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秤为什么不能称东西(河南农民做出3.2米长的大秤)
麦收季节马上就要到了,紧接着在农村就会是一阵卖粮高潮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自制秤为什么不能称东西?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自制秤为什么不能称东西
麦收季节马上就要到了,紧接着在农村就会是一阵卖粮高潮。
在过去,人们卖粮食都少不了一样东西——木杆秤。即便现在,有些庄稼户卖粮食时,还会自己找来一杆大木杆秤称一下重量,约摸下自家一袋粮食的斤两,做到心中有数。
见过木杆秤的人不在少数。但你知道吗,全河南做木杆秤最牛的是咱长葛董村人!
“徒弟徒弟,三年奴隶,为了学制秤,当年没少吃苦。”
已是80多岁高龄的陈学增依旧闲不下来,没事的时候他还会拉出自己的老制秤台捶两下。
董村镇十里堡村陈学增作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杆秤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在小小的制秤台前,他似乎回到了当年那个光辉岁月。
虽然已是80多岁高龄,但只要坐在制秤台前,精神专注的陈学增好似立马年轻了几十岁。
董村“衡器之乡”的美名在长葛几乎是人尽皆知。在电子秤和机械秤普及之前,整个董村镇秤店林立,家庭作坊随处可见。
不少优秀的制秤工匠在洛阳、开封、济南等大城市都开有店号。解放前,董村镇甚至有“董村三岁小孩会星秤”的说法。
1953年,陈学增开始去开封当学徒,当时董村镇赵庄村有名的制秤师傅赵庚戌在开封城内开了一家制秤铺子。陈学增现在还记的自己当学徒时的店铺位置:“就在那个午朝门进去路西,就是赵庚戌的店。”
当时这些店铺采用的还是旧式学徒制度,三年的学徒生涯,陈学增受了不少苦。
旧时当学徒可不是件容易事,想要当学徒还得先找保人,给师傅送一定数目的押金,办了拜师酒才行。当上学徒后,苦日子就来了。
“徒弟徒弟,三年奴隶;吃的是剩饭,招不清的没趣。”陈学增想起那时候的一个顺口溜,笑了,“这三年里你等于是伺候师傅,他让你干啥你干啥,他让你学啥你学啥。”
三年的学徒生涯里,首先要接受师傅考察。“老师傅看看你机灵不机灵,干成干不成这细致活儿,感觉可以了,才会让你跟着慢慢学做秤。”陈学增回忆说。
3年艰苦的学徒生涯,就是为了学会制作这一杆小小的木杆秤。
三年学成,陈学增参军入伍。退伍返乡后,十里铺村和南边的新王庄村联合成立了生产大队。当时,董村遍地都是集体衡器厂,一身本领的陈学增自然也加入了大队组织的衡器厂,并理所当然地成为技术骨干。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日子里,董村衡器凭借优异的质量畅销全国。大队组织生产的木杆秤也不愁销路。“俺村这木杆秤,最远卖到新疆,建设兵团那边都有我做的秤!”陈学增不无自豪地说道。
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施行后,这些集体兴办的衡器厂很快衰落。后来随着电子秤和机械秤的兴起,木杆秤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陈学增也慢慢变老了,家里的制秤台也慢慢蒙上了灰尘……
“算下来总共二十多道工序,哪一项弄不好秤就做不成。”
坐在制秤台边,陈学增来了兴趣:“这木杆秤看起来简单,做起来还真不容易,算下来得有二十多道工序,光是制秤工具都有锯、墨斗、铁锤、割刀好多种!”
木杆秤的秤星是把铜线或者银线放进“星眼”里,然后割断丝线,打磨光亮而成的。
做一杆好秤的第一步是选好木料。
“咱们这儿的传统手艺用的梨木、柿木、杏木、枣木,这些木料质地比较硬,将来秤星不容易掉,现在咱们用的比较多的是楠木,木质也可以。”陈学增介绍说,“另外药店用的那些小秤也有用驼骨、象牙这些比较珍贵的材料。”陈学增介绍说,“有了木料接下来就是用刨子刮秤杆,前后需要三次,头刮定型,二刮精修,三刮干净。秤杆一头大一头小,大小比例通常是二八分或者三七分。”
然后是找“勾轴眼”,此处是将来挂重物的地方,需要先用铜皮或者铁皮“包头”,然后用钢坯制成的“钩轴”加固,挂上秤钩。“勾轴”装好后,就要确定木杆秤的支点了,也就是我们提秤的地方。我们知道木杆秤利用的是杠杆原理,支点所在决定了一杆秤可以称多大的重量。一般木杆秤有两个支点,决定这杆秤最大最小分别能称多大的重量。
到这一步,一杆木杆秤就初步成型了,接下来是最关键的步骤“定星”。定星是在秤杆上刻下刻度,根据刻度人们才能读出斤两数。
定星首先要找到“定盘星”,先把木杆秤挂起来,然后在不挂重物的情况下移动秤杆上的秤锤,直到秤杆平衡,这时候秤锤与秤杆的交点就是“定盘星”。
“定盘星”相当于零刻度,有了“定盘星”,才能以此找到每斤每两的刻度在哪儿。所以“定盘星”也常指具有关键作用的人或事物。我们熟悉的《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曲里唱的“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呀挑呀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就是这个意思。
长3.2米、最大称重1吨,陈英杰用一年时间做成了这杆硕大无比的巨型木杆秤。
定星结束后,一杆秤就基本制成了。但由于木料各部分的颜色深浅不一,有的还有木纹,会影响到日常使用。所以,最后还要用生石灰和烧碱的混合液来着色。着色完毕后,一条红褐锃亮的新秤便大功告成啦!除了这种红褐色的秤,还有一种秤的颜色是黑色。这就需要用“五味子”粉末混上清矾上色。
“经过上色的木杆秤,油光锃亮,非常漂亮,而且用的时间越长,整个秤杆的颜色越鲜亮!”陈学增说。
“咱们董村木杆秤之前那么有名,应该做一杆真正的‘天下第一秤’!”
陈学增家里还藏有一个不轻易示人的宝贝——一杆长达3.2米的巨型木杆秤。
这个号称“天下第一秤”的巨型木杆秤是陈学增的儿子陈英杰耗费整整一年功夫制作而成的。当年为了在生产队多挣工分,陈英杰从小便跟着父亲学习制作木杆秤。几十年下来,他也成了一个手艺了得的制秤师傅。随着木杆秤的衰落,陈英杰也渐渐忘记了当年的辉煌日子。然而在三年前,事情起了转机。
“当时我在手机上看到了一篇新闻,说是浙江有个老先生做了一杆世界上最长的木杆秤。”陈英杰回忆说,“我当时心里有点不服,浙江的电子秤确实很有名,但是木杆秤咱们董村也是全国闻名,为啥董村人不能做一杆真正的‘天下第一秤’?”
在这杆倾注了自己大量心血的木杆秤上,陈英杰自豪地刻上了“天下第一秤”五个大字。
打定主意后,陈英杰找出了尘封已久的制秤工具并着手开始制作。浙江的“世界最长木杆秤”是一位名叫应广火的老师傅在2009年制作的,长2.9米,最大称重量是750公斤。
陈英杰心想,索性凑个整数,他做750公斤,我就做个能称1吨重的木杆秤!经过计算,这杆木杆秤的长度得超过3米。
陈英杰托朋友买了一根硬楠木,亲自打磨成秤杆。这时候难题出现了,这么大的秤需要的秤钩、包头都是惊人的大。“这么大的东西,其实可以找机械厂加工制作,但咱们木杆秤从来都是手工制作,用了机械厂的原件,那还能叫手工木杆秤吗?”陈英杰干脆地说道。
但手工铁匠现在更是难寻,打铁这个工业化时代第一个被干掉的行业,比木杆秤衰落得早得多。最终,陈英杰在李河口村找到了一个70多岁的老铁匠。“这老爷子名叫李刚,他解放前也是跟着做打铁学徒的,现在年纪大了,自己在家没事儿打点小玩意儿,我第一次找他的时候他不愿意。”陈英杰笑道,“后来我跟他说要做一杆‘天下第一秤’,他就答应了,忙活了一个多月,把我要的秤钩跟包头做好了。”
现在,已经有人找到陈英杰要他帮忙制作精致木杆秤当做礼品了。
为了显示“天下第一秤”的尊贵,陈英杰在这杆长达3.2米的巨型秤上使用了只有微型秤采用的银线定星,“一般定星用的都是铜线,银线贵啊,但这是天下第一秤,顾不了那么多了!”
经过一年的忙活,陈英杰的“天下第一秤”终于制作成功。经过测试,这杆3.2米长的大秤完全能够称起1吨重的货物,而且丝毫无差。
冲击“天下第一秤”成功后,陈英杰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在制作过程中发现,虽然作为计量器的木杆秤已经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木杆秤本身的工艺价值却没有流失。制作精美的木杆秤完全可以当做工艺品,作为礼尚往来的礼品继续发光发热。
实际上,也有一些朋友主动找到陈英杰,要他帮忙做精致木杆秤用来送人。“秤嘛,就象征着公平买卖,也就意味着诚信做人,我觉得木杆秤代表着我们中国人注重诚信的传统美德。”谈及木杆秤承载的东西,陈英杰这样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