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1)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往封建社会(此封建只是个习惯性的代名词,历史专家请勿较真)过渡的一个混乱阶段。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后,天下基本分为五等人,分别是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和奴隶。

分封制就是周天子把子弟功臣、先代贵族分到各地做诸侯,以帮助周天子治理四方。而这些诸侯国皆自己管理好自己国家即可,只是向周天子称臣纳贡而已,这就为后面的诸侯割据,群雄逐鹿埋下了伏笔。

宗法制就是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儿子做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儿子做大夫;大夫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儿子就是士;士以下就没戏了,但至少算是个贵族,有读书和参与政事的权利。

平民和奴隶的区别是稍微有人身自由,能够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甚至有机会发家致富。而奴隶就完全没有人身自由了,基本是被当畜牲使的。且当时学在官府,平民和奴隶是没有机会学习的,更别谈做官了。

孔子就出生在春秋时期的一个“没落贵族”,否则他也没有机会读书。孔子后来开辟了有教无类的治学理念,使平民也有机会学习。虽不够彻底,但在当时看来,已经是很大进步了。

在这个社会大转型的时期,各国的诸侯都在富国强兵,试图称霸。周天子势力衰微,有名无实,没人再把他当回事。甚至“繻葛之战”时,周桓王还被郑庄公手下射中一箭,君臣之礼已抛到九霄云外。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2)

如此则礼崩乐坏,诸侯不朝,大国兼并小国,相互争伐,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和正名的思想正是试图在这个诸侯乱政,大夫专权,君不君,臣不臣的混乱时代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

可惜当时社会已经无可救药,改革乃大势所趋。唯有孔子还守死善道,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当时看来,难免显得迂阔,故总不被待见。

然孔子的所言所行具有普世价值,乃世间之常道,人生之根本追求,非乱世权且之法所能比拟。故一到治世,历代帝王,仁人志士,无不本儒学,尊孔道,以至于今仍然历久弥新。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3)

对于孔子的家世,上可追踪到商朝贵族。武王伐纣后,当时商纣王的哥哥,正直的微子启被封到宋国,据说微子启就是孔子的祖先。

夏朝姓娰,商朝姓子,周朝姓姬,微子启是商朝贵族,故姓子。由此可知,宋襄公(子兹甫)为何那么讲究“仁义”了,不排除“遗传”因素。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4)

后来同样姓“子”的孔子,更是将“仁义”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严格来讲,孔子应该姓子,“孔”实际上是孔子的氏。

秦朝统一以前,姓氏是分开的,姓是祖宗一脉相承的,是不可改的。而氏一般会根据住址,社会地位等适当调整。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商鞅,本来姓姬,氏公孙,又叫公孙鞅。生于卫国,又称卫鞅。后被封在商地,故又名商鞅。

孔子的前六代祖孔父嘉,名子嘉,字孔父。古人习惯把字放前面,名放后面连着念,就好像刘备,字玄德,我们也可以叫玄德备。

因为孔父嘉在宋国发生内乱被杀,其后代逃到鲁国,将孔父嘉的孔作为氏,一直沿用至今。秦朝统一后,姓氏合而为一,就不再那么复杂了。所以孔子原则上应该姓子,但已经不重要了。

孔子生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父亲叔梁纥(名孔纥,字叔梁)是鲁国陬邑的一位大夫,也是个了不起的大将军。身材魁梧,力大无穷,曾经一个人举起城门,让士兵们逃出敌城。孔子正是遗传了这种基因,身高跟乔丹有一拼,体格健壮,膂力过人。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5)

据说叔梁纥的第一个妻子连续生了九个女儿,比“摔跤的爸爸”还惨。古代的女子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为了继承家产,无奈之下,又找了个小妾。目标很明确,生个男的就行。

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果然生了个带把的叫孟皮。可谁晓的刚能走路的时候才发现是个瘸子,估计叔梁纥能被气晕。

当时的叔梁纥已经66岁了,还能生吗?管他的,必须有个正儿八经的继承人,豁出去了。后来竟然找了一个十六岁正当花季的姑娘颜徵在,据说其父是看中了叔梁纥祖宗积德之厚,料定其后代必出能人。

可是,由于年龄差距太大和阶级地位不符等原因,这段婚姻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史称“野合”,用我们现在话说就是没拿结婚证就先同居了。

就这样,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诞生了。现台湾的教师节就是“9月28日”,我们大陆的教师节估计是取自“教师”的谐音“9.10”,没有任何特定的意义。本来有人提出还是用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后来也是不了了之了。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6)

因为之前拜祷过尼丘山,又说孔子头顶长得像个小山丘,所以给孔子起名叫孔丘。古时用伯仲叔季来为儿子排行,孔子是老二,故字仲尼。这也就是“某时期”所骂孔子为孔老二的原因。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7)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家里人不承认这对“野合”的母子俩,连父亲叔梁纥的埋葬地点都不让他们母子知道。

颜徵在只好带着孔子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过着凄凉悲苦的生活。孔子生性孝顺,常常帮助母亲做些杂事,从小喜欢学人家祭祀,时常和伙伴们去给丧葬人家做吹鼓手赚点补贴。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母亲颜氏年轻守寡,自力更生,以纺织为业,家境十分贫困,还要时常担心儿子的前途。前面说到只有贵族才有资格读书,而孔子虽是大夫叔梁纥的儿子,但大家都不承认。母亲颜徵在费尽周折终于为自己正了名分,才让孔子十五岁的时候有机会读书。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8)

可在孔子十七岁时,三十多岁的母亲颜徵在终于病倒了。伤心过后,孔子想按当时的礼节将母亲和父亲葬在一起,可是又不知道父亲的墓地在哪里。

孔子灵机一动,想了个“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方法。把母亲的灵柩放在一个来往人数最多的十字路口,故意引人注目,制造一个大新闻。

没多久就有人前来询问,孔子便一五一十地说明原委。其中有个人知道孔子父亲的坟墓,便带领孔子安葬了母亲。

当时的鲁国大夫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聚会,孔子也以贵族的身份赶去赴宴,没想到被无情的拒之门外。孔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沉痛的打击,从此发奋图强,一定要出人头地。

孔子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非常用功,遍览古籍,学无常师。曾向郯国的国君郯子(二十四孝中鹿乳奉亲的主人公)请教古代官名,向周敬王的大夫苌弘学音乐,像鲁国乐官师襄学弹琴,后来还向老子请教礼等等。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但凡有一技之长者,孔子都虚心请教。就连莒国七岁的神童项橐因妙语问答,也被孔子亲切地称为老师。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9)

孔子的学习态度极度认真,时常达到出师和忘我的境界。有一次,孔子向师襄学弹琴,十天过去了,孔子仍然抱着一首曲子弹个没完。师襄就提醒他说:“够了,弹得挺好了。”

孔子回答:“我现在只是掌握了这首曲子的旋律,还没有掌握它的创作方法。”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现在你已经掌握了创作方法,可以换曲子了。”

孔子回答:“还不行,虽然我已经掌握了创作方法,还没有感悟到它的意境。”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不耐烦了:“现在可以了吧。”

孔子回答:“虽然现在感悟到了意境,但还没悟到曲子的作者是谁。”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突然神态异常,似有所悟地说:“那个人皮肤黝黑,身体修长,眼睛明亮,志存高远,这首曲子的作者应该是周文王吧。”

师襄惊叹而恭敬地回答:“牛!你厉害,我服了。这首曲子就叫《文王操》”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10)

由于孔子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很快便精通六艺,才高八斗,远近闻名。十九岁就收获了爱情,娶了宋人千金亓官氏为妻。

第二年就生了个儿子,因鲁昭公赐孔子鲤鱼表示祝贺,故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孔鲤的儿子孔伋,字子思,后来据说成了孟子的老师,并写了孔门心法《中庸》。

孔子后来又生了个女儿,因为古代重男轻女的缘故,对这个女儿记载得很模糊,只知道孔子后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误入监狱又被放出来的弟子公冶长。由此可见孔子择婿之法不看外在,最重德行。

同年,孔子开始参加工作了。先后管过仓库,牧过牛羊,做过会计,都搞得有条有理,有盐有味的。

到了三十岁后,也就是孔子自称的“三十而立”。这个时候,孔子已奠定了治学、做人、为政的扎实基础,有了自己一以贯之的思想。

遂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有教无类,只要送来束修(干肉)作见面礼的都教。当然,“束修”也可引申为十五岁以上,也就是说孔子教学不一定非得收学费。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11)

在最早的弟子中,比较知名的有颜回的父亲颜路、曾子的父亲曾点和子路等人。子路只小孔子九岁,武艺高强,但性格鲁莽,开始并不服孔子。趾高气扬地对孔子说:“我在南山随便砍根竹子,搭上弓,立马就能射穿野兽的皮,还用你教!”

孔子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得对,但倘若把竹子一头削尖,在另一头插上羽毛,不是射得更准、更深了吗?”

听此微言大义,子路若有所悟,方才臣服。孔子有子路这个猛将在身边,说话都硬气不少。

据说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一次,鲁国大夫孟僖子临终前嘱咐自己的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一定要拜孔子为师,也是因为看到孔子祖宗积德丰厚,想必到孔子这里该出大人物了。是一个潜力股,先投为妙。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12)

所以找朋友还有一个好方法是看他祖宗有没有积德,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孔子三十四岁时收了这两个贵族子弟,没过多久就约南宫敬叔去周朝首都洛阳拜访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

临走前,老子对孔子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富人赠人以金,仁人赠人以言,我没有钱,窃以仁人自居,送你几句话吧。你崇拜周公,想要恢复周礼,推行圣人的教诲。可是圣人已经死了,连骨头都烂了,恐怕他们的思想在当今这个时代行不通咯,你不可太执着。”

“再者,一个聪明睿智的人,却常遭到困厄,那是因为他喜好议论别人的缘故;一个博学多识的人,却常遇到危险,那是因为他喜好揭发别人的缘故。真正会做生意的人,看起来很贫困的样子。真正有德行的君子,看起来很愚笨的样子。人不可心高气傲,否则会吃大亏的。”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13)

孔子三十来岁,正当壮年即学有所成,闻名遐迩,难免有些洋洋得意。自与老子一别后,深受启发,开始真正变得温柔敦厚,谦虚谨慎起来。他称赞老子:深不可测,像龙一样啊!

孔子三十五岁时,鲁昭公被孟氏,叔氏,季氏联合赶出鲁国,遂投奔齐国。孔子见势不妙,也离开鲁国去了齐国。第二年,这三家大夫又立了鲁昭公弟弟为鲁君,即鲁定公。

齐景公开始挺赏识孔子,并且想要给孔子封地,可是经过齐国大夫晏婴的交头接耳,说了一番孔子迂腐之类的话,逐渐冷落了孔子。后来直接把话挑明不能重用孔子,孔子只好又回到了鲁国。

孔子后来一直仕途平平,主要以讲学为主。到了五十一岁开始发福了,先做了中都宰,相当于首都的市长。据说经过孔子一年的治理,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男女分途,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第二年,又连升两级,从中都宰做到小司空,由小司空升大司寇,并代理相国。司空就是掌管国家工程的,司寇就是掌管刑法的,相国就相当于鲁国的宰相。

孔子此时算是走到了人生巅峰,从功名角度而言,这也算孔子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候。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14)

孔子当了大司寇后,大显身手,国家日益强盛。齐国有点心虚了,万一鲁国强大了,会威胁到自己。于是整了个齐鲁夹谷会盟,想在会盟时挟持鲁定公。齐景公本以为孔子知礼少勇,谁知孔子这次会让他下不了台。

在齐鲁夹谷会盟期间,鲁定公由孔子陪同,孔子建议鲁定公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也在后方准备了军队。齐景公先让士兵假扮乐队张牙舞爪地表演,意在乘机捉拿鲁定公。

孔子比樊哙还牛,连忙上前一步呵斥道:“两国会盟,以诚相待,你整这一出,成何体统!”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15)

齐景公被孔子的正气凛然吓坏了,赶紧撤掉这群“项庄”。

但还是不肯罢休,又使出一拨侏儒歌舞助兴,实为羞辱鲁定公。孔子这次更不客气了,直接来个先斩后奏。命申句须,乐颀二将刀斩了戏耍队中的领班人。

然后以周礼斥责了这帮乐工,齐景公自知理亏,又惊惧于孔子的大智大勇。为了弥补失礼的错误,而答应归还鲁国的三块封地。

这次夹谷会盟,使孔子在鲁国的威望大增,遂开始大胆实行自己正名的主张。孔子给鲁定公建议:孟氏,叔氏,季氏三家大夫的采邑(封地)已经超过法定范围,应该削掉,以防后患。

由于叔氏和季氏都有家臣叛乱,遂同意孔子隳(hui毁坏)三都的主张。实际上是借刀杀人,借孔子之手除掉两家叛臣。

而孟氏这家坚决不同意,隳三都后来以失败告终。接着鲁定公对孔子就有一搭无一搭,孔子处境很尴尬。

第二年,齐国精选了八十个美女和三十匹良马献给鲁定公,鲁定公这下也不定了。开始还尊重孔子,偷偷去看美女。后来直接和季氏明目张胆的开宴会,终日不上朝,连按礼制该发的祭肉也不给孔子送去,孔子失望至极。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16)

遂于公元前497年,也就是孔子五十五岁时,携同弟子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的周游列国。

孔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以他在鲁国的待遇给予俸禄。后因听信谗言而派人监视孔子,孔子感觉十分别扭。于是,离开卫国,转移陈国。

中途到了两国边界仪这个地方被一个官员接待,事后向孔门弟子赞叹孔子:“你们尽管跟着夫子混吧,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老天将以孔子作为天下的警钟。”

后来又经过匡城,被卫国的大夫公叔戌误为名声不好的鲁国季氏家臣阳虎而围困了五天。孔子淡定自若,弦歌不辍,并安慰弟子说:“放心吧,老天没想让圣贤文化灭绝,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17)

果然真相大白后,孔子继续前往陈国。后发觉陈国也内乱不断,所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想想还是卫国好点,遂又返回卫国。

中途经过匡城蒲地,又被公叔戌拦住,不允许他们前往卫国。

孔子立下誓约:“老天作证,我们绝对不去卫国。”

然后,公叔戌才肯放了孔子。后直奔卫国,子路纳闷:“夫子,君子也能撒谎吗?”

孔子义正辞严地回答:“被强迫而立得誓言,老天爷是不会承认的!”

孔子返回卫国途中,不知道渡口所在。便让子路去询问两个正在耕田的农夫,一个农夫问道:“你是谁啊?”

子路回答:“我是孔子的弟子。”

农夫笑道:“他不是圣人吗?怎么会不知道渡口呢?”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18)

另一个农夫也附和道:“天下大势岂是人力可为,我看你与其跟着孔子去躲避人,做那些不可能的事情,还不如跟我们躲避乱世来的逍遥。”

孔子听到后说:“人不和人为伍,岂能和鸟兽同群,天下若有道,我也不会想着去改变什么。”

孔子到了卫国后,被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邀请,而面见了作风不正,名声不好的南子。其间到底说了什么,并无明确记载。

这就给剧作家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只是孔子回来后,子路这个直性子有点不高兴了,孔子发誓说:“我要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让老天厌弃我吧!”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19)

一次,卫灵公约孔子游玩。让孔子坐在后面的“大众”上,他和南子坐着前面的“劳斯莱斯”,一路招摇过市,以借孔子威名显示卫国之强盛。孔子喟然叹曰:“我从来没见过爱好德行像这样爱好美色的。”

后来,孔子向卫灵公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孔子遂投奔晋国的赵简子。走到一半又听说赵简子杀了两个贤人,哎哟,还是拉倒吧。

返回卫国没多久,又前往宋国。宋国有个大将军桓魋,以前被孔子批评过,于是怀恨在心,想杀掉孔子。孔子携弟子不紧不慢地逃到郑国。

并正气凛然地对弟子说:“老天赋予我传道授业的使命,桓魋这家伙又能拿我怎么样!”桓魋气得要死,把孔子讲学的那棵树砍掉泄愤。

在郑国的途中,孔子与弟子走散。子贡询问当地人,有个人告诉他:“我见到一个人站在东门,他的额头像尧帝,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像大禹,不过还短个两三寸,却狼狈得像个丧家之犬。不知道是不是你们的老师。”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20)

子贡到了东门果然见到了孔子,并把当地人的评价告诉了孔子。孔子自嘲道:“相貌并不重要,说我是丧家之犬倒是真的。”

后来,郑国也没有接待孔子,孔子遂又赶往陈国。

经过一番颠沛流离,孔子此时已经六十岁了。孔子自称六十而耳顺,可能是这些年来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如今听到什么都感觉很平常了。

当然也有说这个“耳”是“而已”的意思,也就是说孔子五十岁知天命,六十岁就能顺天命了。甚至有学者说这个“耳”字是多出来的。皆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怎么回事,我想只有孔子自己知道。

此时的鲁国已经换了国君,为鲁哀公。季氏季桓子奄奄一息时后悔当年慢待孔子,嘱咐儿子季康子将孔子召回做相国。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21)

后来由于公之鱼的阻拦,季康子改变了主意,派使者改召孔子弟子冉有。其实,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一路栖栖遑遑,游历各国,皆不见用,这个时候的孔子,也有点心灰意冷,思念家乡了。

在陈国的第二年,楚昭王欲招聘孔子,孔子也闻楚昭王贤明,两情相悦。遂携弟子从陈国赶往楚国,途中要经过蔡国。

陈蔡两国担心孔子去了楚国,会使楚国更强大。故将其困在陈蔡之间七天之久,弟子们都饿得上气不接下气了,孔子依然弦歌不辍。

子路终于憋不住了:“夫子啊,难道君子也有如此困窘的时候吗?”

孔子坚定地回答:“君子虽然穷,但能固守气节。小人一旦穷就不择手段了。”

后来,孔子又把子贡,颜回等单独叫来讲了一番“岁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凋也”的大道理,让弟子的疑虑涣然冰释。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22)

没多久,楚国知道情况,就派人来给孔子解围,将孔子一行迎到楚国。本来楚王想重用孔子,又是听信谗言,冷落了孔子。孔子遂又携弟子返回卫国。

到了卫国后,子路问孔子:“夫子现在打算怎么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呢?”

孔子回答:“还不是得先正名。”

子路有点不高兴了:“夫子真是迂腐,这都啥年代了,还玩以前那套。”

孔子严肃地说:“想不到你跟我混了这么久,性格还是如此粗鲁!殊不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前面说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已是常事。但孔子依然坚持自己正名的主张,希望恢复周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各安本分的局面。

但在那样一个诸侯争霸,大夫专权的时代,恐怕是难以挽救了。所以,有一次,有人对子路说:“你们老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啊。”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23)

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被迎回鲁国,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苦游生涯。孔子回到鲁国后,专心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所谓删诗书,定礼乐,序易传,修春秋。《春秋》本是当时各国都有的史书,后以春秋命名那个时代。

孔子修订《春秋》主要还是为了正名,以其独特的春秋笔法,寓褒贬,别善恶。古时,以王、公、侯、伯、子、男的高下排列爵位。有些诸侯本身是侯爵,却自封公爵,甚至是王爵,比如楚庄王,吴王等。

孔子在现实中正不了名,在他所修订《春秋》里全都给他打回原型。所以孟子说:“孔子修春秋,乱臣賊子惧”。

孔子也说:“知我者,其为春秋乎,罪我者,其为春秋乎。”意即自己“篡改”了《春秋》,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判。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24)

而孔子修春秋时特别独立,绝不采纳弟子的意见。可想而知,孔子对《春秋》这本书的重视程度。

可是由于这本书太言简意赅了,一本历史书竟然用一万八千字(现在只留下来一万六千字左右)写成,简直是文言文中的文言文,后便出现了《春秋》的三部注解《春秋三传》。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25)

孔子69岁和71岁时,儿子孔鲤和得意门生颜回相继去世,真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孔子悲痛万分。尤其是颜回的死,孔子哭得泣不成声,大呼:“唉哟!这是老天要我的命啊!”

连其他弟子都看不下去了:“夫子未免哭得有点过分了吧?”

孔子伤心地回答:“过分吗?不为颜回痛心,还能为谁痛心呢?”

孔子71岁时,鲁国的西郊捕获了一只麒麟,大伙都不认识这种怪物,遂找孔子前来辨认。孔子看见麒麟已经被射死,感慨到:“麒麟本是吉祥之物,乃是太平盛世的象征,可是刚出现就给射死了,看来我的道是无法实行了。”

然后就终止了《春秋》的创作,这年是鲁哀公14年,《春秋》就写到这里为止(此事《春秋》、《春秋三传》以及《史记》里都有记载)。

孔子72岁时,卫国发生政变,子路前去救援,不幸身亡,临终前还端端正正戴好官帽说:“头可断,发型不能乱(君子死也要堂堂正正)!”后被剁成肉酱。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26)

孔子听到消息后,赶紧让家人把肉酱罐头遮盖住,免得触景生情。

可能是这一连串的打击,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终于病倒了。子贡来看望孔子,孔子对子贡说:“泰山要崩塌了,梁柱要断掉了,哲人也将不久于人世了。”

一天,孔子又说:“夏朝的灵柩放在东阶,周朝的灵柩放在西阶,殷朝的灵柩放在两柱之间。我昨晚梦到自己坐在两柱之间被人祭奠,我的祖先就是殷人啊,看来我将不久于人世了。”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27)

孔子不久果然去世了。

后来,有人开始毁谤孔子。子贡便说:“我们跟孔子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人,毁谤孔子只不过是自不量力罢了。”

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为孔子守孝三年(古时是25个月)。三年过后,子贡自己又单独为孔子守孝三年。

后来,孔门弟子把各自的亲身见闻相互参照,编辑整理成了《论语》这本书,为我们后世学习孔子,学习儒家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说自己七十岁时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也就是怎么做都符合规矩,符合大道,符合自然规律,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孔子还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于七十岁悟得大道,七十三去世已经是死而无憾了。

后世评价孔子,说孔子为中国人立了“人极”,就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儒家所追求的至善。因为孔子,我们才有了榜样的力量,不至于在繁杂的现实中迷茫而不知所措,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即使在当代,儒家的很多思想依然闪烁着历久弥新的永恒价值。

孔子的真正智慧(一文轻松读懂孔子一生)(2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