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葬礼上说出人生感言(跟遗体打了一辈子交道)
签下遗体捐献协议的这一天
时间定格在2022年3月18日
离刘良61岁生日还有4天
捐遗因为是身后执行
担心家人在最后一刻反悔
他在执行人一栏
写下了学生任亮的名字
刘良,中国著名法医、华科大同济医学院博导。今年年初,因为湖南卫视《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原本圈内闻名的他圈外火了。昨日,作客长江日报37度里融媒《我的大咖朋友》,刘良妙语如珠,“刘良捐赠遗体找到死后的意义”瞬时成了微博热搜话题。
刘良说,他们家4人已经决定做“大体老师”。
“人死后,最终去哪儿了?”刘良说,这是法医最常思考的问题。
2016年,刘良的父亲刘清澜病逝,拒绝了最后插管,以保全身体完整,供医学生当“大体老师”。
大体老师,是解剖医生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
这些遗体是医学生第一个手术的“患者”,也是医学生的老师,被尊称为“大体老师”,也被尊称为“无语良师”。
刘良回忆第一次见大体老师是夜晚实习,“一个教室里面大概放了4具遗体,分4个小组,一个遗体旁边围十来个人。大家集体排着队,男生走在前面壮胆子,女生像开火车地拉着往里面瞅”。
壮着胆走进去,大家一时不知道该怎么站,贴着墙等老师分组,介绍情况。当盖布揭开,“完全跟上课时鲜艳的人体结构图不一样,人被固定着呈现出深褐色,肌肉也没有了弹性,慢慢地就有刺鼻的味道出来,福尔马林的味道,就像甲醛味刺激人不停地流泪。”刘良回忆。
跟遗体打了一辈子交道,刘良深知大体老师意味着什么,会经历什么。但他还是追随父母签下遗体捐献协议,“争取遗体解剖动员那么难,我是法医,为什么不能做个示范呢?”
刘良透露,自己的姐姐也将签订遗体捐献协议,“以前她就想签了,嫌流程麻烦,现在简单多了。”
刘良原生家庭一家六口,四人选择用遗体捐献的方式告别。从最初对父亲的不理解到以这种方式与家人团聚。
走出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大门,刘良指了指隔壁的解剖实验室,深情地说,“我的父亲就在那边,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的父母也算是儿女双全了。”
记者:陈馨 邓景 摄影:何岸
来源: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