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六个月吃兔肉会长兔唇吗(怀孕期间吃兔肉)
兔唇,一种最常见的出生缺陷
兔唇,民间也叫“豁嘴”,是最常见的一种出生缺陷。
据统计,世界上每500到2500个活产婴儿中就有一个是兔唇。
而亚洲地区发生率最高,每500到700个活产婴儿中就有一个是兔唇。
因此,兔唇在我国很常见。
那么,兔唇是怎么引起的?真的是因为怀孕期间吃兔肉造成的吗?
唇腭裂发生的原因兔唇,在医学上叫唇腭裂(Cleft lip and palate,CLP),或口面裂(Orofacial Clefts,OFC),缺陷可以仅发生在嘴唇,也可以同时累及口腔的“天花板”——医学上称上颚;当然,病变也可以仅涉及上颚。
总之,唇腭裂并非单一出生缺陷,而是一个包括系列先天性畸形的谱系。
兔唇是如何发生的呢?
唇腭裂胚胎期和胎儿早期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导致的口面部发育过程中缺陷形成的一类先天性畸形。
由于构成嘴唇和口腔的各个部分的胚胎来源不同,胚胎和胎儿期发育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口面部缺陷的种类和程度也就不同,形成不同组合的出生缺陷。
遗传
虽然兔唇发生的确切和全面的原因和发生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是,充分的证据显示,遗传因素在其发生中起着主要作用。
同卵双胞胎研究可以为遗传性疾病的研究提供很好的证据。
有关兔唇发生的同卵双胞胎研究表明,遗传占兔唇发病的40-60%。
目前已经确定了一些与兔唇发病相关的基因位点,也进一步证明遗传在这种出生缺陷发生中的“贡献”。
流行病学调查揭示,兔唇存在同一个家族中重复发病的风险。
研究发现,一旦父母有一个兔唇孩子,未来每个孩子发生几率高达2~5%。
如果家庭中不止一个人发病,则其直系亲属中患兔唇的风险上升到10-12%。
如果兔唇患者是家庭中唯一患病者,他将来的孩子患病几率约2~5%;
如果家族中另有近亲属患病,他的孩子患病风险增加到10-12%。
另外,在有兔唇的家族中,非兔唇者的孩子患病风险大约为1%;
如果另有近亲属患病,风险上升到5-6%。
可见,兔唇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遗传性。
可预防的环境因素
但是,单纯遗传因素显然不能解释兔唇的发生,因而,兔唇并不是遗传病,环境因素在其发病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既然是先天性畸形,所谓环境因素自然是指孕期,特别是孕早期母体的内环境状况。
研究发现,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孕妇吸烟,被认为是兔唇发生的重要因素,可以增加高达30%的风险;并且,吸烟量与发生风险之间存在着剂量-反应效应,即吸烟越多,风险越大。
孕妇饮酒,大量饮酒被认为可以增加兔唇发生的风险;但是,少量喝酒会不会增加风险,还有争议。
糖尿病,证据显示,孕前糖尿病增加兔唇发生风险;妊娠糖尿病的影响相对小一些。
高龄妊娠,大型荟萃分析表明, 与20至29岁孕妇相比,40岁以上的高龄孕妇孩子兔唇风险增加56%。
叶酸缺乏,由于上颚的发生有来源于胚胎的神经起源组织——神经嵴细胞的参与,因此理论上讲叶酸缺乏也会增加兔唇发生的风险。
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妊娠期补充叶酸可以减少约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三兔唇发生的机会。
锌缺乏,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锌缺乏也增加兔唇发生的风险,人类研究中也有类似发现。
维生素缺乏,其他维生素缺乏是否增加兔唇风险,目前还不确定。
孕期服药,目前有多种药物被指也兔唇的发生之间存在可能的关联。这些药物中常用的包括,阿莫西林、苯妥英、卡马西平、土霉素,伪麻黄碱、阿司匹林、布洛芬和苯丙胺,以及治疗癌症、关节炎和牛皮癣,痤疮等的维甲酸和甲氨蝶呤等药物。
其他因素,其他可能的风险因素包括各种职业化学品接触,高热,精神紧张,产妇肥胖,口服激素补充,电离辐射,和母体某些感染等。
可见,有很多已知和未知的因素都可能与兔唇的发生有关。
孕期吃兔肉与兔唇之间风马牛不相及
尽管,兔唇的发生与遗传和多种环境因素相关。
但是,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兔唇的发生与我国民间普遍传说的孕期吃兔肉之间存在任何相关性。
那么,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
很显然,这种流言是源自取象比类的传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医药有最为突出的体现,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吃什么补什么,象什么补什么”。
比如,说吃了动物的哪个脏器就会补人体的相应脏器;吃了形如人脑的核桃就会补人的脑子;吃了形如肾脏的豆类就能补肾。
花类多长于植物的顶端,所以它的药用功能是多治头部疾病,所谓“诸花皆升”;而剧毒的朱砂用于安神,是因为朱砂比重大,故而能把人的神给镇压住;……。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到了吃兔肉长兔唇,无非是因为兔子是豁嘴,吃了兔子肉就把兔子的豁嘴给“乾坤大挪移”到孩子身上了。
按照这种思维,妇女过去怀孕,“补”的最多的是吃鸡蛋和喝鸡汤,生出来的孩子岂不应该是肋生双翅,全身长满羽毛的“羽人”?
#清风计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