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有什么关系(比三国演义更叙事可信的三国志在史学上的地位如何)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情节生动活泼,扣人心弦,但归根到底这是一部小说,既然是小说,定有虚构,夸张,借代的地方。而在三国后期出现的《三国志》则比较客观的叙述了从三国鼎立到一统于晋的各种斗争事件。
《三国志》是古代一部著名的纪传体史书,主要是写汉献帝到晋太康元年的那段动荡的历史。作者是师从谯周的陈寿,他之所以能编写出《三国志》从客观方面讲与他所处的大时代背景有莫大的干系。
陈寿出生在建兴十年,去世在晋惠帝元康七年,今四川南充人。在蜀汉的时候,担任过主簿等相关职位,但后期因受到排挤被罢免。到司马炎建立晋朝时,陈寿又担任了著作郎和治书侍御史等职。正因为担任这些具有史官性质的职位,为他后面创作《三国志》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在晋朝统一了三国后,他就开始了《三国志》的创作之旅。
再从主观方面讲,陈寿从小就喜欢历史方面的知识,于是从小就对《尚书》《春秋》《史记》等相关史书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正因为陈寿具备了这种主客观条件,才使得《三国志》这本书能够比较客观的再现三国时期的历史,成为一代佳作。
《三国志》文笔简洁, 生动传神,于是也备受后代史学家推崇,就其大概有四个方面特点:
一:创下了纪传体国别史的典范。三国时,魏蜀吴三国鼎立,分别著有《魏》《蜀》《吴》三书,这三本书合起来就是《三国志》,因此也具有可合可分的特点。
二:以记录历史事件的发生为特点。因为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建立和灭亡的时期都各不相同。如,曹丕在220年建立魏国,是三国中最早的;随后,第二年刘备建立了蜀国,在第三年孙权建立吴国。
而在消亡的时间上,最先是蜀国在263年被魏国所灭。两年后,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魏国灭亡。而在280年,吴国投降晋,三国归晋,天下一统。因此,从这方面看《三国志》也是一部断代史。
三:文中取材谨慎,史事引用详细,少有重复矛盾的地方。因陈寿长时间在蜀国,魏国和晋国担任历史方面的官职。于是,能够接触到各种的史料,在纷繁复杂的史料中,不断鉴别各史料的真伪,在乱中加以梳理,使其前后更加符合逻辑,在此详细加以注释,使其后人读起来更加清晰有条理。
四:因其全文写人记事的生动传神,对传记文学也有一定的贡献。作为史学家,如果没有较高的素质,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是写不出一部非常著名的史书。而陈寿在这两方面都非常符合。
在三国时期,因其众多事件纷繁复杂,又存在魏蜀吴三个政权,如何能够非常恰当的反映当时发生的事情是比较废神的。而陈寿以”曹魏“为中心撰写《魏说》,又同时为蜀和吴单独写书, 所以其中并无从属关系。
所以《三国志》全书共65卷,其中《魏》30卷,《蜀》15卷,《吴》20卷。共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年到太康元年之间共90年的历史。看得出,三国分则为国别史,合则就是一部三国史,陈寿用这种总览全局,三国并进的处理方式,来反映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这样做就显得比较得体。
在《三国志》的创作过程中,陈寿能够在描述发生的事件时,能够做到隐讳又不失实际,弘扬善意却又不刻意去隐蔽其缺点。因为,陈寿所处时代比较特殊,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历史事件与现实情况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叙说出来的。陈寿用这种曲折的写作方式反映真实的历史事件,确实是在这一方面下了很大的一番功夫。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曹魏最后是篡汉所得,所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就存在严重的贬低曹魏的存在,以”贼“称之。但《三国志》却对汉和魏的关系有所避讳,虽有些微词但却没有诬蔑,泼脏水,还在一些地方写出了比较接近真实的情况,没有一味的逢迎其他文学作品,如《荀彧传》。
而在对待蜀汉的态度上,也区别于一些作品极尽赞美之词。虽然陈寿起先在蜀汉为官,有一定的故国之情但对刘备,诸葛亮等人的过失也没有对其隐讳,比如,众人皆知的诸葛亮错用马谡一事。
正因陈寿的这种真听真见真感受,才使得《三国志》这部书能够一直影响后世,甚至一些学者对其有”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高评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