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川剧变脸(川剧变脸来之不易)
川剧
要说老年人在春晚最喜欢看什么节目?很多人都能张口就来——戏剧。确实,戏剧作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凭借着其优美铿锵的唱腔,华丽而不失平和的动作演绎,婉转动人的剧情在老年人当中得到广泛传播,几乎每个老年人都会哼上几句。
依据表演形式的不同,戏剧又分为川剧、京剧和豫剧等诸多剧种。其中发根于巴蜀之地的川剧中的变脸让人印象尤为深刻。
人有百面,戏子有千面在戏曲出现之前,脸谱和面具就已经存在了,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提到:“西凉伎,假面湖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即那时的歌舞艺人已开始在演出时佩戴面具。
脸谱被称为“戏曲的图案化的性格化装”,变脸则是改变脸谱。变脸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出现在川剧中。川剧明末清初开始在四川中部和东部、重庆、贵州和云南广泛流行,距今约有三百年历史。
川剧以表演见长,有着诸多绝技绝活,如变脸、踢慧眼、喷火、绳索功和代角等,极具观赏性,在戏剧界有句话说“听京剧看川剧”不无道理。
而在众多绝技绝活中,最为人所知的恐怕就是被称为“即时艺术”的川剧变脸了。据老辈艺人们相传,川剧变脸最早出现在20 世纪20年代,是在被誉为“川剧圣人”的康子林为首的众多川剧艺人的艺术交流中催生、发展出来的。
最先在表演中出现变脸的是《归正楼》,后来《归正楼》里的变脸被艺人们引用到《蒙面侠》、《八阵图》、《白蛇传》和《飞云剑》等剧目中,逐渐发展壮大。
川剧演员在表演变脸时,通过使用袖、袍、扇等道具,在遮面一瞬间时使用某种特别手法达到变脸的目的来描述剧中人物内心和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情绪和心理状态以不同颜色不同花纹的脸谱表现出来,极具视觉感染力,这也是川剧脸谱的独特性。
川剧变脸
今日川剧变脸来之不易变脸出现的初期只是作为一种辅助表演方式,还存在很多表演漏洞,并未取得广泛关注。发展到今天的丰富且神秘的变脸文化则是一百年来一个又一个变脸艺术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首先,变脸脸谱材料的更换对变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1954 年,川剧艺人孙德才将变脸脸谱的材质由夹皮纸变成了布料。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四川省川剧院武生演员刘忠义改用绸缎制作脸谱,变脸的脸谱数目明显增多,破绽幅度得到明显降低,变脸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变脸技艺的完善,变脸技艺被应用到了更多的剧目当中,由于变脸的神秘性与艺术性,川剧的舞台效果越来越好。变脸也成为了川剧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绝活,有“看川剧不看变脸等于白看”之说。
川剧
新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日渐方便,变脸文化迅速传播开来,不仅仅是在巴蜀之地,在国内的其他地方上的人们也通过手机、电脑认识到了川剧,认识到了变脸。在2006年,川剧艺术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入选非遗,使变脸传统艺术文化属性得以提高。人们不再简单把它当成一种山野杂技。
变脸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代表着巴蜀之地人民的智慧,人们对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
传承之路崎岖坎坷正所谓福兮祸所依,尽管川剧和变脸艺术在蓬勃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问题接连出现,这些问题不得到很好的解决的话,必定会阻碍着川剧和变脸艺术的发展。
1. 观众对川剧变脸缺乏深层次认知
川剧变脸不是仅仅变换自己脸上覆盖着的脸谱,变脸要与川剧的一些表演环节结合起来才能了解变脸要表达的深层次东西。在变脸过程中,变脸艺术者不仅要快速变换自己脸上的面具,而且还要在变脸时注重自己的神情与动作,这样有利于观众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川剧的精彩。可是很多观众看不到这一点。
脸谱
脸谱以颜色划分有红、白、青、绿等几种,每种又可以代表着一种心情,比如红色代表愤怒,白色代表狡诈。变脸过程中通过脸谱颜色的变化也可以于无声之中反映出剧中人物心情的变化,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川剧剧情,这也是最初川剧中设置变脸环节的原因。
隐藏在脸谱背后的故事不为观众所知晓,自然也对川剧的传承造成诸多阻挠,不利于川剧变脸这种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 变脸形式落后,缺乏创新,没有与时俱进
川剧变脸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是本着回归底层,回归过去保持本心的发展路线,具有强烈的传统文化色彩,深受一些民间群众的喜爱。这种方式有利于川剧在底层扎根,但是不利于其发展壮大。
在网络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如果固步自守,不思进取,不做创新,很难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冲出重围。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戏曲类演出场次0.74万场,比2018年同期上升4.51%;票房收入4.1亿元。全国戏曲演出半年的票房还不如一部引进的国外电影票房多。
我们需要文化自信,需要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走出大山,走出村落,走到国际化的大舞台上去,让全世界都能够欣赏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传统川剧表演又非常受制于表演形式,需要场地和专门的服装和道具,不能做到“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自由化演出,不利于川剧的传播与传承。
3. 变脸离开川剧还叫变脸吗
如果你去问一个小孩或者年轻人你看过川剧吗?他很可能回答说没有。但如果你问他看过变脸吗?他可能就回答的是看过了。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不愿意去欣赏川剧中亢长的其他表演环节,只去欣赏神秘酷炫的变脸环节,仿佛变脸就代表着川剧的精华、川剧的全部。
有需就有应,为了响应众人对单独变脸的向往,很多变脸艺术者不再以川剧为依托,把变脸单独抽出来作为一种民间技艺进行展示,这也就使得人们更加无法体会到脸谱背后隐藏的含义。
如果去四川那边旅游就会发现,在一些景点,火锅店,茶楼经常可以看到变脸艺术者的身影。这种表演形式与在剧院表演不太一样,观众和演员之间的互动更加自由。无疑这种形式有利于变脸为人们所见识,但是它也会在无形中淡化人们对变脸原本想表达的意义的探讨,对完整且准确的传承变脸文化造成不利影响。
变脸艺术者
筑起传承之基川剧变脸作为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些年来在传承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再只从纪录片里看到变脸,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加大对中国川剧戏剧文化的宣传
川剧作为我国戏剧殿堂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剧种,在传统戏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变脸是川剧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表演形式,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在变脸过程中不仅要让观众看到它的艺术价值,也要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文化价值内涵。
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群众当中,了解群众对变脸已知的与未知的,并对此开展相关工作,加大对川剧文化的宣传力度,使川剧文化能够立根于群众,与群众产生共鸣,提高社会对川剧的了解。
变脸艺术者
2. 与时俱进,跟上互联网的浪潮
川剧剧情跌宕起伏,表演者字正腔圆,又凭借变脸、喷火、杂技等绝活具有非常高的观赏性,在过去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可是在如今视频资源横行,人手一部手机,只要想看随时就可以看,传统川剧表演饱受打压。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表演剧目缺乏创新,表演形式缺乏创新,传播模式缺乏创新等等。在如今的时代里,不创新,搞固步自封就是落后,终究会被淹没在科技化的浪潮之中。网络时代的到来,是挑战也是机遇,在继承和发扬川剧变脸的过程中,要紧跟时代潮流,登上互联网的快车。
我们可以将川剧与动漫结合创建经典ip形象赋予川剧新的活力,比如《京剧猫》的诞生就无疑促进了京剧的传播;可以结合时事开发新的剧目,比如以扶贫攻坚为背景编写新剧目;利用新设备新材料对表演形式进行优化创新,比如在表演中加入声光电等特效;利用好短视频平台,剪辑优质内容上传;开发川剧文创产品,让川剧走入寻常百姓家......
唯有不断创新,未来川剧变脸艺术才会走得更远。
3.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技艺与文化同时输出
由于很多产业对变脸艺术者的需要,因此会有很多人抱着只学习变脸技艺之后凭此获利的心理进行学艺,这是万万不行的。变脸艺术是川剧的一部分,变脸离不开川剧中其他表演环节。离开了,变脸也就是一种普通的市井杂耍,不具有文化内涵和深刻意义。
这就要求对传承者们严格把关,确保他们想学的是变脸以及它背后的川剧,而不仅仅是变脸这一技艺本身,同时也要要求传承者们在学成之后,即便是要单独表演变脸,也要向观众展示变脸文化意义与内在蕴含,让更多人真正了解到川剧,而不仅仅拘泥形式。
每个人都是守护者川剧变脸艺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技巧性与文化艺术价值。可是由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很多年轻人沉迷于网络上的快餐文化,如短视频等,而在慢慢把变脸这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给忘却。
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够在剧院中见到一次正宗的变脸,为了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我们需要对川剧变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我们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藏。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守护者,都应该好好守护它,让它在今后的漫漫岁月中依旧保持蓬勃的活力。
参考文献:1.《中国戏剧》
2.《试论川剧脸谱艺术形式与受众审美的互动》
3.《戏剧文学》
4.《戏剧之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