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九年制学校(甘肃省陇南市礼县)
秋日暖阳,缕缕如丝,轻抚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特殊教育学校别致的教学楼上,折射在崭新的绿茵草坪上,映照在“分享快乐、积极生活”的校园文化墙上,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九年制学校?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九年制学校
秋日暖阳,缕缕如丝,轻抚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特殊教育学校别致的教学楼上,折射在崭新的绿茵草坪上,映照在“分享快乐、积极生活”的校园文化墙上。
蓝天下,一群看不见灿烂阳光、听不到亲人呼唤、说不出心中渴望的“折翼天使”们,在整洁的校园里嬉戏、玩耍。他们在这座美丽的校园中,学习文化知识、做康复训练、培养艺术特长、掌握生存手艺。
建校8年来,礼县特殊教育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教育、康复、职业培训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做到发展潜能,补偿缺陷,努力践行以师爱引领学生、以母爱呵护学生、以友爱帮助学生的“三爱”精神,沁润着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羽翼丰满,逆风飞翔。
会变化的全家福
“说起我们学校的发展啊,其实可以从那张2016年拍摄的全家福说起。你瞧,那张全家福上只有四名学生、三位教师。”
“你再看看去年拍的这张,上面已经有101个孩子,13位教师。”
……
每个第一次到访礼县特殊教育学校的人,都会看到校长刘马红办公室里的一叠全家福照片,他也总是笑着说这是会变化的全家福。
仔细瞧来,这些全家福照片的拍摄地点都是在学校的宿办楼前,可是作为主人公的学生和老师却随着拍摄年份的不同而增加。
刘马红一边和记者翻看照片,一边感叹时间过得真快,仿佛又回到建校初期的时候。
刘马红说,那些日子,有点苦,也有点甜。
2015年之前,礼县还没有特殊教育学校,适龄残疾少年儿童要去兰州、天水等外地上特校,但更为普遍的现状是,这些孩子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无法接受康复训练。
面对这一窘境,礼县政府决定,建设一所免费公办特殊教育学校。与此同时,在礼县招生考试办公室工作的刘马红被聘任为这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
缺学生、缺资金、缺方法……建校伊始,摆在刘马红面前的困难比预想的还要多。缺学生,刘马红带着教师们走村入户,对残疾孩子进行摸底,一户户联系。缺资金,刘马红带领教职工自己动手,一镐一锄,将黄土变成绿地;一笔一画,把冰冷的走廊变成有趣的画廊。缺方法,刘马红一边努力学习手语,一边带着教师加班加点摸索特殊教育教学方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9月,礼县特殊教育学校有了四名学生和专业的特教教师,礼县的特殊儿童终于有了另外一个家,这个家里也有了第一张全家福。
特殊孩子的家长送孩子到特校,无不盼望孩子智力有发展,能适应社会,体能有康复,能自理生活。礼县特校加强教研教改,摸索出“智技同培”“康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刘马红提出“爱心、信心、耐心、责任心”的“四心教育”理念。
这些年,孩子多了起来,教师的专业素养也逐步提升,刘马红的干劲也更足了。他说:“我们还将继续在队伍建设、课程实施、职业化发展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实践,助力更多的‘折翼天使’在这里‘展翅飞翔’。”
10万公里送教路
大西北的初春清晨有点冷。3月1日一大早,礼县特教学校政教主任刘璐和其他两位教师启程去95公里外的白河镇高家湾村送教。
在高家湾村村口,他们见到了牵着小牛犊的学生范小明(化名)。当看到送教老师的车停下来时,他高兴地跑过去,不断地发出“啊、啊、啊”的声音,用刚学会的极不标准的手语向老师问好。
练手语、教拼音、识汉字、练笔画……来到范小明家里后,老师们细心地检查他的作业,夸赞他完成得很好,同时指出一些错误并细心地讲解。随后开始教授新的课程。
从2016年开始,因先天聋哑并且家庭困难无法到校读书的范小明开启了人生的新旅程,每周他都能接受礼县特教学校的教师带来的专业教育。6年来,曾经无法与人正常沟通的范小明学会了简单的手语表达,曾经因看不懂图书而焦躁的他认识了很多文字。
礼县属于秦巴山区,山大沟深,县城到各乡镇的距离都比较远,最远的乡镇需要4个小时的车程。像范小明这样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到校就读的中重度残疾儿童全县共有48名,分布在20个乡镇。送教教师们克服各种困难,跋山涉水,来到这些孩子家里授课,让每一个不能到校就读的孩子在家也能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记者从礼县教育局了解到,县特教学校和辖区内学校将这些孩子全部纳入学籍管理,并依据每个孩子的残疾程度,分别制定了详细的个性化送教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认知、生活自理、语言和运动康复等训练,确保让每一个孩子都受到最适合的教育。截至目前,累计送教行程逾10万公里,确保了每一名适龄残障儿童不因贫困和残障而失学。
礼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礼县特殊教育工作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龙头、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了97.1%。
让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更有温度
随着礼县特殊教育学校的不断发展,礼县教育局相继出台了《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切实做好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举措,确保适龄轻度残疾少儿接受义务教育。
如何让随班孩子平等融入集体,在真情帮助中参与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感受真情,考验着承担随班就读任务的学校和教师。
因为先天脑瘫导致行动不便,说话口齿不清,礼县祁山镇九年制学校九年级(1)班学生童冰(化名)七年级刚刚入学时并不适应,有规律的学习环境、嘈杂的声音和陌生的同学都让他害怕。三年来,学校友好的环境和融合教育的理念,让童冰有了变化。他逐渐静下心来,可以微笑着和同学互动交流。
“根据县教育局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融合教育,积极创造条件让随班就读学生平等参与班级各项事务,营造尊重、宽容、友爱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培养其自尊自强、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和生活态度,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礼县祁山镇九年制学校校长黄永强说。
在礼县,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正是这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人物和故事,才让礼县的教育公平遍地开花,馨香四溢。(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郑芃生)
作者:郑芃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