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楷 张瑞龄 86岁高龄,苦练楷书71年,一幅字卖593万(中华第一楷张瑞龄)
1997年,华北英雄纪念碑于河北石家庄烈士陵园落成,这座纪念碑在纪念革命烈士的同时,也承载了极高的历史意义。因为纪念碑上有“三代领导人,一代书法家”。
这三代领导人分别是碑正面毛泽东题词,碑右面邓小平题词,碑左面江泽民题词,背面题词者正是“一代书法家”,素有“中华第一楷”美誉的张瑞龄。
中国历史上,仅有张瑞龄先生一人可以享受此殊荣,身为一代书法大家,张瑞龄的一生也充满传奇。
01 自幼练习楷书,苦练数十载河北省唐山市开平镇,是张瑞龄的家乡。1936年9月9日,他出生在镇上的一户富商家庭,父亲经营着一家大型染料行,颇为成功。
虽然经商,但张瑞龄的父亲极重视文化与学问,熟读四书五经,家中万卷藏书。在父亲的熏陶下,张瑞龄从小也迷上了读书和摹帖。
当时张瑞龄的一个小伙伴祖父是清代秀才,已经是耄耋之年,仍然喜欢戴着老花镜在家里题字。这位老先生的楷书非常优美,给张瑞龄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他也爱上了写楷书。
张瑞龄在这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凭着自学,很快在书法课堂超越了同学们,没几年就把老师都比下去了。
张瑞龄诠释了什么叫“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他的人生始终像楷书那样隽永正直。
15岁那年,他就考入了市税务局。当时税务局开税票都是使用毛笔字,张瑞龄的毛笔字秀丽平直,深受人们喜爱,不少拿到张瑞龄题字的税票都爱不释手。
但张瑞龄也遇到过困境,有一段时间,张瑞龄丢掉了工作,只能在一家工厂搬水泥。张瑞龄一直生活富裕,衣食无忧,没想到要干体力活。
但是张瑞龄依然没有放弃书法,他没有地方买到笔墨纸砚,只能等晚上休息的时候用手指头蘸着清水在桌子上写字。张瑞龄酷爱观摩书法,但当时买不到油灯照明,他只能在白天死死记住书法的运笔与走势,晚上在被窝里反复回想。
经过这段时间的沉淀,张瑞龄的楷书在以往的轻盈之中,多了一份厚重与内敛,显得更加成熟。
张瑞龄干了一段时间的体力活,一次吃饭时练习书法,被领导发现,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于是张瑞龄从车间被调到了宣传部,生活才好转了一些。
后来张瑞龄在工作中几经调度,最终在工商银行总行工作,直到1996年满60岁才退休。在工作的这些年里,张瑞龄很少挪用正式的时间去练习书法、进行创作,而是充分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
从1987年起,张瑞龄开始创作小楷《古文观止》,写了足足一年多才完工。这部《古文观止》小楷全长超过125米,创下了世界纪录。
当时张瑞龄还在税务局工作,就已经成为了一位“明星”,当时中国书法协会举办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展览会,张瑞龄被“借过去”撰写前言和说明文,参观者们对他所题写的字赞不绝口,纷纷要与他合影。
合影时,人们很惊讶于张瑞龄身上的税务局工作服,对张瑞丽来说,这样合影对于税务局来说也是一种光彩。
张瑞龄的名气越来越大,书法作品的珍贵程度也越来越高,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能卖出天价。他之前书写过一本《金刚经》,流传到上海一家拍卖所进行拍卖,最终卖出了593万元的价格。
而这本《金刚经》也并非他用心所做,而是随意为之。如果他真的想要通过写字来赚钱,很轻松就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但是张瑞龄始终坚持节俭、清廉的作风,从来不以书法谋利,收入全靠工作和养老金。
成名之后,张瑞龄的书法几乎全部为国家大事服务,除了国内的一些工作以外,国际上也经常让张瑞龄负责。他的书法作品多次被我国领导作为国礼带出国,赢得了其他国家的无限夸赞。
1990年,中日进行第一次八千亿日元贷款谈判,当时负责进行谈判的领导在送礼这件事上头疼不已,不知道该带怎么样的国礼才算是合适。
思来想去,领导们一拍大腿:送张瑞龄的楷书!张瑞龄的书法大气正直,尽显华夏风骨,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打定主意,当时的代表团团长亲自赶到张瑞龄家中,说明来意后,张瑞龄当即答应下来,现场挥毫,写了四幅书法,包括欧阳修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等。
这四幅书法被带过去后,送给了当时的日本首相、前首相和其他两位日本领导人,赢得了他们的充分肯定,此次谈判最终圆满完成。中联部还专门向工商银行发去红头文件,感谢张瑞龄在谈判中的重要作用。
1993年,毛泽东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日,张瑞龄应邀出版了一部集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诗词的书法字帖,他热心于为社会主义服务,坚信“艺术就要为时代服务”的理念,从不动摇。
2006年,著名的“八荣八耻”讲话首次公布,负责撰写“八荣八耻”宣传页的正是张瑞龄,他书写的“八荣八耻”被印成折页,分发到全国各地。
02 书法界的攀登者,永无止境张瑞龄为人民写书法、为艺术写书法、为国家写书法,也为教育写书法。他的动机从来不因个人,而是社会各界的需要。
他非常喜欢到各所大学参观、访问,尤其是厦门大学,他在百忙之中去了足足三次,这是其他大学所没有的。张瑞龄对厦门大学非常热爱,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让张瑞龄如痴如醉。
因此,2005年厦门大学迎来80周年校庆之际,厦门大学的嘉庚楼群宣布完工,成为厦大的新标志性建筑,厦大领导邀请张瑞龄题字,张瑞龄欣然答应。校庆当天,张瑞龄前往现场进行学术讲座,并留下了楼群提名作品。
厦大85周年校庆,张瑞龄再度亲临现场,并带来了全新一批题名书法。他与厦大的缘分深厚,感情悠长,其为人风骨气魄更是渊渟岳峙,高山仰止。
张瑞龄六七岁开始练习书法,至今已有七十一载,他在楷书这条路上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足以载入史册。
按照寻常观念,楷书的写作追求一个法度森严,只有一笔一划都在规矩之内,才能写出中正平直的楷书。但张瑞龄在楷书之中寻求行书的飘逸洒脱,使得书法多了一份空灵,刚柔并济,在饱含动感的同时保留了古典的厚重质感。
由于这层因素,张瑞龄在创作时从来不追求“酝酿”和“积累”,向来都是且行且止,一气呵成。洋洋洒洒的工整楷书,居然是张瑞龄在随意之间挥就的,说出去让人难以置信。
比如2009年,正值新中国60周年华诞,张瑞龄想要写一幅作品献礼祖国,苦苦思索却不得。有一天,他乘飞机赶往新加坡进行访问,在6个小时的飞行途中,张瑞龄灵思泉涌,随即排除干扰,在飞机上提笔。
“惊天伟地创大业,斩关奇寨功显卓。”洋洋洒洒六十句七言古体诗,在这段仓促的旅途中问世,他没有参考任何文献资料,感情完全发自肺腑,故而情真意切,大气磅礴。
他将这部作品命名为《祖国春秋颂》,以20米的长卷承载。这篇书法的诞生,意味着张瑞龄的书法已经到达了一个极高的造诣境界。
一篇篇足以传世千万载的作品问世,逐渐积累了张瑞龄“中华第一楷”的美名,对于这个称号,张瑞龄向来是“愧不敢当”。
虽然成名已久,但张瑞龄始终以“书法爱好者”自称,从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大师”。他除了书法,另外一个爱好就是拉胡琴,虽然算不得什么惊天动地的水平,却也怡然自得,有模有样。他在不少心爱的胡琴上题字,将爱好融合在一起,生活充满趣味。
社会上也不乏一些人质疑“中华第一楷”的名头有些过了,认为张瑞龄的书法水平虽然不错,但远远够不着这个称号。甚至有些人直接将张瑞龄的书法打成劣作,言语中满是不屑。
自古以来,“第一”永远充满争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和见解。但无论外界如何争论,张瑞龄从来不关心,他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尽心尽力传承书法文化,弘扬时代风气。
如今,张瑞龄先生依然在追求书法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坚守纯粹的自我,为了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而不懈奋斗。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不在于书法有多么精美,而是书法中蕴藏的精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弘扬社会正气。
参考信源:1,字帖大师:“中华第一楷书”张瑞龄!
2,张瑞龄为施明慎题词 人民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