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的容人之道(楚怀王在决策上鲜少有正确判断)
西周初年,南方的楚国人接受西周王朝的封号,成了臣属诸侯国,中原地区始终将它视作“蛮夷之邦”。春秋前期,楚国在武王、文王、成王、庄王时期,势力和影响力迅速发展,成了中原诸侯们的心腹大患。
楚国在政治上专任王族,向来有排斥贤能之士的现象,所谓“楚材晋用”便是如此。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无不任用贤才进行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因而由贵族制度逐渐发展中央集权政体的官僚制度,唯有楚国例外。
楚国的政权,出自楚国王族及其分支所形成的大世族,到了战国时期他们仍旧相当排外。当楚王力量强大时,执政的公子自然是支持楚王的,但是当年幼的国君即位,或是国君实力较弱的时候,王权自然旁落。
《东周列国·春秋篇》楚庄王剧照
楚国用人唯“亲”的执政政策,固然使王权得到巩固,但是排斥贤能之士,却使得楚国在政治方面陷入保守和被动。
例如楚悼王时期曾经任用吴起变法,可惜为时只有一年,楚王就过世了,吴起被楚国贵族们乱箭射死在楚王尸体旁边。从此,异国的贤能之士在楚国根本得不到重用,就连苏秦和张仪也碰得一鼻子灰。
楚怀王执政的时期,是战国中期,楚国的贵族在政治方面日趋保守,生活极度奢侈,他们反对任何形式的改革,目光短浅又瞧不起外来的贤者。而楚王的专制王权一直在扩张,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楚王的意志就是法律、命令,无须和任何人商量。
例如楚怀王就因为自己的随意和愤怒贸然兴师,不断战败之下,使得楚国国势日渐衰弱,终究导致楚国走向灭亡之路。
《东周列国·战国篇》吴起剧照
当然,楚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楚怀王的悲剧极大原因是来自于其性格上的缺失,当然其他的国君也有弱点,如齐宣王“好高人以名”,意思就是说齐宣王具有好大喜功的性格,喜欢让自己的名字高于别人之上。有人便利用齐宣王这个性格上的缺失,劝楚国与齐国联合推荐甘茂出任魏相,以齐宣王爱当老大的个性,可想而知,他一定会很高兴。如果魏国不同意,楚国便可以坐山观虎斗,齐宣王果然中计。
但是相较于其他的国君,楚怀王一直以昏君的形象示人。他在对外政策上一直反反复复,并无明确而一贯的主张,时常受人左右,时而亲秦,时而亲齐,将盟约视为儿戏。
《芈月传》楚怀王剧照
秦国自始至终运用“外连横而斗诸侯”及“远交近攻”的手段,在外交及军事上配合得宜。但是楚国在对外政策上没有一贯的主张,时而合纵亲齐,时而亲秦自保,从中获利,尤其是在对秦的方面连连受挫,究其原因在楚怀王缺乏大一统的思想,错失合纵抗秦的机会。
楚怀王二十一年,秦国取韩国之宜阳,楚怀王原本打算去救宜阳,陈轸劝楚怀王没有必要去救援,于是宜阳被秦军攻下。
我们都知道,宜阳是秦国入中原的咽喉之地,又在楚国的北方,可以有效遏制楚国。楚国本合于韩国,却因为不愿意得罪秦国,而不愿意为了宜阳而战,不仅韩国没有得到楚国的助力,楚国作为盟国却态度消极,也影响了其声誉和信誉。
楚怀王二十六年,楚国在蓝田一战败得很惨。秦国已经先攻取了汉中,又在蓝田打败了楚军。此时韩国、魏国又趁机偷袭,楚国疲于奔命。齐国、魏国、韩国打算攻打楚国,又担心秦国会来救援,于是有人向薛公献策:诱骗楚国答应与三国合力攻秦,以合攻能收回蓝田及以前失去的土地作为诱饵。
楚怀王果然贪利,无视这几次败仗下来,楚国军队和国库已经相当疲惫的情况,答应和三国结盟。没想到三国实际攻打的是楚国,而秦国也不出兵相救了。由此可见,楚怀王在政治方面没有一贯的主张,致使其容易受人左右而政策摇摆不定。
《大秦帝国》楚怀王剧照
楚怀王喜欢别人阿谀奉承,在外交方面受了张仪不少欺骗,在内政方面身边环绕的小人也因此获得不少利益。喜欢逢迎、利令智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楚国与齐国绝交,只得到了六里的土地,却在“丹阳之战”中差一点亡国。
楚怀王见利忘义又忘危的事迹可不止一件。张仪曾经提出以驱逐昭睢、陈轸这两位贤才为条件,归还鄢地、郢都、汉中。没想到楚怀王听了之后相当高兴,打算以贤才交换土地。可见楚怀王好利不好贤士。陈轸善于谋略,对三晋之事又很熟悉,如果驱逐了他,楚国就没有了谋臣;昭睢善于管理指挥,如果驱逐了他,楚国就没有了管理人才。
楚怀王表现在外交方面的无能,主要是没有一贯的策略;表现在内政方面的无能,主要是容易听信谎言,受人左右,而最大的弱点在于人才智库方面的缺乏。秦国有许多富有才干的外国人才,善于权谋之术,但楚国实施锁国政策,人才缺乏而王又夜郎自大,以致于楚怀王在各项重要决策上鲜少有正确的判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