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历史传说(张北县历史故道辨析)

张北历史故道辨析

原创 吴金岭

张北历史传说(张北县历史故道辨析)(1)

张北县地处张家口塞外蒙古高原南部边缘。它北连蒙疆,南邻长城,东接兴安岭余脉,西控阴山腹地,自古就是交通要冲、百陌通衢之地。然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一条条历史故道渐趋荒废,高原莽莽又屡辟新途。本文结合相关史料,对张北县境内多条历史故道粗作辨析,以期明确其位置、走向,并求教于方家。

故道一,元代的孛老西道。这是一条张北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道,在历史文献中,它始见于金元时代。它的旧址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张北境内“张沽”公路西侧,和“后洗”公路(白庙滩乡后号村至万全县洗马林镇)之张北至镇虎台路段。

元初,忽必烈在营建完大都(今北京)之后,开创了“两都(上都、大都)巡幸制”。即元朝皇帝每年夏天从大都(北京)去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避暑,秋天回来的时候,必经“孛洛西路”返回大都,正所谓“东去西还”。“孛洛西路”在坝上的路段应该是,从内蒙古蓝旗出发,西南行,经沽源九连城一带,进入张北察北牧场,沿着张飞淖、黄盖淖、黑水河、安固里淖,馒头营、张北西、大山尖、大营滩、春垦村,在土边坝下坝,去万全洗马林(洗马林是元代手工业重镇,时称荨麻岭)。

据元代御史台官员张德辉《岭北记行》记载,“出得胜口,抵扼胡岭。下有驿,曰孛落。自是以北,诸驿皆蒙古部族所分主也;每驿皆以主者之名名之。由岭而上,则东北行,始见毳(cui去声)幕毡车,追逐水草畜牧而已,非复中原之风土也。寻过抚州,惟荒城在焉。北入昌州,居民仅百家……”这段史料证明了,只有从土边坝一带上坝,才能“东北行”去抚州,即今张北县城。而假若从别的坝口上坝,去张北就不会出现“东北行”了。

另据元代监察御史周伯琦《扈从诗后序》记载,公元1352年,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返回大都(北京)途径张北地界。“遂以二十二日,发上都而南……曰石顶河,土人名为鸳鸯泺……又西二十里,则兴和路者,府之西南名新城,武宗筑行宫其地,故又名曰中都……由兴和行三十里,过野狐岭,岭上为捺钵。”这段史料证明了元代从上都去大都经过张北境时,经过黑水河、安固里淖、元中都,以及张北县城的史实。

故道二,阿尔泰军台道。该路线形成于清代早期。起点张家口大境门,终点在新疆阿尔泰一带,绵延万里。其中,行经张北县境的路线,南从崇礼接沙坝(集砂坝)上坝,经什巴台或大宏沟,至张北县城西蒙古营村(时为二台),再经黑马胡村行至海流土乡蒙古营村(时为三台),再西北行经安固里脑西南赵家坡村至尚义县石井乡蒙古营村(时为四台)。

据《清实录(察哈尔卷)》记载,“顺治四年(1648年),丁卯,上幸边外行猎……壬申,上出张家口……甲戌……上驻跸西巴二台,丙子,上驻跸海流土河口。”由此可见,只有8岁的顺治皇帝小朋友,在1648年7月,从张家口大境门东北行,经察汗陀罗盖,在接沙坝一带翻越大坝,在西巴二台(今小二台乡什巴台村)休息,随后又去了海流图,然后又去了安固里淖围猎游玩。

康熙年间的《张诚日记》之《第六次鞑靼旅行记》记载,“公元1696年10月23日,在长城的张家口出关……我们扎营的地方叫察汗陀罗海……24日,我们扎营的地方,也就是卡拉巴尔哈孙……25日,我们先是通过了一条叫布尔嘎苏台的小河……我们扎营的地方叫海流台”这段记述中的察汗荼罗盖,就是崇礼县的五十家子一带,卡拉巴尔哈孙,就是今张北县城,布尔嘎苏台,就是今天张北县城以西十里处的蒙古营村,海流台, 就是今海流土乡蒙古营村。

同治年间的《额勒和布日记》记载,“同治13年正月初一日(公元1874年2月17日)

……在察汗托海坐尖……之布尔嘎苏台住……至海流台住……”。察汗陀罗海,指崇礼五十家子,布尔嘎苏台,即今张北县城以西蒙古营子,海流台,今张北县海流图乡蒙古营村。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4月,清朝官员李廷玉作《游蒙日记》,其中记载,“二十五里至五十家子村,十一里过东营盘,十里至二台,台之东北约十里许,有兴和城,为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5年)开垦所成之村落,五里见左方五六里处有三台庙,十里至三台。”

上述史料说明,阿尔泰军台故道,在今天张北境内的路段,即从接沙坝上坝,在今天油篓沟乡店门口村一带北行,经什巴台(清后期经东营盘),至大山尖蒙古营,至海流图蒙古营,在安固里淖西南赵家坡村西行出境。

张北历史传说(张北县历史故道辨析)(2)

故道三:张库大道。亦称张库商路。形成于清康熙年间,鼎盛于清末民初。该路线起点张家口大境门,终点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时称库伦),向北延伸至恰克图至俄罗斯境。该道在张北境内与阿尔泰军台道有一部分重合,但是张北县城以南的部分路段,初期不走接沙坝的“官道”,而多走汗淖坝的“商道”。张库大道在晚清民初鼎盛之际,是商人、学者、官员、游客进出坝上和大境门之间的主要通道。

晚清官员额勒和布在他的《额勒和布日记》记载,“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5月20日……至海流台尖……至布尔嘎苏台,更换驮马。至生金坝(汗淖坝、坝底村一带),在关帝庙内拈香……至土井子店内住。5月21日至南天门地方。午刻,至大境门。”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民国官员关云、宝石两人,巡查坝上,著文记载,“北去二里许,过兴和城,种地人房舍约在十家内外,过庙滩,村甚大,客路遂西折,沙土路也。又二里许,过哈玛户(黑马胡村),过东永和大庄,向西北行,见大水泡一处,问名,曰安古利诺尔(安固里淖)”

以上史料可以证明,张库大道张北路段,从汗淖坝上坝,经猴儿山、万担洼、古石滩或者经东营盘村一带,至兴和(张北),再经兴和西(蒙古营)至黑马胡,至海流图大土城一带,西行安固里淖南岸赵家坡一带。或在庙滩北去往汽车桥,经满德堂、德言庆庙去往化德。需要补充的是,民国时期,原来的军台台站荒废,张库大道不再绕行二台蒙古营(布尔嘎苏台),而是直接在张北县城穿过,出西门至庙滩,在公会分叉分别去正西的商都或西北方向去化德。

故道四:文书台西道。所谓文书台,指专门负责民间信件物品的邮递路线。张北县域已知文书台路,共有两条,起点都是张家口大境门。文书台西道出大境门,经南天门、土井子,在汗淖坝上坝,经大宏沟、玻璃彩、大山尖、马莲渠、姑子营、在寒淖台进入尚义县,此道中的大宏沟、玻璃彩、马莲渠、寒淖台是主要台站。玻璃彩,蒙语叫布尔柴计台,马莲渠,蒙语叫乞鲁文古齐,寒淖台,蒙语哈格台(哈盖)。

晚清时期,俄国人波兹德涅耶夫在《蒙古即蒙古人》一书中写道,“1893年3月22日,……这是一个便道驿站,叫哈盖,或按汉人的叫法——寒淖台(今寒淖台)……来到一个坐落在小河边的村庄,叫小河(今小河村)……走过了一座察哈尔人的村庄,叫丘伦翁果卓,汉人称之为马莲渠(今马莲渠村)……河岸上有一座阿尔泰军台的驿站(今大山尖蒙古营子)……11点30分,我们来到了玻璃彩(今玻璃彩村)……在土井子过夜……第二天早上9点时到达张家口。”这段史料证明,当年的俄国人波兹德涅夫,从尚义县沿着文书台古道进入张北境内,途径寒淖台、姑子营、马莲渠、蒙古营、往南经玻璃彩、大宏沟、汗淖坝、土井子(张家口大境门外西沟)回的张家口。

张北历史传说(张北县历史故道辨析)(3)

故道五:文书台东道; 根据尹自先先生主编的1988年版《张北县志》记载,文书台东道,系从大境门出发,或从汗淖坝、或从接沙坝上坝,经店门口、元山子、七里河、什巴台、对口淖、察汗囫囵、哈拉勿素,在范家沟进入康保县。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什巴台作为文书台东道的起点台站(民间俗称头台),信件物品的邮递地位一度十分重要,据《张北文史资料》(1-6辑合订本)记载,“张北县邮政局始建于民国3年(1914年),这年,天津直隶邮务管理局张家口二等邮局设什巴尔台邮寄代办所(今小二台乡化稍营行政村什巴尔台村)。因当时张北尚在张家口上堡,未移至今址(民国6年开始移来),而什巴尔台正处张(家口)多(伦)大道的必经之地,商贾云集往来,运输络绎不绝,商贸发达;街市繁华,一条大街排列百十多户商家,街市两旁开有饭馆、车马店、木匠铺、铁匠炉、皮坊绳铺等,是重要的交通道口,为了通邮方便,张北第一个邮寄代办所便在这里建成。”

故道六:盐碱大道。从今内蒙古多伦(或者正蓝旗)至张家口之清代古道。此道约形成于清代中期,因为连接口北三厅之张家口厅和多伦诺尔厅(多伦),内蒙古正蓝旗一带生产的盐碱,大量销往张家口。(当时张家口驰名全国的口碱,主要来自正蓝旗和多伦一带),因此,这条古道一度是张北境内车辆行人最繁忙的道路。该道从张北三号乡蔡家营东入境,经灯笼素、信杆道、扳申图、白庙滩、小二台、什巴台、七里河、马连坡、元山子、二道洼、店门口,经汗淖坝下坝出县境去大境门。

清代额勒和布在《考校察哈尔八旗日记》记载,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8月25日),“在土井子店内坐尖……至生金坝(汗淖坝)……至得尔吉西巴尔台(什巴台)……26日,至拜新土(扳申图)……27日,至邓努苏台(妈东村)……张麻子井住(沽源县西辛营乡张麻井村)”。

俄国人波兹德涅夫在他的《蒙古和蒙古人》写道,“1893年4月8日,我们就从张家口出发,沿着已经熟悉的道路,来到了玻璃彩,途中又第三次越过了僧机达坂(今汗淖坝)……我们顺着田间的道路朝兴和城走去……由此再往东,在兴和城的城脚下又有一座新建的小村庄,叫五乡庄(疑似吴老二房子村)……10点45分,我们来到了东壕堑(今小二台镇东壕堑村)……3点40分,有一片黑呼呼的村庄,叫白庙子滩(今白庙滩),5点30我们走过了越有二十户人家的大梁棣村(今二台镇大梁底村)……6点钟,我们看见有一个村庄,叫兴隆台(今二台镇兴隆洼村)……我们就进入一座也叫作扳申图的村庄(今二台镇扳申图村)……4月10日上午10点15分,我们在二道洼(今大囫囵信杆道村附近)歇脚……11点20分,我们仍继续在那片洼地上行进,直到一座察哈尔村庄,叫登乌苏台(即灯笼树,今三号乡妈东村附近)……4点55分,我们翻过一道平缓的垄岗来到一片多岗丘的平原地带,叫张麻井(今沽源县西辛营乡张麻井村)”

张北历史传说(张北县历史故道辨析)(4)

以上两则史料,说明了早在19世纪中后期,张多故道就已存在,且沿途台站众多,人员往来比较繁华。

民国建立后至新中国成立初,张北县地处察哈尔省省垣(省会张家口)北邻,由张家口向北部坝上地区通行的一条条道路,基本都须经过张北县境,因此,1913至1953年间的四十年的时间里,张北县在坝上的交通枢纽地位更显重要。但是,20世纪初,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和中国中东铁路的通车;1953年,察省撤销,原来察哈尔省北部坝上地区,大部分不再归张家口市管辖。从此,张家口与坝上地区在政治上的隶属关系消失(张北等坝上四县除外);1955年,集二铁路建成,从张家口到二连浩特乃至内蒙古其它地区的旅客和货物,开始避开张北,绕行集宁。所有这些,对张北县道路交通的发展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张北的一条条历史故道,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历史见证。是研究张北历史沿革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第一手参考资料。研究和整理张北境内的历史故道文化,对于提升我县旅游文化品质,丰富旅游项目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