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康熙的母亲是怎么死的(父母双亡:清圣祖康熙帝的悲惨童年)

公元1661年,即顺治十八年大清王朝的第三任董事长顺治死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清圣祖康熙的母亲是怎么死的?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清圣祖康熙的母亲是怎么死的(父母双亡:清圣祖康熙帝的悲惨童年)

清圣祖康熙的母亲是怎么死的

公元1661年,即顺治十八年。大清王朝的第三任董事长顺治死了。

顺治是本命年死的。“本命年犯太岁,无喜必有祸”,估计忘了穿红背心、红裤衩。又赶上自己心爱的女人死了,心里受不了就挂了。

接替他管理这个国家的人,名字叫爱新觉罗·玄烨。

玄烨生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出生在北京故宫景仁宫。他也是第一位在北京出生的皇帝。

对于他的出生记录,官方记载很神:他妈佟妃怀了他8个月,身材一点儿都不显,本人都还不知道自己怀孕了。挺着个很小的肚子在后宫乱窜,正撞见皇太后(也就是孝庄)。

孝庄一看,这位佟妃衣服上好像在发光,不像是反光。再仔细看看,好像有条小龙围着佟妃转圈,甚是奇怪。就把佟妃叫过来问道:

“你是不是怀孕了?”

佟妃有点懵,回答道:“皇太后您见笑了,皇上已经很久没来我这里了,我怎么可能怀孕?”

孝庄说:“不对,传太医,替她把把脉,看看有喜没有。”

不一会儿,太医赶到。不把脉不要紧,一把脉吓一跳。只得如实禀报。

“回皇太后,佟妃确实有喜,而且8月有余,下下个月即将临盆。”

佟妃当时就懵了:“我都怀孕了,还怀了8个月,我咋一点儿都不知道呢?”

还是有经验的老人反应快。孝庄大怒道:“还愣着干啥,都怀孕8个月了都不知道,还到处乱跑。现在马上给我回宫,回宫后就干一件事,给我玩命吃。吃的越多越好,你想饿死我孙子。”

佟妃那是相当听话,回宫后不干别的,天天玩命吃,两个月后果然临盆了。

玄烨出生时的官方记载更玄:“至上诞将之辰,合宫异香,经久不散,又五色光气,充溢庭户,与日并耀。”

就是说,玄烨降生时,满故宫都是香的,玄烨就跟香妃似的,整个一个空气清新机。还有五颜六色的光线,看似彩虹,大白天的照得哪都是。

以上这些的稀罕事均出自《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这是他儿子雍正皇帝主持纂修的。

儿子为了孝顺老子,所以故意把老子的出生说得神乎其神,编出这些神奇的东西抬高身价。

历朝历代都这样,什么天降祥瑞了,进林子斩白蛇了,就是欺负老百姓信息不发达。

现在信息发达了,再编这些就没劲了。我们敬爱的××人诞生时,天空紫气东来,照耀半个夜空。那没准不是××人诞生,而是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

玄烨自己都承认,我在景仁宫出生时:“朕之生年,并无灵异,及其长兄,亦无非常。”

不管怎样传奇,玄烨降生了,而他身上更是聚集了多国血统。

具有多国血统就看你咋看,说好听了叫“集百家之长”。说难听点叫“杂种杂毛。”玄烨身上有三种血统。

第一种:满洲血统。

玄烨身上要是没有满洲血统,这事就深了。那是金庸笔下的《书剑恩仇录》,愣说乾隆皇帝是汉人,那就是小说胡编乱侃。

我们的玄烨是标准的爱新觉罗帝王出身,努尔哈赤宗室一族,标准的“天潢贵胄”。天天系黄腰带,说话“刚刚的”,是最典型的东北人。

第二种:蒙古血统。

玄烨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是蒙古族,为成吉思汗的后代。玄烨身上有四分之一蒙古血统。

而且玄烨8岁时死了爹,10岁时死了娘。从小就和祖母孝庄一起生活,了解蒙古习俗,习蒙古字,会蒙古话。

有一次葛尔丹使者上朝,故意不说汉语说蒙语,想刁难一下皇帝。在场的文武百官都惊了:“这小子咋这么不懂事呢?说的激里瓦拉的鸟语谁听的懂?”谁知道皇帝不为所动,用标准的蒙古话对答如流。说得这位使者自愧不如,狼狈不堪。

第三种:汉人血统。

玄烨的母亲佟氏是汉人,佟氏的父亲是佟图赖,佟图赖的父亲是佟养正。佟养正是明末抗倭援朝的副总兵,后来在抗金的时候,战斗失败投降后金。

所以佟氏是标准的汉人。玄烨身上的汉人血统使他多了几分文人气质,比他那些满族大老粗们儿强了不知多少倍。

玄烨身上的三种血液给了他三种文化,三种性格,三种精神。

中国自秦始皇称皇帝,历经2000年,只有玄烨拥有这种身体,既空了前,也绝了后。

玄烨的身体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你看看麒麟,獬豸,中国的神兽哪个不是“集百家之长”。

出众的身体结构造成了诡异的历史。

承德木兰围场野兽甚多,玄烨头天晚上还在作几何证明题,第二天一早尽兴驰骋,最后生生累垮了两三匹马,足见玄烨精力旺盛。一般人早趴下了。

这还不算,玄烨曾经自称一天打死了300只兔子,如果属实的话,那玄烨真是相当牛。

别怪我骂脏话,一天就1440分钟,他要射死300只兔子,平均不到5分钟就得射一只,那是活蹦乱跳的兔子,不是慢悠悠的乌龟。

要不就是玄烨吹牛,不然就是史书记载错了。但也不排除我们的皇帝射的不是箭,是散弹。

有点儿扯远了,还是说玄烨刚出生吧。

玄烨刚出生,老爸顺治只是例行公事来看看,并没有因为玄烨出生而诏告大赦天下。因为父亲的心里只有董鄂妃一人,随着董鄂妃生了皇子,小玄烨只能得到一点点的父爱,可惜这一点点都没持续多久,8岁的时候,顺治驾崩了。

关于顺治的死,历史上传得沸沸扬扬。为情自杀,悲痛出家,死于天花,直到现在学术界都争论不休,打得不亦乐乎。

打得不亦乐乎的还有当时的满朝大臣,大家不知道立谁当皇帝。

顺治皇帝死的时候很年轻,皇子们都很小。玄烨上面有一个哥哥,名叫福全,比他大一岁。按照汉人的立皇帝原则:“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嫡子,就是皇后生的儿子,顺治前后有俩位皇后,全是蒙古人,都是孝庄的亲戚。可顺治死活看不上,一个被废,一个打入冷宫,所以皇后就没儿子。

康熙皇帝雄才大略,是一代英明君主。他在位的六十一年里,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传说。

山达哈是满语,就是天花的意思。在过去,天花可是传染病。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在过去,这种疾病曾带给人类的是现在人们无法想象的灾难。

满族有个风俗,小孩子出了天花,大人们常在胳膊上、戴块小红布条,门上挂块小红布,做个标识,让邻居们知道。传说,这就是从康熙皇帝那会儿留传下来的。

有一次,康熙皇帝巡访吉林乌喇,心情很不错。可就要起驾回宫之时,遇到了一件让他食不甘味夜不成眠的事情。

是什么让一代君主如此心焦如焚呢?原来,有一天,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到小白山一带,正要欣赏山上的景致,忽见野地里扔着不少谷草把。康熙好生奇怪,走过去一瞧,谷草把里卷着的竟是死孩子,有的还半露着身子,惨不忍睹。康熙久居深宫,还是头一次见到,就问随从大臣熊赐履,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小孩儿的尸体,熊赐履禀报说:“圣上,乌喇闹山达哈,已蔓延多时。”康熙皇帝小时候也患上过山达哈,尝过出天花的苦头,心想,自己贵为皇帝,尚切吃了不少苦头,更何况缺银少药的普通百姓?所以,见到这种情景,康熙不由心如刀绞。这时,又有不少百姓前来扔掉刚刚死去的孩子,康熙再也没兴致去游小白山了。

康熙回到行宫后,茶饭不思,提笔写下了“凄惨”两个大字。这时,镇守乌喇的大将军巴海进宫,见皇上桌上写的字,有些莫名其妙。巴海是个粗人,他略通满文,汉文却一个大字不识,如今一见皇上写的两个汉字,以为皇上在练字,所以,并没放在心上。

巴海一家世代簪缨,为皇朝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巴海深得康熙赏识,特命其镇守家乡乌喇。康熙就问:“老将军,朕此次东巡,是否可谓与万民同乐?”巴海说:“圣驾东巡,万民欢腾,乌喇生辉!”

“事情恐怕不是这样吧!”康熙将自己刚刚写就的条幅递给巴海,然后走进内室去了。巴海捧着条幅,不知皇上为什么不开心。不过,这巴海粗中有细,他把这个条幅拿去让识汉字的手下看,手下告诉他,这两个字是“凄惨”。巴海有些坐立不安了,皇上写这两个字让他看又是什么意思呢?难道,皇上这次东巡乌喇之行并不开心?于是,巴海就找到了随驾大臣熊赐履。

这熊赐履别看是个汉官,却通满汉两文,和巴海私交甚厚,当他听巴海提起皇上写了“凄惨”两字后,也为巴海捏了一把汗。就在巴海琢磨着皇上这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时,接到了皇上让他去行宫的通知。走进行宫,遇上熊赐履,熊赐履告诉他,皇上去小白山微服私访,得知“山达哈”蔓延,所以心里着急。

巴海一听就觉得委屈。为什么呢?满族人自古不信郎中,有病叫魂,重了请萨满,死于山达哈,那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巴海心想,皇上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呢?皇上写下这两个字,虽然没有当面批评他,却也是认定他失职呀!

巴海进了行宫,一见皇上召集了好多王公贝勒,并没有动怒,巴海这才放下心来。康熙赐座,问巴海:“爱卿,朕当年在避暑山庄问你的话你可还记得?”巴海想了想说记得。康熙说:“既然记得,那就说说,当时朕问你什么了?”巴海不假思索地说:“那时候皇上问我,民安否?我说安;体壮否?我说壮。”康熙这才问道:“那时候,你说民安体壮,那现在呢?”巴海一听,赶忙伏地请罪:“奴才罪该万死!”

康熙将他搀扶起来说:“此事朕也不怪你,朕也有责任。你就坐着慢慢给朕讲来。”巴海见皇上如此大度,就说:“皇上,恕奴才直言,山达哈乃是天灾,非人力可敌呀!”康熙说:“山达哈为天灾,但可用药诊治,乌喇流人中可有郎中?”巴海摇头说不知,康熙问他为何不去探访一下,巴海说:“奴才管文管武,不知还要管医。”康熙听巴海这么一说,有些不悦了,说:“将军乃民之父母,就应体恤百姓,哪能不管百姓的死活?”巴海一见皇上生气了,就又跪下请罪,康熙说:“这是几朝陋习,朕并不怪你,那你就陪朕到小白山去一趟吧。”

于是,君臣两个化装成普通百姓,去小白山微服私访了。这天,他们走到一个小屯子,忽见屯子里有一群人围着一个中年汉子,嚷嚷着要把他扔到井里去。这是怎么回事呢?康熙皇帝就走过去问其中的一个老者。老者指着汉子说:“这个人在井里下毒,想毒死我们全村人。”

什么人如此胆大妄为,竟敢毒死全村的人?康熙和巴海挤进去,找领头的汉子问个究竟。那领头汉子见康熙穿着齐整,不敢怠慢,就说:“这位爷有所不知,因为他家世代和我们屯里人有仇,所以,就在井中下毒想毒死我们全村人。”康熙走到那中年汉子身边问,难道因为他家和村里人有仇就要毒死全村的人?汉子拍着胸口说:“冤枉,真是天大的冤枉呀!”康熙就问他为什么说冤枉,汉子说,他是这儿的郎中,现在,附近已经起了一种叫山达哈的瘟疫,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挨家挨户送药,为了取得好的效果,特意将能防治山达哈的中草药放在了井里。人们去打水,自然也就喝到了药水,就能防治此病的蔓延。为首的汉子说:“我们有萨满,干吗要信你这个狗屁郎中呢?”

康熙知道,满人自古不信郎中,所以,郎中往井里抛药,自然引起村民排斥怀疑,要将其扔在井中也在情理之中。不过,看这郎中不像是奸邪之人,再加上他是为治山达哈,于是,康熙对为首的汉子说:“人命关天,不如验看一下,这井水究竟有没有毒。如果有毒,再将他送到衙中治罪不迟。”众人一见康熙说得有理,便纷纷让汉子喝下井中之水。汉子一连喝了几碗后并没有异常反应,康熙又看了看从井里提上来的草药,均是一些解毒的药材,就知道郎中是无辜的,于是就拍着胸口说:“诸位乡亲,我略知药理,适才井里所提上来的草药都是解毒的良药,所以,井水无毒,请大家放心饮用。”众人一见井水果然无毒,就将郎中给放了。

郎中被救,感激万分。康熙问郎中的名姓,郎中说他叫孙广洋,祖辈都是郎中,祖上就是药王孙思邈。康熙自幼苦读诗书,岂不知孙思邈的大名,于是就问孙广洋,可有把握治疗山达哈。孙广洋说有把握,不过,要想治疗整个疫区的山达哈,就得购置大量的药材,可要购置这些药材,就得有大批的银子。最后,孙广洋说,乌喇地区满人为多,而满人不信郎中,只信萨满,所以,最好官府出面,此事就好办多了。孙广洋对康熙和巴海说:“我看二位不是寻常百姓,不如为民请愿,治好山达哈。”康熙说:“如果你有把握治好山达哈,那我就去乌喇衙门为民请愿。”

孙广洋说,现在,别的地方山达哈已经死了不少人,只有这个村子并没有一个人被传染,原因就是喝了他投放中草药的水呀!康熙忙问领头的那个汉子,那汉子见康熙和巴海看似大有来头,连忙点头称是。康熙对孙广洋说,他现在就去衙门为民请命,让他随时听候调用。说罢,和巴海回到乌喇去了。走到半路,康熙问巴海说:“怎么样,民间有高人吧?”巴海说:“皇上英明,百姓洪福齐天。”

却说孙广洋,被两个身份不明的人救了性命,兴高采烈回到了家中。屁股还没坐稳,就见门外来了两个公差,让他和他们一起火速赶往乌喇衙门。一路上,孙广洋就琢磨,这两个人救他的人办事可真够神速的,等见了面一定好好谢谢他们。到了乌喇,公差客客气气将他领进衙中。刚刚进去,只见公堂上端坐一人,旁边侧坐一人,孙广洋一看,这二人不就是救自己的那两个人吗?正想致谢,侧坐的巴海起身道:“孙广洋,见了皇上因何不拜?”孙广洋没想到,救自己的人竟然是当今皇上,忙要行三叩九拜之礼,被康熙搀扶起来:“孙广洋,朕命你为治疗山达哈的钦差大臣,火速将乌喇地区的山达哈彻底治愈。”

孙广洋没想到康熙如此器重于他,于是就惮尽竭虑,命人火速购置大批防治山达哈的中草药,以最快的速度投放在各地井中,然后又令人按方施药,不久,乌喇地区的山达哈就被彻底消灭了。康熙知道山达哈传染性极强,于是下令,以后凡有此病的人家,都要在门外插红布作标志。小孩儿身上别红布条。邻人知道了,就互不串门,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山达哈的流行和扩散。

天花灭绝多年,可康熙皇帝治疗山达哈的传说却一直流传到现在

这天,康熙皇帝退了朝,来到南书房,却发现侍候他的不是老太监阿桂,而是一个小太监,随口问:“阿桂怎么没来呀?”小太监忙说,阿桂今天请假出宫去了。康熙皇帝也想听听宫外的新鲜事,就吩咐下去,让阿桂回来马上见他。

直到黄昏,阿桂才急急忙忙地赶回宫来,先跟康熙皇帝请安。康熙皇帝看到他风尘仆仆的样子,就问他为什么非要出宫去。阿桂就笑嘻嘻地说自己听说京南的良乡长出了一棵菱角树,觉得稀奇,就去看看热闹。

康熙皇帝一听,哈哈大笑:“菱角树?这也太稀奇了。快说说,你见到的菱角树是什么样子的。”康熙皇帝知道菱角是长在水里的。他记得梁朝的简文帝萧纲作过一首《采莲曲》,其中就提到了菱角。“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风起湖难度,莲多摘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那菱角要是长在树上,又怎么能跑到水里牵住了采莲姑娘的衣服?

阿桂却没笑,一本正经地讲了起来。他也是听到这个传闻后觉得匪夷所思,就赶过去看热闹。他到了良乡,还真见到了那棵菱角树。只见树上长满了菱角,实属奇怪。

康熙皇帝取过纸笔,让阿桂形容树的模样,他就画下来。待得把这棵树画好了,他又临摹了一张,只是把树上的菱角都去掉了。他仔细端详画上的树,转脸问阿桂:“你可曾见过这样的树?”阿桂想了想说,好像在皇陵里见过这样的树。

康熙皇帝点点头,说他也在皇陵里看到过这种树,别的地方没有,心生好奇,特意问过园丁。园丁说这种树名叫苦梨,乃是做果木嫁接用的,如果不嫁接,结出的果子又酸又涩,根本不能入口,所以没人种养,自然就难以见到。

阿桂忽然有点明白了,那棵大苦梨树长在良乡镇子外面的荒滩上,没人理会,它才得以活下来。康熙皇帝暗自思忖:这样一棵没人待见的苦梨,怎么一转眼变成了奇异的菱角树呢?他不觉兴趣大增,悄悄让阿桂做好准备,明天一早就出宫。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康熙皇帝就带着阿桂悄悄地出了皇宫。

他们来到良乡,找到那棵菱角树,但那棵菱角树已经被衙役们看管起来了,不准任何人靠近。康熙皇帝踮起脚尖儿,远远眺望,但见一棵苦梨树上长满了菱角。毕竟离得远,看不清那些菱角是怎么长到树上的。他悄悄塞给衙役二两银子,请他寻个方便。那衙役收起银子,却笑嘻嘻地摆摆手,说:“今天有位大人要来拜祭菱角树,知县太爷下令了,谁都不能近前。等那位大人走了,一定放你过去看。”

正在这时,官道上响起了两通爆竹声,接着就是鼓乐齐鸣。康熙皇帝扭头看去,但见几顶大轿不紧不慢地到了菱角树下,从轿中下来几位官员,其中官儿最大的就是河道督察秦甫铭。康熙皇帝怕被秦甫铭认出来,忙躲进人群。只见一群官员簇拥着秦甫铭来到菱角树下,秦甫铭恭恭敬敬地上香、叩头,口中念念有词,康熙皇帝这才听得明白。原来,当年秦甫铭进京赶考,半路上被强盗劫去了盘缠,一路讨饭来到良乡,饿倒在此,幸亏菱角成熟,有几颗掉到地上,他捡起来吃了,这才勉强有力气赶路,一举考上榜眼,才有了今天。

康熙皇帝听了,不觉暗暗好笑。这个书呆子,当时不知是哪个农人赶集去卖菱角,在树下歇息时遗落了几颗,被他捡起吃了,他竟以为菱角就是这树上长的,实在迂腐。更可气的是他当了好几年的河道督察,竟还不知道这菱角是长在水里的,真不知他这督察是怎么当的,还有人说他政绩卓著,还要保他高升。康熙皇帝强忍着怒气,接着看秦甫铭拙劣的表演。

秦甫铭感慨之后,又作诗两首。两旁的官员们一个劲儿地拍手叫好,知县于锦满更是不肯放过这个讨好秦大人的机会,忙唤来师爷,让他把这两首诗记下来,刻在碑上,立在菱角树旁边。还要圈起围墙,把这棵菱角树好好保护起来。于锦满谄媚地笑着说:“这棵树上结出的菱角,味道原也一般,可自打大人从此经过,它沾上了大人的才气,竟也卓尔不凡,味道极是鲜美,非它树可比。”

秦甫铭也大为惊喜:“果有此事?”

于锦满忙摘下一颗菱角,剥开递给秦甫铭。秦甫铭尝了一口,一个劲儿地点头称妙。于锦满即刻命衙役把菱角采摘下来,让秦大人带走品尝。秦甫铭拜祭完了菱角树,一行人就坐回大轿,风风光光地走了。

康熙皇帝凑到菱角树下,举头张望,却见那棵菱角树上的菱角已经被摘了个干净,有些失望。那个收了二两银子的衙役笑嘻嘻地凑过来说:“我看你这位先生跟那些当官儿的一样,也是读书读傻了。那菱角本是长在水里的,怎会长在树上呢?”康熙皇帝指了指菱角树说:“刚才我就看到这棵树上长满了菱角,难道有假?”

衙役凑近他的耳朵,小声说:“不瞒先生,这树上的菱角,都是我们挂上去的。”康熙皇帝细问根由,衙役才告诉他,于锦满为了讨好秦大人,这才在这棵树上做起了文章。前些日子,他就命心腹跑到安新县,高价购买了几十斤上好的白洋淀菱角,事先偷偷粘到了这棵树上。

康熙微微摇摇头说:“秦大人也不是傻子,你们往树上粘菱角,他能看不出来?”那衙役就笑了,说那秦大人既然相信菱角是长在树上的,又怎会看出这些菱角是粘上的?说着,衙役还从衣袋里掏出几个菱角,递给了康熙皇帝,说这几个就是他懒得再往树上粘,悄悄留下的。康熙皇帝咬破了一个菱角,不觉更是咋舌,那菱角竟还是煮熟了的。他气得把菱角摔到地上,转身就走。

康熙皇帝回到宫里,怎么想怎么觉得这事儿太别扭。不惩治一下这两个人,心中的怒气难消。他眼珠子一转,很快想出了一个主意。他马上拟了一道密旨,说自己最近心火上旺,太医说需食用水里生长的菱角来消火,这个任务就交给正在吏部候任的秦甫铭。他特意让阿桂去宣旨,还有一句话让阿桂当面交代。

秦甫铭接到皇帝的密旨,当即就呆住了。他喃喃地说:“我只知道菱角是长在树上的,哪还有长在水里的?阴阳不可互生,树上长的东西就绝对不能长到水里。这可为难死我了。”阿桂就把康熙皇帝交代给他的那句话当面告诉了秦甫铭:“于锦满既能找到长在树上的菱角,就一定能找到长在水里的菱角,你找他就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