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银灰的鸽子(飞离北大的灰斑鸠)

2017年7月,我乘火车前往四川绵阳参加暑期实践活动,旅途中列车短暂停靠在某座山山脚下的一个不知名的小站,望向窗外,忽然看见一对斑鸠飞落在站台上,四处走动觅食,不怎么怕人。

它们的整体羽色呈现为浅灰色,后颈上的月牙形黑圈是其最显著特征,雌雄的样子几乎差不多。

随着列车的启动,它们俩也飞离站台,落在了附近的大树上。

两只银灰的鸽子(飞离北大的灰斑鸠)(1)

站台上觅食的灰斑鸠

后来查了一下,才知道它们的名字叫灰斑鸠(Streptopelia decaocto),而脖子上的黑圈被称为“领圈”(或者“领环”),仔细观察会发现,黑色领圈具有白色边缘。

它的英文名字为Eurasian collared dove, 单词 Eueasian 说明主要原生于欧洲和亚洲,collared 表示具有领圈的意思。

两只银灰的鸽子(飞离北大的灰斑鸠)(2)

黑色领圈具有白色边缘 图源:wikipedia

灰斑鸠属于留鸟,不做长距离迁飞,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它们性格温顺,容易接近。主要栖息于拥有农田和村庄的乡下地区,城市中较为少见。

同麻雀、喜鹊一样,灰斑鸠是一种喜欢生活在人类居住区周围的野鸟,因为那里有丰富的谷物和野生植物种子供它们享用,偶尔也会吃昆虫等无脊椎动物。

常常停栖于房顶、大树和电线上,或者飞到地面,在田间地头甚至人们的院子里踱步觅食,这里啄啄,那里刨刨。红色的小短腿撑起圆润的身体,在地面上走起路来既十分地乖巧可爱,又不失优雅。

两只银灰的鸽子(飞离北大的灰斑鸠)(3)

图源:www.audubon.org/field-guide/bird/eurasian-collared-dove

在古人看来,斑鸠吞食各种谷物,无论吃什么都不会被噎到,而老人进食易噎,于是把老人的手杖扶手处做成斑鸠的形状,称为“鸠杖”。古代用鸠杖作为礼物赠予老人,以示尊老行孝,祝愿健康长寿。

正如《后汉书 · 礼仪志》所记载的:“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寓老人不噎。”

关于鸠杖的起源,还有一个关于汉高祖刘邦与斑鸠的故事,同学们可以自行查阅。

两只银灰的鸽子(飞离北大的灰斑鸠)(4)

鎏金鸠杖头 图源:见水印

隶属于斑鸠属的各种斑鸠们,繁殖期所建造的巢穴在鸟类中是出了名的简陋。每到繁殖期(5-7月),它们多会选择大树上枝丫分杈多的位置作为巢址,筑巢手法简单粗暴, 巢的结构松散,呈平盘状,就像是一坨临时搭建起来的枯树枝堆。仿佛里面的蛋随时都能滚落下来。

窝建好后,雌性斑鸠会在里面先后产下两枚白色的蛋,前后间隔约1-2天,大约2周左右小斑鸠就能出壳。

很多斑鸠夫妻非常不讲究,筑巢偷工减料,树枝材料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也要在里面下蛋,从树底下都能看到巢中白色的蛋。父母的要求可能只要保证鸟蛋不漏下来就行。(个人猜测可能是年轻夫妻,缺少经验)


两只银灰的鸽子(飞离北大的灰斑鸠)(5)

正在孵蛋的山斑鸠

这样的“陋室”,很难扛得住来自大自然的风吹雨打。一场大风甚至都可能将巢吹翻,“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句有名的古语,说不定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古人对斑鸠巢的观察。

两只银灰的鸽子(飞离北大的灰斑鸠)(6)

这对斑鸠夫妻实在是太敷衍了。图源:www.cjonline.com

夏日里的一场狂风暴雨之后,小斑鸠从巢上跌落是常有的事情。即便侥幸没有摔死,地面也是危机四伏,对于毫无生存能力的小斑鸠来说,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


两只银灰的鸽子(飞离北大的灰斑鸠)(7)

山斑鸠雏鸟,正静静地待在窝里,它的兄弟去哪里了?

在一些地区,斑鸠的生存空间正在被不断压缩,杂树林被铲平,原有的自然生长的树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笔直的经济树木和拔地而起的高楼,因此能够作为斑鸠巢址的多分杈树枝越来越少。

不过它们也在逐渐适应这样的环境,已经能够看到一些斑鸠选择居民楼的窗台、阳台等位置筑巢。巢的材料除了树枝之外,还有人类丢弃的垃圾如铁丝、塑料等。


两只银灰的鸽子(飞离北大的灰斑鸠)(8)

正在孵蛋的珠颈斑鸠 图源:http://www.yznews.com.cn/yzrb/html/2019-04/02/content_971216.htm

斑鸠的肉味鲜美,低脂肪而又富含高蛋白,在农村素有“天上斑鸠,地上泥鳅”的说法,是农村餐桌上的一道珍贵野味。在过去农村,要是谁家生孩子了或是生病做手术,探望的人常会送上几只斑鸠表示慰问关怀。

打斑鸠一般是在晚上。斑鸠晚上喜欢栖息在高大的树上,而且有歇在同一颗树上的习惯,因而不可避免的在地面上会留下很多鸟屎,猎人们正是利用这一点寻找斑鸠们的栖息场所。

夜里用手电光往树上照,它们不会飞走,而是依旧待在原地一动不动,于是它们便成了弹弓或者气枪的活靶子,不一会就纷纷坠地。如今捕杀野生鸟类属于违法行为,已经看不到夜里有人照斑鸠了。


两只银灰的鸽子(飞离北大的灰斑鸠)(9)

一谈到灰斑鸠,就不可避免的要再简单说一下同属的另外两种斑鸠:珠颈斑鸠山斑鸠。这三种是我们身边最为常见的斑鸠,它们的形态和习性非常相近,有时还会混群活动。对于才开始观鸟的同学来说容易混淆,但留心观察的话,会发现这三种斑鸠各自的特征很明显。

区分三者最简单方式就是看脖子

珠颈斑鸠(Spotted Dove)的脖子后面有一片黑色的羽毛,其上密布白色斑点,好像披了一条珍珠项链,因而得名。单词“spotted” 描述的正是脖子上的特征。(见下图)

山斑鸠的颈部是黑白相间的条纹,而灰斑鸠有一条带有白边的黑色领圈

然而绿协微信群里有的同学拍到的斑鸠,其脖子是被树叶挡住的,这要怎么区分呢?这时要看它们的后背(翅膀)和整体配色


两只银灰的鸽子(飞离北大的灰斑鸠)(10)


先说一下山斑鸠 (Oriental Turtle Dove), 它的后背有很显的扇贝形花纹,颜色鲜艳。英文名称“Turtle” 可能是在说这些花纹很像乌龟的背甲。因为后背的华丽图案,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意思的昵称,如花翼、金背鸠、大花斑、大花鸽等。其中我最喜欢的称号是麒麟鸠,意思是说它的后背图案很像麒麟斑。

珠颈斑鸠后背没有艳丽的麒麟斑,但下体羽毛呈现粉嫩色,这是另外两种斑鸠所不具备的。

灰斑鸠整体浅灰色,给人一种朴素之感,没有前两种斑鸠那么“土豪气”。确实,山和珠颈斑鸠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都混的很开,而灰斑鸠则主要生活在农村,城里并不多见。

最后是听声音来辨别,关于这一方面,熙尔大爷两年前已经在燕园生灵-珠颈斑鸠一文中做了详尽的文字描述,或更直接地去xenocanto网站上查找,三者的叫声区别还是挺明显的。


两只银灰的鸽子(飞离北大的灰斑鸠)(11)

灰斑鸠亚成鸟,注意脖子上没有黑色领圈。 图源:backyardbirdcam.com

对于新出窝的斑鸠亚成鸟来说,就不能用看脖子来区别了,因为脖子上的特征还没有长出来。这时就要通过看它们的后背和整体颜色来判断。


两只银灰的鸽子(飞离北大的灰斑鸠)(12)

猜一猜这是什么斑鸠的亚成鸟?

在燕园,也曾有灰斑鸠繁殖的记录,不过自从2013年以后就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了。如今校园内极为常见的是珠颈斑鸠和山斑鸠。它们果然还是更青睐有农田和村庄的田园生活啊,期待它们再度回归。

在笔者老家,灰斑鸠常见程度仅次于麻雀,数量远大于另外两种斑鸠。繁殖期它们成双结对,忙着哺育幼崽。非繁殖期他们结成小群活动。比如现在,繁殖期刚刚结束,可以看到它们带着孩子成群在田间小路觅食。


两只银灰的鸽子(飞离北大的灰斑鸠)(13)

一地鸠毛

最近走在路上,发现路面上比以往多了几摊斑鸠毛,可能是那些初出陋室的小斑鸠缺少危机意识,被稻田里窜出的黄大仙请走了。

天气再冷一些,到了初冬时节,它们会结成更大的群落,在傍晚时分集结于电线或者大树上,颇为壮观。下图中电线上的灰斑鸠有78只,图片右侧没有被拍到的电线上也有20多只,再加上笔者走过去时被吓跑的一部分,总数量估计在130 。

两只银灰的鸽子(飞离北大的灰斑鸠)(14)

清晨时分,是鸟儿们觅食活动的高峰期,灰斑鸠和戴胜会飞进村庄,在屋顶或者电线上发出悦耳、悠远的鸣叫。观鸟之前,我完全意识不到这些声音的存在。观鸟之后,对鸟鸣变得格外敏感,放假回家,早晨窗外传来它们的鸣声,就像闹钟一样催我起床,不仅效果更好,还让人感觉舒适。只是如今在外地工作,这种清晨听鸟鸣、半夜闻鸮声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本文未标注来源的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