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执行标准是真的吗(塑料大米被证伪)

来论■毛建国,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大米执行标准是真的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大米执行标准是真的吗(塑料大米被证伪)

大米执行标准是真的吗

来论

■毛建国

据报道,日前,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有人举报称所购买大米中混杂有疑似塑料颗粒物,要求依法进行处理。当地近日调查通报称,在大米中发现的白色可疑颗粒物为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生产原材料,系稻谷在运输、装卸过程中不慎混入,可排除人为故意掺杂掺假。

这则“大米吃出塑料”的消息,不禁让人想到了传言已久的“塑料大米”。从通报中可以看到,当地并没有觉得这是多大的事情,言下之意,这是偶然的,消费者不必担心。然而,即便我们相信这是“不慎混入”的,但不代表背后就没有问题,也不代表不值得警惕和思考。

一段时间以来,市场上流行各种“塑料大米”的传说,有些传说还有鼻子有眼睛。从经济理性出发,所谓“塑料大米”,并没有多少可能性。这种白色塑料颗粒的市场行情,大约是5块钱一斤,而市场上普遍大米的价格,每斤不过两三元。逐利是商人的天性,有什么必要用高价塑料颗粒冒充低价普通大米?即便冒充高价大米,用普通大米也更划得来,谁会闲得没事做,损人又损己?而且由于比重不同,在淘米时,也很难蒙混过关。

谣言止于智者。在面对市场传言时,必须多一些求证意识。可是,人们对“塑料大米”的怀疑,仅仅是因为科学素养缺失吗?“塑料大米”证伪背后有真问题。在很多人看来,我们今天面对的市场,是一个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市场,很多乱象的发生,早已经颠覆了人们的想象,人们怀疑“塑料大米”,实质是怀疑大米生产体系。

面对官方通报,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塑料颗粒只是“不慎混入”,并非“人为故意掺杂掺假”。可这个“不慎混入”,为何就这么容易?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上,有关方面早就提出,要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如果这个体系真的存在并且发挥作用,那么这些塑料颗粒,又是如何“不慎混入”的?

公众的科学素养确实需要提高,安全生产的防控能力也应该提升。打造从田园到餐桌的“安全链”,必须落实到行动上。大米吃出塑料背后有真问题,“塑料大米”固然是假的,但包括大米在内的很多食品的脆弱生产体系是真的,这正是当前食品问题频出的重要原因,也是人们对食品生产依旧缺乏足够信心的主要原因所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