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寓言故事(庄子寓言二小大之辩)

本次要赏析的是《逍遥游》中的第二个寓言“小大之辩”:,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庄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寓言故事?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庄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寓言故事(庄子寓言二小大之辩)

庄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寓言故事

本次要赏析的是《逍遥游》中的第二个寓言“小大之辩”:

蜩(tiáo,蝉)与学鸠(小斑鸠)笑之曰:“我决(xuè,疾)起而飞,枪(通‘抢’,碰到)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投)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去到)莽苍(郊野)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很饱的样子);适百里者,宿舂(chōng)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通‘智’,小聪明)不及大知(大智慧),小年(短寿)不及大年(长寿)。

斥(通‘池’)鴳(yàn,生活在池边的小鸟鴳雀)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古代长度单位,约8尺)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辨也。

这个寓言,也称为“大鹏与蜩、学鸠和斥鴳”;其由两个寓言组成:第一个寓言记述的是“大鹏与蜩和学鸠”:“蝉和小雀笑它说:‘我们从地面一下子就飞起,碰到高大的榆树和檀树就停下来,时机不到,落在地上就行了,何必硬要飞到九万时间里高空再到南溟去?’到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之外,要用一夜准备粮食;到千里之外,要用三个月时间准备粮食。这两个小鸟哪里知道这个道理?小的智慧(小聪明)不了解大的智慧,短的寿命不了解长的寿命。”蜩和学鸠两个小动物由于不理解大鹏的举动,从而嘲笑它。而庄子将这种现象解释为:“这两个小鸟哪里知道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眼界不一样,目标不一样,所需要的准备准备和所采取的动作当然不一样;从而体现出来的智慧也不一样,一个是小聪明,一个是大智慧;这个大智慧就是“道”。第二个寓言记述的是“大鹏与斥鴳”:“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呵?我一下子飞起,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也是飞的极致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分了。”同样是小动物的斥鴳,同样是不理解大鹏的举动,同样嘲笑大鹏,于是庄子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小大之辩”:“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分了”。

庄子之所以用了两个内容基本相近的寓言讲述同一个道理,是为了起到加强的作用,以便让人们更加理解和相信这个重要的道理。“小大之辩”这个道理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各种动物形形色色、大小不一,眼界自然各不相同。于是就有很多动物不理解大鹏。这种情况就正如在人间,有各色人等,于是就有很多人不理解庄子。如果不理解“小大之辩”,不理解“小知不及大知”,怎么可能理解庄子、理解庄子的书?所以在开始阅读《庄子》时,就必须建立这个观念。

此处,为了全面理解庄子的观点,还必须讨论一个问题:如果说,那些小动物因为不理解大鹏而嘲笑大鹏是不对的,是眼界狭小的表现,那反过来,大鹏是否可以嘲笑这些小动物吗?我认为,大鹏是不应该也不会嘲笑这些小动物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不应该嘲笑对方。因为,世界是多元的、多样的、无限的,大之外还有更大的,小之外也有更小的;大小都是合理的存在。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知而不自”,即大动物要“知大而不自大”,小动物也要“知小而不自小”;各自都包容对方,各自都有自己的志向和追求。我认为,这才是庄子的观点,这才是大智慧。如果果能如此,这个世界就一定是和谐而且充满正能量的。所以,庄子才如此强调超越小聪明、追求大智慧的重要。不是吗?我想,这正是“小大之辩”这个寓言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