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疾病能引发牙龈增生(藏在牙龈中的疾病密码)

小 编 导 读

在中医诊疾断病的过程中,一些局部诊法往往会发挥独特的作用,之前向大家介绍过头发诊法,这次我们来了解一下齿龈诊法。通过观察牙齿和牙龈的形态、色泽改变、功能异常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称为齿龈诊法。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吧,判断一下自己是否健康。


【诊察方法】

诊察齿龈,应询问有无牙痛等症状。检查时可令患者张开口面对光线,充分暴露牙齿和牙龈,必要时借助检查器械如口镜、探针、镊子等进行。注意牙齿的排列、数目、润燥、形态、颜色、龋洞、残根、残冠,牙龈的形态、颜色、牙石、溢脓,牙齿松动程度,有无叩击痛及叩痛的程度等。

【临床运用】

(一)色泽形态异常

牙齿色泽形态异常

(1)牙齿洁白润泽、坚固,为津液内充,肾气充足之象,虽病而津未伤,预后良;齿色枯白者,为血虚,若燥如枯骨,是肾阴枯涸。老年齿白润泽者,为寿考之征。

(2)年长者,齿渐变黄,此乃生理之常;或齿忽变黄,多为肾虚;齿如黄豆者,为肾气绝;齿色黄黯或带黑,或片片脱下者,面色青黄,此为腹中有久冷积,太阳阳明之阳气受困而累及于冲督;“肾中风”而齿未黄者可治,齿黄赤、发直、面如土色者不可治;齿黄枯落者为骨绝;温病齿黄而燥者,是热盛伤津,若光燥如石,是阳明热甚,津液大伤,见于温病极期。

(5)小儿齿出偏斜稀疏,主阳明本气不足;小儿牙齿久久不生,谓之齿迟,属小儿五迟之一,主禀赋不足,肾气亏虚;齿牙稀疏松动,齿根宣露,为肾气亏虚,或虚火上炎;中老年人齿渐稀疏,或齿长而垢,逐渐脱落,乃肾气早衰之标志;外伤引起的牙齿折断,称为斗齿;齿根动摇而现牙龈臭腐,为肾亏兼有胃中虚火。

(6)牙根肿痛腐烂,时流脓血,牙齿发黑系齿内生虫,名为龋齿。由饮食余滓积于齿缝间,腐蚀淹渍所致;或胃经瘀湿痰火凝聚而成。若并见口臭极甚,则为阳明之火盛极上攻所致。

(7)齿长面垢,为秽恋肠胃;齿枯面垢,为热结腑聚;齿黄面垢,为瘟疫之象。

(8)另有望齿以候生死之法,如:水肿,齿黑唇肿者危,再加齿枯必死;热病,齿黄赤,面如土色者死;牙疳,牙床腐烂,牙齿脱落,口臭浊脓不等者凶;阴疽,齿黑而蛀,枯而无光者危,因肾阴竭而生气绝也。

什么疾病能引发牙龈增生(藏在牙龈中的疾病密码)(1)

牙龈色泽形态异常

(1)正常牙龈,色红而津润,固护牙根;若深赤为太过,淡红为不及;牙龈色淡白,为气血亏虚,不能上荣;牙龈色红而肿为阳明热证,多是胃火上炎;牙龈淡红而肿,多为气虚;齿龈青紫而肿,多兼有瘀血;龈肉软却萎缩而色淡,多属肾元亏虚或胃阴不足。

(2)齿龈起疮或局部红肿,高起增厚,形似齿龈重叠,称为“重龈”,缘于胎毒或脏腑积热,或外感风热,瘀结于龈,聚湿、化痰、生瘀,致成此疾。而婴儿“马牙”,为出牙之前,齿龈上生出米粒大小之乳白色或乳黄色小硬块,与重龈不同,一般无证候表现,可自生自灭。

(3)齿间牙龈长出胬肉,与龈肿不同,称为“齿壅”,多与外感湿热、胃热或虚火上炎,牙龈长期充血肿胀,或好食动风之物等原因有关。

(4)齿龈之间有蓝迹一线者,多为沾染铅毒之症,若因服水银轻粉制剂所毒,亦致齿龈臃肿而有蓝线。

(5)牙龈红肿疼痛,为外感风热邪毒或胃火上炎;牙龈浮而肿胀,不红而痛,乃外感风寒所致;牙龈微红不肿,牙齿浮动,咬物时痛,午后痛显,为肾阴不足,阴虚火旺。

(6)齿龈缝间渗出血液,称为“牙衄”;血出如涌,血色鲜红,龈肿赤而痛者,为胃肠实热,实火冲激,灼伤龈络所致;渗流清血,龈烂不痛者,为胃肾阴亏,虚火灼络;淡血渗流不止,龈肉色淡者,多为脾虚气不摄血;小儿齿衄口臭,足冷痛泻,为肾疳。

(7)齿龈间结有血瓣,色紫如干漆,为阳明热盛动血;如黄若酱瓣,乃为阴血,为肾阴下竭,虚火上炎动血而然。

(8)牙龈腐烂,泌脓腥臭,黄稠量多,为肺胃火热壅盛;脓液清稀秽臭者,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脓液清稀无味,主脾胃虚。

(9)牙龈胬肉翻花,肿硬增生,腐烂凹蚀,恶臭剧痛,为火毒痰浊之邪凝结而成,属恶候。

(10)牙龈宣肿,龈肉日渐腐颓,以致牙根宣露,齿牙动摇,常渗脓血,称为“牙宣”。有胃火上蒸者,乃胃经客热积久,邪热熏灼牙龈,以致失荣萎缩;有肾阴亏损者,乃精血上溉不足,虚火上灼,以致萎缩宣露;亦有气血双亏者,牙龈失于濡养,又兼虚邪乘虚客入龈间,久之龈烂软却。

(11)牙龈肿胀面大,坚肿疼痛,甚则腮颊浮肿者,为“牙痈”,乃胃经热毒上攻所致;牙龈肿胀局限,小如粟米者,为“牙疔”,为胃经火毒上攻或大肠经湿热所致;若破流血水,疼痛异常者,称为“黑疔”,为肾经火毒所致。

什么疾病能引发牙龈增生(藏在牙龈中的疾病密码)(2)

(12)龈肉赤烂疼痛,口臭出血,甚者穿腮蚀唇,牙枯脱落,称为“牙疳”,《诸病源候论》称为“齿漏”,现称牙龈腐烂。牙龈红肿赤烂,疼痛剧烈,流腐臭血水,甚或寒热交作,称为“风热牙疳”,系平素脾胃积热,复感风热之邪而发;若同时伴下肢疼痛,出现青色肿块,形如云片,色似青黑茄子,肌肉顽硬,行动不便,称为“青腿牙疳”,因久卧湿地,寒抑生热,胃肠郁火上炎而成。牙龈腐烂迅速,由灰白色随即变黑,流紫血水,黑腐蔓延,一时脱落,臭秽难闻,甚者腮穿腭破,鼻柱塌陷,寒热剧作,或出现神志昏迷,称为“走马牙疳”,多发生于儿童,常由伤寒、痘疹、疟痢等病余毒未清,癖积毒火攻牙所致;本病发病急骤,病情险恶,每至邪盛正衰而致不救。牙根肉内钻出骨尖如刺,疼痛异常,称为“钻牙疳”,多发生于小儿,因肝胃二经积热上攻所致。

(13)盘牙尽处腮颊与牙龈之间肿痛,牙关不能开合,汤水难入,憎寒身热,称为“牙龈痈”,因阳明胃火熏蒸而成;若溃不收口,经久不愈,致生腐骨,引起牙槽缺损,齿与牙床俱落而转变为“骨槽风”,系因膏梁厚味蕴于胃肠,与风火之邪郁结于少阳、阳明之络而发。

(14)牙龈肿胀结肉,高低如蕈,其色紫黑,称为“牙蕈”,乃火盛血热,夹滞气郁结于胃经而成。

(15)牙龈萎缩,周边溃烂色赤,为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溃烂边缘色淡,龈肉苍灰,属气血两亏。

齿垢色泽形态改变

(1)齿垢为胃中垢浊之气所结,而病深动血,必先结瓣于齿上。垢黄厚,为胃热熏蒸;垢白厚,多为湿聚中焦;齿垢黄,面目爪甲上黄者,为黄疸;齿焦有垢,为肾胃液涸。

(2)齿垢如灰糕样,为肾胃津气俱亡,湿浊内盛,病属难治。

(3)垢坚而韧者多实,松而弛者多虚;垢多口臭者多实,垢少口和者多虚;垢间红缕,每周出血,垢挟坚粒,多因胃滞。

什么疾病能引发牙龈增生(藏在牙龈中的疾病密码)(3)

(二)齿龈的功能异常

牙齿的咀嚼功能,有赖于牙齿坚固,与肾脏精气盛衰和阳明经络气血多少有关。

1.牙齿不固或稀疏摇动,或脆弱,或齿根浮露者,多为肾虚。

2.牙齿迟生,多为肾精不足;齿龈肿痛,牙齿松动不能咀嚼,伴便秘尿赤、口臭口渴,为热积肠胃;牙齿松动,咀嚼无力,劳累后加重,伴身体困乏,多为肾虚。

3.成人寐中咬牙,咯咯有声,多因肝脾气结,痰火内扰;儿童出现此症,则多因虫积为患。

4.患者出现单咬牙,多因胃热,气窜经络;若牙关紧闭,难以启口者,为风痰阻络或热极动风,欲作痉证;咬牙而脉证皆虚者,为胃气不足,筋脉失养,以虚则喜实故也;舌本不缩而硬,咬牙牙关难开者,非风痰阻络,即为热盛动风之证。

5.温病当下失下,牙关紧闭,为火毒闭伏;若下后牙关开者可生;下后汗出不收,牙关紧闭,为胃绝不治。

6.齿龈完好,或齿根稍露,无红肿松动,但遇热、冷、甜、酸等刺激即疼痛难忍,此为牙髓过敏。大多因刷牙过猛,损伤釉质所致。

什么疾病能引发牙龈增生(藏在牙龈中的疾病密码)(4)

(三)自我感觉

1.牙痛得凉则减,为外感风热或胃火上冲;得热物而痛减,为外感风寒;若不论寒热刺激皆痛者,称为寒热齿痛。

2.牙痛初起,患处红肿灼热,为外感风热邪毒;疼痛不显,患处不红微肿,为外感风寒;牙龈溃烂而疼痛轻微,或每在进食受刺激时疼痛,多为虚火上炎;患处痛剧,溃烂色赤,多为心脾积热上蒸。

3.牙痛持续,无有减时,主实证;疼痛时轻时重,为虚实夹杂;牙痛隐隐,绵绵不止,为虚证;牙痛朝轻暮重,为阴虚见证;朝重暮轻,为阳虚见证。

4.上牙痛乃胃火上炎;下牙痛主大肠有热。

5.牙龈痛轻而肿胀明显,主湿热熏蒸,湿重于热;牙龈肿胀不甚,而疼痛明显,主湿热之邪上攻,热重于湿。

6.齿痛连头,多为外感风寒之邪犯脑;痛如针刺,为瘀血攻龈;齿根有孔而痛,时作时止,为虫蚀龋痛;龈腮俱肿连及头面者,常为实热之邪上攻。

7.牙齿酸软,弱而无力,乃由恣食酸味,脾胃虚弱,或感受风寒而致。

8.齿衄而痛,口臭龈肿,为阳明胃热上攻,属实证,病多轻浅;齿衄而无痛,血色淡红,或齿摇不坚,为肾水不足,病势较重。

9.触按、叩击患齿疼痛明显,局部红肿焮热者,主实热证;触按、叩击患齿隐隐作痛,局部不红不热,肿胀轻微者,属虚寒证。

山根、人中、舌下都能诊断疾病,原来中医局部特色诊法有这么多。

学了这些诊法,大大提高诊病的准确率,还不快快行动。小编把书带来了——

什么疾病能引发牙龈增生(藏在牙龈中的疾病密码)(5)

本书主要介绍头、头发、颜面等40余种中医局部诊法的望诊和触诊,部分诊法内容涉及问诊和闻诊。本书在编写体例上力求做到纲目清晰,内容准确,文图结合,通俗易懂。每—种诊法均分别从诊断原理、诊察方法、临床运用、现代研究、参考文献等五个方面加以论述,以利于读者全面掌握该诊法的知识。本书将中医局部诊断范畴里的内容基本上做了整理挖掘,使局部诊法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可以说是集中医局部诊法之大成。其内容全面、丰富,介绍的诊法简、便、验、廉,对局部诊法在全面挖掘整理的基础上有了提高,因此是中医院校学生、研究生和进修生必读的诊断学工具书,以及高级临床医师研修诊断学的重要参考书。书中提供了不少重要的科研信息,可延伸出许多科研课题。同时,由于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还可作为家庭保健的科普读物。(购书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中医局部特色诊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彭清华 彭俊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