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你聊天(孩子不愿意和你聊天)
作者|陈石媛 【媛创写作变现营】学员朋友小C打电话给我,兴奋地说她儿子主动找她聊天了,那开心劲好像中了五百万。
疫情期间,小C夫妻都复工了,唯独儿子在家。不学习不说,刷抖音、玩网游的时间越拉越长。为此,小C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冲孩子发火。孩子变得不爱讲话,亲子沟通陷入僵局。
小C痛定思痛,自己忙工作忙生活,确实好久没有陪伴儿子了,孩子才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手机和游戏上。
她找了个周末认真陪伴儿子,向他“请教”网游怎么玩,“询问”好玩在哪里。话闸打开后,亲子交流增多,儿子也感受到了妈妈对他网游行为的接纳。
当孩子不乐意跟你对话时,记得问问自己:你的言语是否对孩子足够尊重,你是否真正看见了孩子的情绪?
孩子成了“话题终结者”,谁造成的?
亲子聊天中,否定是最常见的聊天杀手。
朋友小S聊起她在逛家居城时,曾见过一对母女的对话:
“妈,我觉得那边那个上下铺挺有意思的,要不咱们买上下铺吧。”
“家里就你一个孩子,要上下铺干嘛?多危险啊。别光想着玩。”
“这个书柜挺好。”
“可是这个样式和整体的风格不搭呢,也不实用,算了吧。”
当孩子表达某个想法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不愿去倾听和尊重,而是急于否定。
有个孩子跟我说:“有一天晚上,我爸在打游戏,我妈在玩手机。我作业写完了让他们签字,他们你推我我推你,最后妈妈给我签了,但签的时候,她的眼睛都没离开手机。结果,第二天发现签错了地方,然后,我就被罚了。”
而父母呢,一看见孩子在玩手机,立马把脸一沉:“作业写完了没?”“今天学校考试了没?”“这次考试考了多少?”“琴练了没?”
孩子愿意和你聊下去才怪!
另一个孩子说:“有一次,爸妈正给我过生日,突然接到一个工作电话,他俩就一起赶去单位了,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来。还有一次,他们带我去看我最喜欢的明星的演唱会。开场前5分钟,他俩又被一个电话叫走了。每次我都措手不及,好想哭,但都没让眼泪流下来,我不想他们看到难过,也不想他们因为陪我而耽误工作。”
父母的否定、双重标准、孩子的情绪不被看见……看了这些已不难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越来越敷衍:既然我的意见和想法总是得不到尊重,那就这样吧,我还说什么?
其实,父母和孩子聊天,除了教道理、教识字、教做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是要把父母的爱传递给孩子。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无条件的爱
曾有个网红视频,父母和孩子互相打分。结果是:半数孩子认为,自己拥有满分爸妈。九成父母觉得,儿女仍需继续努力。
某父亲说:“只有不到10%的父母给孩子打满分,而50%左右的孩子却给父母都打了满分,视频里的这组数据最触动我。孩子们对父母相当宽容,而父母对孩子太苛刻了。”
也许,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爱孩子。我们潜意识里只希望他好好学习,不希望他玩游戏。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多站在孩子的角度,问问他喜欢做什么,喜欢听什么,了解他的兴趣。多陪陪他,带他去想去的地方,吃想吃的东西,和他成为朋友。
一位哲人说过: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而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
通过聊天、探讨,让爱自然地流淌进孩子的心里;也让孩子通过沟通,加深对父母的信赖。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
妈妈习惯于训斥从椅子上跳下来的孩子:“阿力,立刻给我停下,昨天我告诉你不要从椅上跳下来。”刚刚,阿力小朋友从椅子上跳下来还挺开心,结果被妈妈训了一下就不开心了。
口服心不服,在惩罚的威胁下,孩子即便暂时遵守纪律也是外在动机。
更有教育智慧的妈妈,会这样做。
她对孩子说:“阿力,你很想跳是吗?”
至少她深度理解和接纳孩子此时的意图和想法。
“规定是不可以从这么高的椅子上跳下来的。”
同时也设定了限制。孩子的感受、情绪、想法都是可以接纳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孩子的行为。
然后蹲下身来(非言语动作,体现了尊重和平等),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过会儿到草地上,让我看看你能跳多高,跳多远。”
这样,孩子不仅愿意口服心服地接受妈妈的意见,还有一种胜任感油然而生。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
孩子和你说话的时候,你一边听着一边眼睛看着手机;或者孩子滔滔不绝,你只有嗯、啊、哦;孩子问你具体意见,你笼统地回答“你自己定吧,爸爸(妈妈)都支持你!”……这样时间一长,本来孩子还想跟你分享一下的,最后往往就失去了兴致,无语收场。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后,父母如果不注意沟通方式,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说教,孩子自然会逆反。
作家吕瑜洁说过:“尊重,是沟通的基础。尊重,需要把孩子当一个单独的个体来看,而不是自己的附属品。要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尊重孩子。”
她对孩子的尊重就做的特别好。《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是她写给一双宝贝女儿的信的结集,有一段写到:“明知《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没》等动画片很幼稚,但当你们喜欢看时,我没有阻止。我的对策是,同时挑选一些优质动画片和你们分享。比如《巧虎》、《猫和老鼠》、《米奇妙妙屋》、《勇敢传说》、《疯狂原始人》等……渐渐地,你们也学会了判断和选择。”
多一份尊重,少一份指责;
多一份共情,少一丝冷漠;
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否定;
这样才能打开孩子的心扉,赢得孩子的信任,让孩子感觉舒适的状态下,更乐意和你交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