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第五节区位理论)

知识点一、区位的含义区位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除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个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外,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应区位的实质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第五节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知识点一、区位的含义

区位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除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个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外,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应。区位的实质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1.自然地理区位包含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周围陆地、山川、河湖、海洋等自然环境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该位置上的地质、地貌、植被、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组合特征。

2.经济地理区位是指地球上某一事物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创造的人地关系。就城市整体而言,则是指一个城市在特定的经济区内所处的具体位置及其与其他市镇或农村居民点之间经济上的相互关系。就城市内部来说,是某一街区或某一地段在城市中的具体方位,以及它与其他街区或其他地段之间的相对地理位置和相互之间的社交、工作、购物、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

3.交通地理区位是指某城市或市内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和设施的关系。

知识点二、区位的三个影响因素

包括:1.社会经济因素,2.自然因素,3.行政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

繁华程度,由于商业的集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获得的级差收益最高,因此,商业服务设施的集聚程度可以用来表示繁华程度。主要包括:商业集聚经济效益和繁华度、高级商务金融集聚程度。

交通状况或通达程度。通达程度就是把通行距离和时间作为一个整体,既要求通行距离短,以节约运费,同时又要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出行的时间减少到最低程度。主要包括:道路功能、道路宽度、道路网密度、公交便捷度和对外设施的分布状况。

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完备程度。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给水、排水、通讯、环境保护、抗灾防灾等设施。公用设施与城镇居民正常生活和工作有密切关系,它包括医疗、教育、银行、储蓄、邮政、商业服务业、行政管理机构等设施。

人口密度反映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数量,由于人在城市中是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它对土地区位的好坏产生重大影响。人口密度越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也相应提高,土地的区位就越好。但人口的集聚效益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口密度超过了合理的环境容量,非但不能继续产生新的效益,反而使城镇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市容混乱,从而影响土地的区位。因此,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人口密度,才能有利于城镇发展,使城镇土地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

2.自然因素

地形坡度。城镇主要建筑物占地都要求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方工程量小,以节省开发投资。当坡度超过一定限度,就要采取工程措施,挖土填方,平整场地,建挡土墙和护坡工程。地形起伏的地区,坡度对道路网的建设和交通的营运管理也有很大影响。

土地承载力。城镇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都要求天然地基稳固,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良好的地质条件,以节约建筑造价,相反,在地基承载力低的软土层中建设高大的楼层,必须采取强化基础的工程措施。

洪水淹没及排水状况。分布在沿江沿河地带的城镇,每到洪水季节,一些地势相对较低的土地常遭到洪水淹没,有些地段则因为坡度过于平缓而排水不畅,雨季经常积水。这两种情况都影响城市正常的生产生活,使土地贬值。

公园与绿地。园林绿地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改善城市小气候,丰富城市居民室外活动等多种功能,是城镇环境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质量。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环境问题不仅困扰着城市的发展,危及居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直接影响土地区位的优劣。

3.行政因素。

影响土地区位的行政因素主要是城镇规划,合理安排好城镇各类用地,是城镇规划的主要内容。虽然规划涉及的土地利用是未来的目标,但土地区位的优劣在现实的土地市场中就会表现出来,例如,在城镇郊区的农地,一旦被规划确定为近期开发的用地,地价就会急剧上升,自然这些土地区位也就变得越来越好。

知识点三,几种主要的区位论

1.农业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是农业区位论的创始人,他的农业区位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其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孤立国是一个天然均质的大草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杜能农业区位的主要内容。

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P=V-(E T)。在一定时期内,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应该是固定的,即V是个常数,杜能还假定孤立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产同一农产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即V也是个常数,因此,V与E之差,也是常数,可改写为P T=V- E=K。上式中K表示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其意义是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杜能圈。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第二圈为林业区,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主要生产粮食。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第六圈为放牧区。(自林谷草三圃牧)

杜能圈的修正模型。杜能的假设前提过于理想化,为此,他根据市场价变化等因素对农业区位模式的影响,对杜能圈进行了修正,他假设当有一条通航河流可达中心城市时,若水运的费用只及马车运费的1/10,于是一个距城100英里且位于河流边上的农场,与一个同城市相距10英里远,位于公路边上的农场是等同的。这时,农作物轮作制将沿着河流两岸延伸至边界。

杜能还考虑了在孤立国范围内出现其他小城市的可能,这样大小城市就会在农产品供应等方面展开市场竞争。结果,根据实力和需要形成各自的市场范围。大城市人口多,需求量大,不仅市场范围大,市场价格和地租也高。相反,小城市则市场价格低,地租也低,市场波及范围也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