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李白诗(诗仙李白绝命诗)

《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夕阳李白诗(诗仙李白绝命诗)(1)

夕阳李白诗(诗仙李白绝命诗)(2)

夕阳李白诗(诗仙李白绝命诗)(3)

夕阳李白诗(诗仙李白绝命诗)(4)

夕阳李白诗(诗仙李白绝命诗)(5)

欢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临路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题名可能是“临终歌”之误。此诗是李白在疾亟之后精力不支情况下的最后作品,当是李白的绝笔,也可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诗人以大鹏自比,浩叹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怆,流露出对人生的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之情。全诗塑造了大鹏展翅奋飞而半空摧折,馀风激荡而扶桑挂袂的艺术形象,格调激昂,想象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唐玄宗逃往蜀地。中途,唐玄宗任命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七月,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永王李璘到达江陵后,招募数万勇士为兵,任意补设郎官、御史等官职,打算趁乱割据,占领金陵称帝。李白就是在这个时期受永王邀请进入他的幕府。在李璘手下,李白写了《永王东巡歌》为李璘称帝造势。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李璘兵败被杀。李白被抓。虽然李白的很多熟人都站出来为他求情,他也写诗向肃宗表忠心,但仍旧被判流放夜郎。这一年他五十七岁。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李白也在赦免当中。经过几年的辗转漂流,李白终于获得了自由。这一年他六十岁。但是,他并没有过上安定的生活。遇赦后他穷困潦倒,一直靠朋友、熟人的接济过日子,经常往返于宣城、金陵两地。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六十一岁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当时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 (公元762年),李白病重,自知康复无望,便在病榻上把尚未整理完的手稿交给了李阳冰,之后便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李阳冰在《太白草堂集序》中写道:“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李白)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一个写了很多很多满是浪漫色彩诗歌的诗人,晚年却过得如此凄凉,毫无浪漫可言。

名家点评

胡震亨《李杜诗通》:仲尼适赵,闻简子杀鸣犊,临河不济而叹,作《临河歌》。此“临路”或“河”字之误。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按李华《墓志》谓太白赋《临终歌》而卒,恐此诗即是;“路”字盖“终”字之讹。……诗意谓西狩获麟,孔子见之而出涕。今大鹏摧于中天,时无孔子,遂无有人为出涕者,喻己之不遇于时,而无人为之隐惜。太白尝作《大鹏赋》,实以自喻,故此歌复借大鹏以寓言耶?

奚禄诒:“盖自叹也,必拟《临河操》无疑。”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临终歌》今存集中,刊本误作《临路歌》,简短四十二字,照样自比大鹏,自负之心至死不变。然而自叹“力不济”,这和《古风五十九首》的第一首“吾衰竟谁陈?”是有一脉相通的。在那首《古风》里,他想到了孔仲尼泣麟:“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在这首《临终歌》里,他又想到了孔仲尼泣麟。他一方面在自比仲尼,一方面又在叹息时无仲尼,而却寄希望于“后人”。实际上如果仲尼还在,未必肯为他“出涕”;而“后人”是没有辜负他的。

裴斐《李白〈临路歌〉试析》:全诗六句,可分三解。一、二言鹏之奋飞振动八裔,奈何中天摧折力不济矣。八裔即八极、八荒,极言其远。三、四紧承二句,言力虽不济,若得余风之助,犹能激扬万世而游于扶桑。余风,乃相对从下而上之扶摇(飚)而言;……李白此歌托鹏言志,左袂即左袪、左袖,应指鹏翼。激万世、游扶桑与挂左袂,皆虚拟假设之辞。要言雄心尚在,余勇可贾也。五、六亦接二句,言大鹏摧于中天,为后人——实指当今世人——所得,而世无孔子,故无人怜惜。按孔子因西狩获麟而出涕,伤其“非出其时而见害”,事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及《孔子家语·辨物》;又按李白《大鹏赋》,不特赞大鹏之旷荡纵适而不拘守常,亦赞其“不矜大而暴猛”,此正可与麟之为仁并提。“仲尼亡乎”,难道世上孔子之徒都死光了吗?“谁为出涕”,无人为之出涕!结语悲凉,悲凉中仍见慷慨。上边说的都是言内意。另外还有言外之意。(载大型画册《李白》,国际展望出版社)

夕阳李白诗(诗仙李白绝命诗)(6)

李白死后55年,即唐元和十二年(817),李白生前好友范作之子范传正,时为宣歙观察使,因念与李白有通家之情,经过几年的明察暗访,得知李白儿子李伯禽虽然定居当涂,曾为其父守孝,但已于25年前离开人世。李白孙子离家出走,不知所终,唯有两个孙女,也已“一为陈云之室,一乃刘劝之妻。”她们告诉范传正:“先祖志在青山,殡于龙山东麓,地近而非本意。”范传正得知此事,立即前往青山勘察。

青山位于当涂县城东南,亦名青林山(今当涂县太白乡太白村前),西隔青山河与龙山对峙,南视平野。青山,又名谢公山,环顾四周群峦迭翠,芳草如茵,茂林盛树,景色清幽。南朝齐著名诗人、宣城太守谢朓游历至此,被青山景色陶醉,遂于青山南麓建造故宅一处(今谢公祠)。

范传正为了遂李白的遗愿,他同当涂县令诸葛纵合力将李白墓迁葬于青山西麓。

自墓建成到清光诸四年(1878),共修葺了12次。1938年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炮火轰炸,太白祠焚塌,祠后李白墓基被毁,范传正所撰刻的墓志铭石碑也难幸免,墓地杂草丛生,成为一片废墟。文革期间,红为兵曾要挖墓掘尸,经当地农民奋力保护,才留下了这座名冢。

李白墓前所立石碑“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为杜甫手书,石碑为清代所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