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父母不同意女孩会怎么办(这些事父母早知为好)

男孩父母不同意女孩会怎么办(这些事父母早知为好)(1)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专家支持|曹怀宁(心理咨询师)

如果你幸得千金,你希望她未来是什么样子?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有着优雅的举止、平稳的情绪、好听的声音、好看的双手,你希望她爱读书却不呆板、懂礼仪却不拘束、明事理而不自傲……所有关于女孩儿的美好想象,也许尽在你脑海里,但你一定要知道:想养好一个女孩儿,想让她能拥有幸福的人生,身为父母,你必须一切“尽早”。

生了女儿,就要“早早早”

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大自然在催促女孩儿。在婴儿时期,女宝宝的大脑能力就比男宝宝发育早,女宝宝更早懂得用微笑或者啼哭吸引父母的注意。国际研究表明,男孩儿早期大脑语言区的发育水平晚于女孩儿,3岁半女孩儿的语言发育能力相当于5岁的男孩儿。女孩儿的社交能力,发展得也比男孩儿早。女孩儿天生对社会关系更加敏感,在6~12个月时,她们便开始学会与人互动以及平复情绪,同时会在小学阶段更早拥有理解、表达、协商与合作的能力,而同龄的男孩儿则有些冲动贪玩,更喜欢探索事物而不是与人交往。女孩儿要比男孩儿早两年进入青春期。似乎一夜之间,她们就拥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开始寻求让自己快乐的事物;而此时的男孩儿也许还沉迷于互相追跑玩闹不可自拔,丝毫没注意到身边的女孩儿已经有了别样的心思。

是社会环境在加速改变女孩儿。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功利的商业世界逐渐意识到,在女孩儿身上获利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男孩儿:女孩儿的身材、发肤、服饰、友谊、恋爱,甚至从幼时延伸到成年的焦虑,都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利润。今天的女孩儿环顾四周,她们会发现,不论是媒介、广告还是人们的看法,都对她们本该平静、纯净的童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它们让焦虑和成熟提前来到女孩儿身边。

是未来在呼唤女孩儿早早觉醒。澳大利亚著名心理学家史蒂夫·比达尔夫说:“养育强大的女孩儿需要父母早早开始。当有一日你离开,一个优秀的女人会继续幸福地生活下去,并且将你教给她的一切,传给她的后代。”具有文化知识底蕴、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女性,对一个家庭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她的性格、学识与见地会影响与上一辈的相处、夫妻感情、子女教育甚至孙辈的启蒙,她甚至可以主导一个家庭三代人的走向。

面对更早做好准备去体验这个世界的女孩儿,父母要很早就开始努力。现在的女孩儿们更需要父母的“护养”:一面帮她勇敢对抗那些可能带给她们负面影响的思想和力量,一面给她们充足且健康的爱,让她们成长为阳光、自信的女孩儿。

男孩父母不同意女孩会怎么办(这些事父母早知为好)(2)

这4件事,请尽早教会你的女儿

“女儿,不要辜负你的身体”

“晓米,我的好姐妹好像跟她男朋友‘那个’了。”“啥?嘘……”晓米慌忙把施施拉进角落里问,“真的假的?你听谁说的?”施施叹了口气:“那个男生把这事儿跟好几个人显摆了,我也是无意中听到的。我的好姐妹特别爱她的男朋友,人家说啥是啥,她怕不上床,男朋友会失望然后跟她分手。”

“天哪,要是怀孕了怎么办?还有50天就要高一分班考了!”“她说自己吃了紧急避孕药,就算做一次吃一次也肯定没事儿。”晓米追问:“那她流血了吗?他们用安全套了吗?”“哎呀你还问!”施施有些不好意思,“你怎么懂这么多?学坏了哦!”“那个,我看电视上说的,这不是好奇嘛!”

一直以来,有一种偏见:坏女孩儿很懂得“性”,而好女孩儿对“性”一无所知。这样的认识虽然在淡化,但女孩儿的性教育依旧处于匮乏的境地。据2013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3032名青少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可供青少年了解性知识的有效渠道,“网络”“书籍”“同伴”“传统媒体”分列前4名,而“学校”和“家长”排在最后,只占31.9%和30.5%。

相比男性而言,女性的身体——无论是外貌还是身材,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种资源,这种陈腐思想虽然在当今有所改善,但依旧影响颇深。这样的事实决定了一个女孩儿从降生起,就必须面对“我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这样的命题。

其实,性教育是最好的身体教育,也是最好的情感教育。父母早早给予女儿积极良好的性教育,就能帮助孩子掌握必要的生理知识,从而让她们懂得保护自己,更能借此机会传递出珍爱身体、尊重自己的正向价值观。当一个女孩儿从小儿发自内心地

深信自己是值得被珍惜被呵护时,毫无疑问,她之后的人生将会一直拥有巨大的自信和力量。

但如果缺乏了这方面的引导,不谙世事的女孩儿可能会为青春期强烈的情感做出冲动的尝试,比如过早发生性关系,或者因为不懂科学避孕,为一段不健康的恋爱而怀孕、流产;还可能会被混乱的外界声音裹挟,一时贪图享乐或爱慕虚荣而做出卖卵、裸贷等伤害身体和心灵的行为。后者的影响更为恶劣,当“身体可以作为工具或手段”的意识生根于女孩儿内心,就会潜移默化地降低她的自尊,让未来的情感生活充满坎坷。

所以,家有女孩儿的父母们不该在女孩儿的性教育上过分矜持、谈性色变,而是该借这个机会与女儿好好聊聊身体,聊聊性对于女孩儿来说意味着什么,帮助女儿树立积极正向的自我认同。

男孩父母不同意女孩会怎么办(这些事父母早知为好)(3)

“女儿,外貌无法决定一切”

“我决定了,高考完就去动刀。医院我早都打听好了,开眼角加欧式全切。”看到思思这句话,微信群里的七八个姐妹淘纷纷兴奋了起来:“你先探路,我们随后跟上!”“我想削个腮,下颌骨太方显得脸好大!”“我想做鼻综合,网上说鼻子决定全脸的气质。”“先来帮帮我!节食半个月了,饿得头晕眼花也不见瘦呀……思思你当时减肥怎么挺过去的?”

“硬扛,你得下狠心啊姐妹。我算是看清了,现在这个社会就是看脸看身材。就算不能当明星、当网红挣大钱,在一堆学历、能力差不多的人里,谁不愿意选好看的?”“思思说得对,我妈也说过,颜值高的嫁得也好。”

根据《南华早报》披露的一组数据,在2018年高达2000万的中国医美人群中,有20%左右的消费者出生于2000年之后,而某著名医美品牌发布的白皮书显示,2018年,每100名医美消费者中就有19名是“00后”。毫无疑问,整形人群正在迅速向低龄化发展,而其中女生的比例为压倒式的91%。

女孩儿的青春期要比男孩儿早两年左右,性的成熟催使着女孩儿们较早关注自己的外表。几十年前,少女们穿着简单的牛仔裤就上街了,而今天的女孩儿往往要涂涂抹抹,非要把自己打扮得成熟漂亮才肯出门。网络、广告、时尚杂志无不在向女孩儿灌输“外貌主义”的信息,结果就是:女孩儿们如今越来越把外貌当成关注焦点。

正如之前所说,外貌、身材自古以来被视为一种“女性资源”,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就像一个个原子被抛在大千世界中,要倍加努力突出重围。因此,大家自然会想要提升自己的各项竞争力,美貌也被很多人视为一种“软实力”,外貌焦虑因此诞生。

医美整形技术让美貌不再取决于基因,这对人类而言究竟是福是祸,目前还很难断言。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个女孩儿价值取向的天平向“外貌”严重倾斜,她的生活必然会离幸福越来越远。因过分在意外貌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如厌食症、整形依赖、对外貌的强迫性怀疑等都在心理咨询的案例占比中逐年走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折磨内心、伤害身体,甚至还会毁了一个人的事业和一生。

因此,父母们需要早早在女孩儿们的心里埋下这样一颗种子:“爱美没有问题,但绝不要过分爱美。再深邃宽阔的双眼皮也没有开阔的眼界重要,这世上使一个女孩儿变得迷人且幸福的因素有很多,变美不是唯一的路,它甚至连重要都算不上。内心平和、积极向上才是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女儿,网络里时有陷阱”

下面是初三女生小语身上发生的真实故事:

放学后,小语钻进公交车里,没等坐到座位上便打开了手机。她首先点开微博,“娱乐圈四小花同框,xx输了”“反手摸肚脐挑战,看你是不是小腰精”……心烦意乱地看了20分钟后,小语打开微信,学校里的槐花开了,她拍了一组照片发朋友圈,已经有十几个点赞了。

“你怎么又拍花了?”同学小荷突然评论。“这话什么意思?她也经常晒照片啊!”小语生气地点开小荷的朋友圈,“一片空白?屏蔽我了?”小语又打开豆瓣和人人网,小荷果然不在好友列表里。“取关我?怎么回事?”小语有些沮丧,她安慰自己不必过分在意,小荷又不是最亲密的朋友,但还是一边不断翻阅着手机里的各种软件,一边想着原因……

根据英国《人格与个体差异》杂志通过调查3.1万 名参与者后发布的数据显示:总体而言,女性花费在各种网络社群和社交软件上的时间要比男性多出17%,且女性的社交焦虑明显高于男性——包括与陌生人互动、表达不满与批评反应等方面。

当今社会的文化中,男性崇尚权力和地位,女性倾向于在人际关系中建立个人价值。未成年人在使用社交网络时,这种分化也十分明显:男孩儿在网上发布内容多是为了表达,而女孩儿在网上发布内容,更多地是为了获得认同。所谓关心则乱,越是在意的东西越容易引发焦虑,点赞、粉丝、评论……原本“感觉至上”的社交变得残酷,也让心思敏感细腻的小女孩儿更加焦虑,连发个朋友圈也成了人际关系的检验:朋友为什么取关我?这条留言是什么意思?

如今网络和社交软件的使用也十分“低龄化”,很多孩子在10岁之前就有了自己的微信。很多父母的担忧可能仅仅停留在网络有害信息的层面上,却不知,如果一个女孩儿在读书时便长期处于“点赞即好友,差评即陌路”的网络形态社交氛围中,她将很难体验到人性的多面与立体,也容易时常为小事而感到焦虑,这必定会对她今后迈入社会交友、婚恋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而这些事情,都需要父母未雨绸缪、提前引导。

“女儿,不要将年龄当成自己的第一标签”

“鑫鑫姐,你怎么了?”看到坐在咖啡馆里满面泪痕的表姐,敏敏吓了一跳。“我分手了,呜呜……”“没事没事,我就觉得那男的配不上你,你值得更好的!”“下个月是我30岁生日,本打算订婚也算赶上个‘末班车’,全完了……”鑫鑫发泄似的一直哭诉:“还记得小时候咱院里的黄阿姨吧,30岁之后就再也没人娶她了。我上学晚一年,爸妈愣是让我跳了一级,生怕我毕业晚耽误找工作、找对象,怕我跟黄阿姨一样被‘剩下’……”

敏敏想安慰,却不知说什么,她的爸妈也曾拿“黄阿姨的悲惨经历”教训过她,她小时候就觉得“30岁”与“衰老”是一回事,她虽然经常调侃自己是个“90后老阿姨”,但面对即将到来的30岁,她也与表姐一样无所适从。

无论是否愿意接受,在婚恋市场中,女性的美貌和生育能力是男性最在意的两个方面。而美貌与生育年龄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因此女性的年龄便被人们密切关注,因此引发焦虑。

其实,人人都有年龄焦虑,但不同的是,男性的年龄焦虑多来自财富和地位没有随年龄相应增加,而女性的年龄焦虑多来自丧失美貌,以及没有“按时结婚生子”。社会在“恋爱结婚成家生娃”这个命题上,给了女性比男性更大的压力,甚至让女性都产生了紧迫感:仿佛女孩儿最宝贵的东西就是青春,一切要“抓紧”。

可是,女性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青春美貌、生儿育女上,无论儿时还是成年,女孩儿都可以像男孩儿一样爱学习、不将就,以自己的能力作为自我价值的立足点。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女儿能不被世俗价值观捆住手脚,勇敢地活出自己,就要早些在她内心播下男女平等的种子,早早让她意识到:她的生活可以有更多可能,这样女孩儿内心才会长出一棵茁壮的大树,会支撑自己的梦想。

爸爸和妈妈——女孩儿幸福人生的初始密码

养育女孩儿,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想让你的女儿变得有趣、可爱、健康、强大,其实关键的钥匙就在父母手里。

妈妈是女儿天然的榜样

毫无疑问,母亲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是起到核心作用的人。对于女孩儿来说,母亲是她生命中出现的第一位同性,而且将作为最重要的榜样贯穿于她的成长经历之中。身为女孩儿的母亲,要做到:

注重言传身教,要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女儿对于“女性”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定义。家有女儿的母亲,你是否与伴侣抱怨多过沟通?你是否总是默默付出而非把爱说出口?你是否过度在意容貌而非能力?你是否也沉迷于手机和网络?你是否能用正确的方法排解负面情绪,而非一味指责或隐忍……这些点滴都将成为你女儿的一部分。

母亲最好与女儿发展出“既是母女又是朋友”的关系。养育男孩儿,母亲更多地需要“适当放手”,而对于女儿,母亲更应该承担起“支撑”的角色。这样可以帮助女儿更顺利地度过生命中那些迷茫混乱的时刻,她会感到自己背后有依靠、有人倾听、有人引导。

为女儿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女孩儿比男孩儿对周遭环境更加敏感,规律的生活节奏能帮助女孩儿获得内心平静,身为母亲,你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平静温馨的家庭环境。组织全家人按时上桌吃饭、规定家庭成员的就寝时间、多安排亲友聚会……这些都能给女孩儿更多的稳定感。

爸爸是女儿心中最有魔力的人

父亲作为女儿生命中第一位异性,他便天然地成为女儿心中未来伴侣的原始模板。父亲的保护让女儿明白了什么叫男子气概,而他对待妻子的态度则烙印在女儿心里,成为她理解两性关系的第一个范本。

父亲最重大的使命,是提供安全感。父亲的责任是带男孩儿飞得又高又远,但在女孩儿这里,父亲的职责是给她坚如磐石的爱和保护。从女孩儿学会说话和走路以后,父亲的“安全感”就应该立即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女儿,与她互动玩耍、牵着她的手四处逛、为她修好玩具……安全感和信任,是女孩儿从一个好爸爸身上得到的核心感受。

父亲要树立好男性榜样,帮助女儿在内心建立起和谐的两性关系模式。在女儿面前,父亲要干净得体,要乐于帮助妻子,这样会帮助女孩儿相信:男性是值得信任的,两性之间是可以亲密合作的,婚姻关系是值得期待的。长大后,女孩儿才更有可能在亲密关系中自信乐观、从容幸福。

本刊观点:

家有女孩儿,你必须清晰地知道:养育女孩儿绝对是世上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因为你怀抱中的女孩儿,不仅在未来会成为一名独立女性,还将成为一位妻子、一位妈妈,她将影响她的孩子、她的丈夫、她的整个家庭。

不论你家的女孩儿是刚刚降落人间,还是蹒跚学步,抑或正处在豆蔻年华,家有女孩儿,父母应当一手持盾牌,一手托爱意,早早帮助女孩儿构建受益一生的身心健康“免疫系统”,让她成为独立、勇敢、活力四溢的女性。愿所有的女孩儿,能学会善待自己,也被这个世界善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