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画作的艺术赏析(深度解析呐喊一)

最具吸引力的名画——《呐喊》

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名画之一,爱德华·蒙克的《呐喊》可能比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更引人注目。对于猎奇心非常重的人们而言,它不仅仅是一幅画,而是一种象征。它深入人心,病毒般地蔓延在整个流行文化的理念中。

呐喊画作的艺术赏析(深度解析呐喊一)(1)

这幅自成一格的名画虽然年代久远,看似早已和现代社会完全脱节,但有趣的是,它的吸引力却从来都是与日俱增。到了21世纪,画中小人的呐喊似乎更加振聋发聩了!它已然成为了充满压力与焦虑的现代社会人们精神状态的象征。

呐喊画作的艺术赏析(深度解析呐喊一)(2)

令人眼花缭乱的105个“呐喊”

爱德华·蒙克的《呐喊》前后总共有105个版本。其中有100个版本是版画,还有几幅是蜡笔画。最原始的版本绘于1893年,如今悬挂在奥斯陆的国家画廊。这105个全是“饱含劲道”的“呐喊”,它们令人眼花缭乱,给了学者丰富的研究素材,也展现了爱德华蒙克的执迷。

他在无止尽的重复修改着这幅作品,他沉迷于这幅画背后的理念,无法自拔。以前不是没有关于主人公尖叫、喊叫的画作,但只有蒙克描绘出了呐喊的赤裸本质。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手法,画的本质是沉默,但《呐喊》却是一副能够让你听到声音的作品。

呐喊画作的艺术赏析(深度解析呐喊一)(3)

无声的小人,尖叫的景物

在解读这幅名画时,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这呐喊来自何处。是来自画中的人形?还是充满压迫感的环境?

乍看之下,画像中正在呐喊的是个难以承受痛苦的人。他似乎正在承受着难以言喻的痛苦。他似乎正因无法表达强烈的内在感受而感到无力。但声音又并不像是发自画中人的嘴巴,更像是来自周遭的事物。每个欣赏这幅作品的人都不难感受到——画中人有口难言,但周遭的一景一物却都在呐喊。他什么都没有说,有点像是被噩梦惊醒,尖叫却没有人听到。显然,发自周遭环境的呐喊才是让蒙克执迷不悔的创作理念。

呐喊画作的艺术赏析(深度解析呐喊一)(4)

充满痛苦的奥斯陆

1892年,蒙克在日记里记录了这么一个真实事件——我和两个朋友在落日的余晖中散步,友人已经渐渐走远,但我却仿佛听到一声尖锐呐喊,划破寂静。我浑身颤抖,只能站立在原地。为了表明这是自己的一次真实体验,蒙克在《呐喊》中特地选择了那次散步的地点作为背景。没错,画中人背后的风景并不是虚构的。

画中,蒙克纳入了一些足够明显地地标,峡湾和老旧的阿克教堂。这些都让我们轻易地得知,这幅画的地理背景正是所有挪威人都耳熟能详的地方——奥斯陆。这是一个不少画家在描绘市景时都会来的制高点,也是一个饱含蒙克内心情感的地方。

呐喊画作的艺术赏析(深度解析呐喊一)(5)

蒙克在画中以深厚的功力,将这里转变为了一个充满焦虑的地点。虽然画中可以看到船只和行人,但却让人有种末世般的苍凉。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死板,失去活力的世界。画中人似乎站在桥上或者码头上,事实上他是站在厄克贝格悬崖旁的古道上。对蒙克而言,这个地方充满了痛苦的回忆。这里位于奥斯陆的贫民区,曾发生过多起自杀案。1893年,蒙克的好友,演员凯勒洛罕,在下方的森林里开枪自尽。在蒙克着手创作《呐喊》系列作品期间,他挚爱的妹妹罗拉,因躁郁症住进了奥斯陆医院。这是所专门收留女性精神病患的医院,地点就在蒙克散步的地方附近。据说站在这里经常可以听到女性精神病患者的痛苦尖叫声。此外,附近也有几座屠宰场,蒙克听到的也有可能是待宰动物的哀嚎声。

呐喊画作的艺术赏析(深度解析呐喊一)(6)

那天他和友人散步时,所有的苦难如排山倒海般涌来,好端端的落日在他眼中变得令人昏乱、恐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