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不过是自我掩饰(轻率承诺或许是一种讨好姿态)

作者:首都经贸大学心理学教授 杨眉,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承诺不过是自我掩饰?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承诺不过是自我掩饰(轻率承诺或许是一种讨好姿态)

承诺不过是自我掩饰

作者:首都经贸大学心理学教授 杨眉

不管社会如何风雅时尚,总是做事踏实、认真负责的人最受欢迎。人们越来越重视“契约精神”,而“这人不靠谱”往往指那些夸夸其谈,说话不算数,承诺了却不兑现的家伙。

轻诺寡信这个成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这段话的大意是:轻易作出的承诺最后必然导致失信于人,而总是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明君谨慎小心地认真对待各种事情,以至于最终可以免于困境。

老子这里说的是为政者,但日常生活中,轻诺寡信者同样会对自己和他人制造很多麻烦。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身边有一位喜欢揽事、喜欢承诺的人,在你正因为一件棘手的事发愁时,他主动提出给你帮助,给予你极大的惊喜与感动,但是一段时间后你去问起他有关事情的落实情况时,他充满歉意地对你说:“真对不起,我实在是太忙了,我马上就去办。”然后就是明日复明日地推迟,直到你恍然大悟,原来你一直是在与一个不讲信用的人打交道。

此时你的事情已被彻底耽误,你的信用也因他而受损,为了补救,你不得不花几倍的时间与精力。而他,也同样付出了代价,那就是你与他关系的疏远甚至中断。

明白人都知道,轻诺是一件成本非常高的事,因为如果一个人想要兑现他轻率作出的承诺,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就是付出全部的时间精力去兑现诺言,但即使如此,承诺积累到一定数量,人就会分身乏术,他想不食言都没有可能;另外一个选择就是只管随意承诺,不管兑现;不管哪一种,最终的结局都是:必然要食言,要面临在人们面前彻底丧失信用的结果。

守信用在人际交往中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这个人格特质本身自带可操作性。如果说我们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确认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正的仁慈、忠诚等特质,但是几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对方是否说话算数这一点去衡量其是否值得信赖。重然诺与否,是一目了然的,是任何人都可以自行辨别与区分的。因此,是否守信用就成为人际关系中显而易见的试金石。

守信用的意义大家都深有感受。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安全需要,而且可以满足人的可控感。守信者的行为是可预测的,因此人们愿意与其建立深入而持久的关系。反之亦然。

其实,轻诺者寡信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人的精力与能力都有限,再加上环境的作用,导致没有人可以在轻易承诺之后还能一一兑现诺言。

既然轻诺必寡信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常识问题,那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仍然存在轻诺寡信的人?

这里的原因有很多,有一种是属于缺乏自信,因此而不敢拒绝别人,总以为如果拒绝别人,就会威胁到关系。这种类型的轻诺,可以用西方行为治疗中的“自信训练”加以解决,其要点是先从认知上了解,别人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脆弱,不会因为一次拒绝就与我们断绝关系,另外就是要练习对不合理要求说“不”。

还有一种轻诺则是由当事人的求生存姿态所决定的。

所谓“求生存的姿态”是西方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当一个人在生命早期遭遇不幸的亲子关系时,会产生低自我价值和不平衡感,为了自我保护,他把自己的权利赋予他人,“他们采用求生存的姿态来保护其自我价值,以对抗口语或非口语的、感觉到的,以及推测来的威胁。”

当婴儿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会依据自身的情境而分别发展出四种求生存姿态: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

人在早期为了自我保护而无意识中发展出来的这些生存姿态,除非被有意识地加以改变,否则就会固定为成年时的应对方式。

持讨好生存姿态的人常常会轻率地作出承诺。他们为了通过取悦他人而找到存在感,并体验自身的价值,养成了为他人奉献时间和金钱等的习惯。因此,他们往往会不顾一切地去作承诺,以此去讨好身边的人。

在承诺的当下,他们确实会为自己赢得很多好感,但是之后的某一天,在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兑现诺言的时候,他们的世界就会再次崩塌,再次印证自己的无价值和无意义,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如果我们的轻诺真的是属于生存姿态而造成的后果,我们就需要寻求专业帮助,只有这样才可以建立起内在的自信与价值感,才可以避免因轻诺而造成的寡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