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就是忍不住对孩子发火(当忍不住对孩子发火时)
作者| 豆姐
01
遇事不发火
很考验父母的情绪控制能力
想象一个场景。
一位妈妈,上了一天班,本来就已经很累了,推开家门,门口的鞋架上鞋子袜子乱作一团,丈夫翘着二郎腿在沙发上看电视,早上走得急还没来得及洗的锅还在洗碗池里横七竖八地摆着,再看一眼孩子,拿着手机热火朝天地打着游戏,时不时还要跟队友语音互动一下。
其实根本不用想象,这就是很多中国妈妈每天必须面对的事实。
此情此景,你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脱口而出“为什么不写作业!为什么不洗碗!”,可坏情绪的阀门一旦打开,这些话和伤害就像泄洪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回答,“你见过最有教养的方式是什么?”一位答主分享了自己在飞机上的所见:
一对外国夫妻带着他们一儿一女出去旅行,孩子们看起来都是两三岁的样子,还很闹。
爸爸拿了一本书在座位上看,过了一会,妈妈对爸爸说“亲爱的,我也想在飞机上静静地看书,但很明显我们的孩子还不允许,你可以帮我照顾一下孩子吗?”
被打扰的爸爸虽然有些不情愿,还是采纳了妻子的建议,两个人一人管一个孩子,直到飞行结束。
最后答主也提到,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很多妈妈的选择是自己花10个小时照顾孩子,然后下飞机之后跟丈夫抱怨、黑脸,甚至吵架。
妈妈很委屈,“你为什么一点也不管孩子”,爸爸也很无辜,“我以为你在抱着孩子睡觉”,最后年幼的孩子也在爸爸妈妈近乎恐怖的氛围中,完成这趟旅程。
我们必须承认,每一个为家庭付出的成员都值得我们尊敬。
但是负能量和坏情绪很可怕,如果有可能,请不要用这种最坏的方式来处理跟自己最亲之人的关系。
02
对孩子发火
是因为缺乏对孩子的共情能力
初中的时候有个关系特别好的男同桌,青春期的男孩子嘛,觉得学习什么的逊爆了,每天篮球场、游戏厅才是他心心念念的地方,成绩自然不太好。
恰好那个时候,发售了一款他超级喜欢的游戏机,回去就缠着父母给买。他爸妈说你考你们班前十就买。
可能他真的特别想要得到这个奖励,距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他就让自己开始了一段“非人”的生活。
那两个月,他过得真的很辛苦。下课是走的最晚的一个,午饭也都是让同学帮他打饭带回宿舍,晚上一直在被窝里开手电开到很晚。
大家都是学生,也很了解学习并不一定是你努力就能立马考好的事情,成绩下来后,幸运女神神奇地站在了他这边,虽然不是很靠前,第九的名次好歹够到了他爸妈的要求。
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发成绩单的那个晚自习,他超级兴奋,连平常最讨厌的数学课都特别乖,就是那种你能看出来的即将迎接巨大喜悦的克制,眼睛里都闪着光。
下课了还跟我讲马上我就可以超爽地玩游戏了,到时候给你玩巴拉巴拉。
可是,事情并没有照我想象的那样发展。
晚上我到家的时候,接到了他妈妈打给我妈妈的电话,问我他到底考了多少分。
第二天他告诉我,因为成绩单上有涂抹痕迹,他们认为是他自己改的,结结实实就是一顿骂,他呛了两句,又是更凶的一顿骂,什么“你现在为了一个游戏机篡改成绩,将来还不得贪污杀人抢银行”、“我就说你不可能考这么多分”,话里话外完全没有相信他的意思。
后来,没有道歉,也没有游戏机。我的好朋友对学习刚刚燃起的小火苗还没来得及发光,就这么熄灭了。
再后来,上课就变成他的睡觉时间,被老师叫醒,他就外套一甩去操场打球。他的座位在一次次考试中不断往后,直到和教室最后的垃圾桶为邻。
说这个故事,不是想说就是他爸妈的这一次发火让一个好男孩从此堕落,但可想而知长此以往,这种以“发火”为主的沟通方式,势必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正向的激励。
联想到现在的初中生,多半是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的,就是因为他们以往在跟父母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好,不满也罢的时候,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共情:
“妈妈,读书真的好累啊,我不想上学了”
“我今天心情不好,可不可以跟老师请个假啊”
家长的回复通常是:
“小屁孩有什么好累的,有本事你来上两天班,累不死你”
“行了行了,别磨蹭了,赶快收拾东西去学校”
家长可能根本不知道孩子心情不好可能是因为生病,不想上学可能是因为这次考试没考好,当孩子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就是孩子太矫情了,去了学校自然就好了,大家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以后他就会明白我是真的为他好了。
一次两次三次,孩子的情绪在父母这里得不到正向反馈,自然就不愿意多跟家长聊了。
03
写给青春期孩子的父母
你是要赢了孩子,还是要赢得孩子?
最近,有一件关于初中生的新闻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一直以深度报道著称的《南方周末》也跟进了这件事:
在湖南衡阳成章实验中学就读的唐予心(化名),今年上初三,成绩一直很好,也是所在班级293班的班长。最近一次考试中成绩下滑,受到了家长、老师的批评。
被母亲罚写检讨的当晚,唐予心在班级QQ群里表达了要自杀的想法。
10月15日晚上8点左右,唐予心和同学一起离开教室。据警方调查,短暂的时间内,她在走廊上分8次服下了160颗秋水仙碱片。
“我有信心,我一定活过来。”2018年10月18日下午两点左右,唐予心对父亲说了最后一句话,此时,这位初三女生已痛苦地无法大声说话。
她很后悔自杀,但于事无补,4个小时后,未满14周岁的唐予心被宣布死亡。
孩子有一个特点,感知能力特别强,但解读能力特别弱。
尤其是在现在信息爆炸的世界,这个特点更是被无限放大。他们每天学校、家两点一线,还没有来得及走出家门看看世界,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信息,根本没有办法对这些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压根不知道死亡对自己、对家庭意味着什么。
在《南方周末》报道中,结尾是这样的:
唐予心刚被转到湘雅医院时,医院组织了7个科室的医生进行了大会诊,科室包括心内科、神经内科、儿科、输血科、ICU、急诊、医务科,见到这个阵仗,唐予心害怕了,她几乎对在场的每个医生都说过,“一定要救活我,求求你们了”。
报道之后,有位家长@南瓜藤在文章末尾的留言很震撼:
我初二的女儿曾经问过我: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熬过了一天又是同样的一天,就算放假又如何,仍是做不完的作业,我想休息一下想玩一下,可是一想到作业还没写完就什么心情都没有了,这样的人生有何意义?读完初中还有高中,据说还更累,我怎么熬过这样的六年?等我熬过六年,我美好的青春岁月也已过去,何必呢?这样没意义的人生要来干嘛?
所以,那些说他们脆弱的人,回答这个问题!
这位妈妈转述孩子的语言铿锵有力,饶是每天给你们看心灵鸡汤、时刻都很欢脱的我看到这个问题,也不知道说什么了。
不管成绩好坏,是男孩还是女孩,自尊心强烈受挫都是处于“中二期”的花季少年们所不能承受的,孩子就更需要在跟父母的交流中,感受到你们对他的爱,这些爱意才是支撑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前行的铠甲。
前两天,在一个博主的安利下去看了电影《伯德小姐》,正在读高三的伯德无论是生活习惯、喜欢的东西、想要去念的大学都跟妈妈不一样,她们每天因为各种各样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
终于在一次吵架之后,伯德问了妈妈一句话:
我知道你爱我,可是你喜欢我吗?
图片来源自《伯德小姐》截图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有一句话适合所有的爸爸妈妈:你到底是想赢了孩子,还是想赢得孩子?
一字之差,意思却完全不同。
@我有特殊的外头技巧 曾在微博上吐槽自己的父母:
我最受不了我妈的一点是,她永远要在我生病的时候说我。就比如我感冒了,她就要在我发烧的时候一遍遍地说,你看,我说什么来着的,让你xxx的,不听啊。
发出后,这条微博有1600多人的点赞。
这是想要赢了孩子。
最近恰逢期中考试刚刚结束,豆姐收到了很多这样的消息:
这次我的数学考的很差,我在怀疑是不是我的数学真的就这样了,而且我觉得我努力过了,也不想回家,怕我妈说我,心情很糟糕。
成绩没考好,其实孩子的心里是最难受的,这时候家长如果再火上浇油责骂孩子,就会让双方的立场完全对立起来,有位父亲的做法就很棒,非但没有发火,还帮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这一次没考好才是对自己最好的结果。
这个过程就是让孩子知道,你跟孩子是一队的,成绩才是你们共同要战胜的目标。
这是想要赢得孩子。
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很多家长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非常强硬,一定要让孩子在某个时间段完成自己想让他完成的内容,小到什么时候写作业,大到什么时候结婚,跟谁结婚,什么事情都想要“赢了孩子”。
家长要赢,孩子就一定会输。家长想要做一个赢家,孩子就习惯于做一个输家。
毕竟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老师的责骂是阻挡自己下一次进步的障碍;对父母而言,对孩子发火而不解决问题就是你们亲子沟通最大的阻力。
04
当你忍不住对孩子发火时,请这样做
1.多用描述性语言,少用评论性语言
描述性语言和评论性语言是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提出的沟通模式的一种。
鲁思·贝本梅尔的这首歌反映了描述和评论的区别: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照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你在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以前文提到的事件为例:
当一位妈妈看到正在打游戏的儿子,想要儿子写作业或做家务时,“孩子,妈妈上了一天班很累,看起来你已经玩了一会游戏了,现在你可以帮忙把鞋架整理一下吗”是描述性语言。
“天天就知道打游戏,回来鞋也不摆、锅也不洗,一个一个都等着我伺候吗”是评论性语言。
孩子很难从评论性语言中知道父母想让自己干什么,而父母往往还会因为孩子不能理解自己的意思再次发飙。
说到这里,曾经看到一个女孩在微博说自己跟男朋友平常的交流方式,会在括号里写上俏皮的意思,又甜又高效,虽然这里不是跟孩子交流,但是这种方式大家也可以借鉴:
图片来源自微博@脱单作业簿
家长和孩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一家人之间,遇事能沟通,能好好说话,比什么都重要。
2.温柔而坚定处理问题
孩子跟父母顶嘴,特别凶,就坚持不要做一件事情,父母这个时候要怎么做呢?
先暂时离开一下。
为什么?这其实是让父母先冷静下来。一个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处理问题,是无法做到温柔而坚定的,这个时候走开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妈妈是不是因为这件事情生气了”。
过一会,调整好了心态,再回来告诉孩子,“宝贝,我很抱歉你刚刚生了这么大的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是我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的时候,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
到这里,跟孩子确定了一个规矩,我不是生气,只是我不能接受你这种做法。
再然后,告诉孩子“我很爱你,我希望能一直和你在一起,等你能够处理好自己的怒气并决定尊重我的时候,你就来告诉我,我们可以重新讨论处理你怒气的其他办法,然后我们可以把精力都集中在找出对你我都尊重的解决办法上”。
接下来只要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就好了。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只要你能用平稳的情绪、建设性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他很快就能从你身上学到这一点。
3.邀请孩子一起参与规则的制定
从小我就特别羡慕我的闺蜜,当她每次想要买一个心爱的东西,就会告诉她妈,妈妈会把她的心愿纳入月底的家庭会议中。
在家庭会议中,他们会列出所有家庭成员需要的支出:
爷爷想买一副新的围棋
爸爸想换一个新手机
妈妈想入一台新款的洗衣机
闺蜜想要一条漂亮的连衣裙
全家人会在这次会议中,根据这个月剩余的钱,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如果暂时不能满足,也会告诉她原因,在下个月的讨论中获得优先满足权。
一直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长大的闺蜜十分懂得照顾他人的情绪,却也不吝于表达自己的要求。
其实不仅是买东西,包括玩手机这种好像很难解决的问题,都可以开诚布公地跟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在给予孩子足够尊重的基础上,相信他也一定会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
一直对九把刀的一句话很有感触:
我一直觉得小孩子可以不了解大人,因为他们没有当过大人。但是我一直很纳闷,我觉得大人不可以不了解小孩,因为你们当过小孩。
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所有父母都在想,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人就好。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长想要的也越来越多,想要孩子听话,想要孩子考到第一名,想要孩子成为人上人.......
想要孩子有更多的技能傍身本身没有错,但一定要记得随时停下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在爱的力量里不断前行。
没有什么事情是爱不能解决的。
最后,放一首台湾作家张文亮的诗《别让孩子成为一只流泪的蜗牛》,愿所有父母和孩子都被爱滋养:.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
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
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
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
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
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
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教育孩子,
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
和孩子一起,
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
虽然,
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
然而,
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
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
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
家长又何妨放慢脚步,
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
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
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俗世的回响,
给自己留一点时间,
从没完没了的生活里探出头,
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孩子是我们在这世上看过的最可爱的人,
此文送给所有正处于忙碌中的爸妈们。
别让孩子成为一只流泪的蜗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