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汤剂(伤寒论桃花汤)

桃花汤,中医方剂名。

为固涩剂,具有温中涩肠止痢之功效。主治虚寒血痢证。下痢日久不愈,便脓血,色黯不鲜,腹痛喜温喜按,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阳虚阴盛、下焦不固者。

  • 中文名桃花汤

  • 功用温中涩肠止痢
  • 主治虚寒血痢证
  • 分类固涩剂-涩肠固脱剂
  • 出处《伤寒论》

    伤寒论汤剂(伤寒论桃花汤)(1)

歌诀

桃花汤中赤石脂,干姜粳米共用之,虚寒下痢便脓血,温涩止痢服之宜。

组成

赤石脂、干姜、粳米。

用量

赤石脂(一半全用,一半筛末)500g,干姜30g,粳米500g。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6g,曰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功用

温中涩肠止痢。

主治

虚寒血痢证。下痢日久不愈,便脓血,色黯不鲜,腹痛喜温喜按,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方义

本方主治虚寒血痢证,其病机核心为脾肾虚寒,寒湿阻滞,损伤肠络,失于固摄,故拟温中散寒、涩肠止痢为治法。方中赤石脂温涩固脱以止痢,为君药;干姜大辛大热,温中祛寒,合赤石脂温中涩肠,止血止痢,为臣药;粳米养胃和中,助赤石脂、干姜以厚肠胃,为佐药。

配伍特点

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涩肠止痢之功。

运用

本方常用于脾阳虚衰,肠失固摄之证。临床以久痢不愈,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迟弱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阳虚阴寒较盛者,加附子、肉桂温肾暖脾以散阴寒;腹痛甚者,加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以止痛;久泻渭脱不禁者,加党参、煨肉豆蔻以益气涩肠固脱。

禁忌

热痢便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者,禁用本方。

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读《成方切用》:“盖下利至于不止,热势已大衰,而虚寒滋起矣。故非固脱如石脂不可。且石性最沉,味涩易滞,故稍用干姜之辛散佐之。用粳米独多者,取其和平而养胃也。”[1][2][3]

参考资料

  • [1] 汪昂.《汤头歌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9月
  • [2] 邓中甲.《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9月
  • [3] 张仲景.《伤寒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8月

伤寒论汤剂(伤寒论桃花汤)(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