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允若刘少奇次子(刘允若刘少奇次子)

文|晨夕

1932年深冬,革命斗争形势日益严峻,上海地下党组织笼罩在白色恐怖中。当时,刘少奇和妻子何宝珍都在上海领导同志们和敌人做斗争。

不久后,刘少奇接到组织通知,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工作,何宝珍则继续留在上海,以教师身份担任全国互济会负责人兼营救部部长。

临别前,刘少奇再三叮嘱何宝珍:“一定要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

何宝珍心里也很难过,但为了不让丈夫担心,她强颜欢笑说:“放心去吧,我会注意的,你也要保护好自己。”

从1923年结为革命伴侣到现在,刘少奇和何宝珍一直坚定地走在一起,不管革命斗争形势多么严峻,他们夫妻不离不弃,共同面对风风雨雨。

刘允若刘少奇次子(刘允若刘少奇次子)(1)

期间他们还有了三个孩子,只是为了革命,他们不得不和子女们分开,这也是那个年代很多革命同志的无奈之处,包括毛泽东在内,为了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他们舍小家,顾大家。

只是刘少奇和何宝珍都不知道,此次一别竟然成了永别。

1933年3月的一天,何宝珍在上海街头被叛徒发现,机智的她用最短的时间甩掉了身后的敌人。虽然知道情况危急,但何宝珍并不害怕,共产党人为了革命早就将生死抛在脑后了,此时她最挂念的就是三岁的儿子毛毛(刘允若)。

刘允若是刘少奇和何宝珍最小的孩子,一直被何宝珍带着身边,一是有了孩子能更好地掩护 身份,二是孩子太小,寄养给他人夫妻也不舍得。

刘允若刘少奇次子(刘允若刘少奇次子)(2)

何宝珍匆忙赶回家中,准备带刘允若一起撤离。但她前脚刚到家,叛徒就将她的住所紧紧包围起来,何宝珍知道这次凶多吉少,自己难逃魔掌。危急关头,何宝珍让自己保持冷静,她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千万不能让毛毛落到敌人手中。”

于是,她急中生智,顺手将儿子交给了房东太太,并压低声音说:“以后会有人来接孩子,请一定帮我照顾好孩子,拜托了。”

年幼的刘允若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更不知道,从此后自己就没有母亲了。1934年,何宝珍在南京雨花台英勇,致死都没有见到最牵挂的儿女们。

何宝珍牺牲后,组织上找到了何宝珍的房东,接回了毛毛。可是当时革命工作繁重,让刘少奇照顾儿子压根不现实,为了保护革命者后代,党中央委托地下工作者姚庆玲物色一个可靠的普通人来抚养毛毛。

刘允若刘少奇次子(刘允若刘少奇次子)(3)

恰巧那年姚庆玲的继子朱文玉来上海探亲,朱文玉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人品靠得住。于是,姚庆玲就将毛毛交给了朱文文,让他将孩子带回乡下抚养,乡下虽然条件艰苦,但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能够保证毛毛的安全。

看着眼前这个小男孩,朱文玉心里很高兴,他结婚多年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在毛毛之前曾收养了一个女儿,如今再多了一个“儿子”,岂不是儿女双全。

4岁的毛毛跟着朱文玉来到了乡下,因为水土不服,刚到新家后不久,毛毛瘦的皮包骨,还害了一身的疮,看着非常可怜。

虽然是养父养母,但朱文玉夫妇对毛毛很疼爱,当时朱家日子很清苦,可但凡有点好吃的,他们都会留给毛毛和养女。

刘允若刘少奇次子(刘允若刘少奇次子)(4)

9岁那年,省吃俭用的朱文玉将毛毛和养女送到了私塾读书。当时国内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虽然生活在乡下,但百姓们的思想已经觉醒,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常言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别看刘允若年龄小,但已经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容易,每天放学后,他都会背着一个粪筐到处拾粪,有时候肩膀都磨破了,他也不吭声。

朱文玉夫妇是朴实善良的农民,耳濡目染下毛毛的性格也如此,他能吃苦,不矫情,家里的农活总是抢着干,后来姐姐出嫁,他还经常跑到姐姐家,帮姐姐种田翻地。

转眼到了1946年,经过八年浴血奋战,抗战终于胜利了。为了革命的胜利,刘少奇和妻子阴阳两隔,和子女更是多年未见,甚至不知道他们的下落和境况。

刘允若刘少奇次子(刘允若刘少奇次子)(5)

虽然刘少奇本人从未做过任何请求,但组织上十分重视其子女的下落,老战友周恩来更是亲自委托他人,务必尽快寻找、并将几个孩子送到刘少奇身边。

在寻找孩子的路途中,刘少奇要比毛主席更幸运。长征时期,毛主席的儿子“毛毛”因为形势原因,也不得不送给老乡抚养,可因为对接人牺牲,毛毛就此下落不明,这让毛主席和贺子珍非常难过。

当时负责安排刘少奇之子毛毛的地下党是姚庆玲,走过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也幸运地活了下来,毛毛的下落就很清晰了。

当周恩来派的人来到朱文玉家,告诉他们毛毛的真实身份时,朱文玉夫妇都惊呆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抚养的竟然是刘少奇同志的儿子。

来者对朱文玉夫妇表达了谢意,同时强调说:“要让毛毛回到父母身边,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好建设祖国。”

虽然心有不合,但朱文玉夫妇知道,不能耽误孩子的未来,况且亲手将刘少奇同志的儿子抚养成人,他们也已经心满意足了。

刘允若刘少奇次子(刘允若刘少奇次子)(6)

此时,毛毛已经长大成人,正在上海务工。当父母出现在他跟前,说出他的身世并告诉他,要回到父亲身边时,善良的毛毛望着养父母苍老的容颜,顿时泪如雨下。不过负责人承诺,等毛毛完成学业后,一定会和他们保持书信往来。

一别十四年,毛毛终于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和父亲团圆了,自此正式改名为刘允若。到了延安后,刘允若先后进入延安保育小学和延安中学学习,虽然基础薄弱,可自幼在乡下长大的刘允若非常能吃苦,学习上很用功,成绩提升也很快。

在延安有父亲和哥哥姐姐的陪伴,但懂得感恩的刘允若从来没有忘记抚养自己长大的养父母和姐姐。

1948年,刘允若给养父母写了一封家书,在信上他说:“在战争年代里,我的亲姐爱琴、亲兄允斌失散外地,寄养在人家,现在都找到了,全家团聚,望父亲大人放心

刘允若刘少奇次子(刘允若刘少奇次子)(7)

新中国成立后,刘允若跟着家里来到了北京,先后就读于北平101中学和北京四中。此时的刘允若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完全是新时代青年了,也是国家重点培养对象,唯一不变的是他的善良和感恩。

1953年,朱文玉的妻子因病去世,刘允若接到噩耗后,非常难过,虽然刘母只是她的养母,但养育之恩大于天,在刘允若的心里她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因为种种原因,刘允若没有去送养母最后一程,他给养父寄了60万(旧币),作为养母的安葬费,并附带一封信,信中他说道:“父亲大人,因国家正在建设,亲夫拿的薪水制,与父亲商量后,拿出60万作为母亲的丧葬费。

也就是说,这笔丧葬费是从刘少奇工资中拿出的,也是刘少奇感谢朱文玉一家的方式,毕竟是他们将儿子养大成人,这份恩情是无价的。

刘允若刘少奇次子(刘允若刘少奇次子)(8)

1954年,刘允若从北京四中毕业,因成绩优异被派送到苏联留学,原本刘允若喜欢文科,也有意向往这个方向发展。但到了国外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组织安排他学习理科,兴趣爱好和所学专业不同,刘允若的心里有些无法接受,他接连给父亲写了四封长信,希望可以得到父亲的理解和支持。

当时,刘少奇工作繁忙,但还是抽时间给刘允若写回信,针对刘允若的思想问题,刘少奇在信中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同时教育他:”不要有个人主义,一切都要以国家利息为主。”

和现在叛逆的孩子不同,那个时代的青年能虚心接受教诲,父亲的话让刘允若受益颇深,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决定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接受组织安排,进入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飞机无线电仪表专业学习。

和哥哥刘允斌一样,刘允若后来根据国防事业的需要,重新调整了专业,改学导弹总体设计转移,为了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勤奋、刻苦、乐于助人,深得师生的喜爱。

就在刘允若出国留学那年,朱文玉身患重病,他心里一直期望可以和“毛毛”见一面,但是刘允若已经出国,这个愿望也落空了,刘允若知道养父的临终遗愿,难过了好久。

刘允若刘少奇次子(刘允若刘少奇次子)(9)

但他没有沉浸在悲伤上,而是化悲痛为力量,更加努力学习,以此来回报自己的祖国和所有帮助过他的人。

心怀感恩的人,一定不会太差。经过几年的努力,刘允若于1960年顺利毕业,毕业后他放弃了苏联的机会和发展,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在这里说一些刘允若的感情生活,刘允若在苏联留学时,和一位名叫丽达的苏联女同学产生了感情,随后俩人坠入爱河。

当刘允若要回国时,原本丽达也要一同来到中国的,可是因为政治原因,他们的爱情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刘少奇不得不出面告诉刘允若:“无比慎重考虑自己的情感问题,终止和丽达的关系。”

可不管是刘允若还是丽达都不想放弃这段感情,那边丽达给赫鲁晓夫写信,希望他能促成自己和刘允若的结合,这边刘允若也表态非丽达不娶。

在当时的背景下,尽管从情感上刘少奇理解儿子,但从立场上他不得不强硬要求刘允若必须终止和丽达的关系,迫于压力刘允若和丽达最终只能分手,这段没有结局的爱情也给刘允若心里留下了不小的创伤。

为了帮他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继母王光美极力为他寻找合适的对象,可最终都无疾而终,这也导致刘允若一直没有走进婚姻的殿堂。

刘允若刘少奇次子(刘允若刘少奇次子)(10)

虽然失去了一段美好的感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刘允若对工作的职责和热情,回国后他被分配到了七机部从事导弹总体设计工作,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工作岗位上,刘允若谨记父亲的教诲,低调、勤奋,他每天都忘我地工作,简直就是个工作狂,甚至吃饭、睡觉都在车间、办公室。这股劲头和他哥哥刘允斌是相同的,兄弟二人都成长为了导弹设计专家,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刘允若的工作寿命非常短,只有六年。

1966年,因为那场史无前例的风暴,刘允若和家人一样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一个导弹射击专家就这样走向了没落。

虽然刘允若很坚强,但动荡的十年,也让他身心饱受摧残,他不光身体出现疾病,精神上也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1977年,刘允若因病去世,孤独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回望刘允若的47年,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4岁丧母,过了十几年乡下生活,后来一切走入正轨,可是为了“大家”,他又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恋情。

原本他前途无限,可以为祖国做更多贡献,却赶上了动荡的时代,不但无婚无子,还饱受牢狱之灾,他的一生,悲剧色彩更浓重一些。

刘允若的去世,也是我国导弹领域的损失,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惋惜和遗憾…..

(本文原创首发,抄袭者必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