地读下来,并认定文中写的老师十有八九就是悦治阿姨。

蒋重跃托厦大的朋友,帮忙联系文章的作者李泉佃。第二天,他就与母亲失联54年的悦治阿姨通上了电话。《恩师如母》一文架起了一座特殊的桥梁,而这通电话仿佛穿越时空,把五六十年来的深情往事串联起来。黄悦治赶紧把好消息告诉学生,李泉佃听出老师已是激动得哽咽,感慨“太难得了,令人感动”。

变老的路上有多少故事令人感动(一篇美文让他找到母亲一生的挚友)(8)

通过《恩师如母》一文牵线搭桥,蒋重跃联系上母亲的挚友。图为蒋重跃、黄悦治和文章作者李泉佃合影。

重逢圆心愿

“我是妈妈的半个人”

让人感慨好家风的传承

上周五,蒋重跃特意飞来厦门,见到了他“熟悉”的悦治阿姨,一见面就送上了特地订的花。黄悦治的眼眶红了,不多言语,只是喃喃道:“太有心了!”

蒋重跃还带来了一份意外的礼物,不仅有黄悦治和黄菲菲当年的合影,还有黄悦治入学时登记表的复印件——那是他托现山东师范大学的朋友从档案馆复制的。蒋重跃说,黄悦治当年写给黄菲菲的毕业赠言“农村明天也要建设得跟城市一样繁华”已经实现,母亲的南安老家已是一派繁荣景象。他感慨,预言已成真,这样的赠言就像量身定制。

变老的路上有多少故事令人感动(一篇美文让他找到母亲一生的挚友)(9)

看到蒋重跃从北京带来的纪念册,黄悦治激动不已。

蒋重跃侧转过头,让悦治阿姨看看他的侧脸,问像不像他的母亲。悦治阿姨仔细看了一会,点头轻声说:“有妈妈的影子。”“我就是我妈妈的半个人,所以一定要代我妈妈找到您,我见到了您,也算是帮妈妈圆了心愿。”

变老的路上有多少故事令人感动(一篇美文让他找到母亲一生的挚友)(10)

1963年,黄悦治给黄菲菲寄去她的照片。黄菲菲的儿子翻拍了这张照片,黄悦治看着照片哽咽了。

黄悦治仍清楚地记得,当年读书时,班上同学十分友爱,相互赠衣服、食物。这样的爱从同学身上延续到了下一代,蒋重跃为母亲完好保存老物件,让人看到了家风的传承。她说,人们常说“饮水思源”,蒋先生这样的有心人就做到了。

变老的路上有多少故事令人感动(一篇美文让他找到母亲一生的挚友)(11)

变老的路上有多少故事令人感动(一篇美文让他找到母亲一生的挚友)(12)

黄悦治回忆起往事,感慨万千。

变老的路上有多少故事令人感动(一篇美文让他找到母亲一生的挚友)(13)

一篇美文,在无意中穿线搭桥

圆了老人多年的心愿

下面晚报君带大家回顾一下这篇文章

恩师如母

李泉佃

下拉进行阅读

↓↓↓

今年元旦过后,给她打了好几次电话,铃声响了,却没人接。

过去不是这样的。她是一机双号,即便在外,也是会接听的。

我有些坐立不安。她毕竟85岁高龄了。当然,85岁的她,还是耳聪目明。

当时,有些懊悔,心想,怎么就忘了记下她儿子的电话呢?

她没有跟儿子住一块。她先生走了五年了,儿子让她搬过去一块住,她摇了摇头。她的书桌,仍然摆满了先生在世时读过的书本、备过的教案。他们伉俪,从教一生,要的就是这种溢满书香的氛围。我想。

再打。直至第五天。电话里,传来了她慈母般的笑声。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校园里,那栋没有电梯的楼房,一楼的防盗门已开着。我轻轻一推,看见她已站在一层居室门口,候着。

我很想给她一个拥抱,但还是依旧拉住了她的手:“您近来好吗?”她笑了:“你是不是找不到我?我昨晚才从菲律宾回来。先生在菲律宾亲戚,三番五次来电,说是再不去,怕走不动了。他们一定要我留下过年。可是,哪行呀?这不,你电话打不通,是不是以为……”我连忙打断她的话:“就是学生想您了。”

我看见她眼眶有些泛红,忙岔开话题,她却折进厨房,说是要给我冲泡咖啡,并说,咖啡是昨天从菲律宾带回来的。

这一幕,勾起我绵绵思绪。

我中学四年,她一直担任我的班主任及语文老师。记得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加上恰逢“文革”,无书可读,家里便不想让我读高中。她得知后,借了一辆自行车,要到我家做父母工作。不料,才出校门不久,她就从校门口的桥上,跌了下去。好在河水不深,加上河床几乎是黄沙,她只是软组织受伤。事后,我才知道,她刚刚学会骑车。

沧海桑田,家乡的那条小河,河水依然,桥面却几经改造,已没了当年破败感,但每每从桥上经过,仿佛看到她瘦弱的身影,从我跟前晃过。

为了解决自己的学杂费,以及补贴家用,我每周周六,都得上山砍柴,周日再将晒干的柴火挑到城里卖。有一次,她到菜市场买菜,发现柴火摊里的我。二话没说,她让我将柴火挑到她家里,说是家里需要。

她母亲跟他们住一起,进了她家里,老人家立即端出了一碗米饭,一定要我吃,还硬塞给我柴火钱,弄得我不知所措,又心怀说不出的感激。

她家住在南门街一条弯弯的里弄,从此后,我到城里卖柴,是一定要回避这条里弄的,即便有人要我挑到那里,我也婉言谢绝。

第二次到她家,是我高考落榜。说实话,我的语文成绩,马马虎虎,可是,数学成绩,则一塌糊涂。那时候,“开门办学”,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哪能学到什么知识呢?

次年,高考前,她跟刘老师一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又到了我家里,看到我刚从田里回来,一身汗水一身泥,她心疼地对先生说道:“你能不能辅导他的数学?”我知道,她的先生刘老师是教英语的,这样做,有些勉为其难,可是,他却点了点头:“我试试。”

考入大学,她三天两头就给我写信,除了嘘寒问暖,更多的是鼓励,一定要我在学期间,加入党组织。遇到学业上或生活上困难,向她请教,她都不厌其烦地回答。她的那娟秀的硬笔字,不时从我脑海里掠过。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在省城工作。有一次,记得是一个冬日的下午,快下班了,单位门卫将电话打到我办公室,说是我老师来看我。我立即跑到门口,一看,竟然是她,她手里还提着行李。我赶紧接过她的行李:“您?”她说,她到山东开会,会议结束后,特意坐火车拐到福州看我。我带她到食堂用了餐,想送她去旅馆,她却说,要去看看我的宿舍。那时候,我还没成家,住在集体宿舍。她一到,坐在我的单人床上,可是,她立即站了起来,伸出双手,在我的被褥下来回摩挲,她有些生气了:“被子怎么这么单薄?这样不行的。福州冬天比我们那里冷。”去旅馆路上,她一直催促我要去买厚实的被褥。这一年,是母亲离开我的第四个年头。我以为,我再也体味不到人间的母爱,却不承想,其实,母爱一直围绕着我。

我调到厦门工作,她已退休。她住在厦门大学分给刘老师的宿舍楼。第一次去看他们,她一再叮嘱:“你现在肩上责任重,这是党组织对你的信任,工作一定要尽职尽责,不能有丝毫差池。我们很好,你安心工作,千万别特意来看我。”

她就是我的恩师——黄悦治先生。我觉得应该唤悦治先生,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大先生一样的老师!如同女作家杨绛先生,叶嘉莹先生……

又是一年佳节至,我思念母亲,也经常错觉,黄老师就是我的母亲,她们陪我在命运的历程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 邵辰芳 图/厦门日报记者:王火炎 编辑:林聿晶 值班主任:蔡萍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