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能给我们很多机会 大自然如此慷慨

大自然能给我们很多机会 大自然如此慷慨(1)

杨明森

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必须依赖自然,依赖的具体方式,是利用自然。自然对于人类,是很慷慨的。而相对于自然的慷慨,人类其实没那么单纯,没那么高尚。人类保护自然,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更长久地利用自然。在这个前提下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怎么样利用自然。

怎么样利用自然呢?核心就是一个字,度。

对自然,一定要取之有度。

把握了这个度,就有了回旋的空间,就可以进退自如,也才可能长久持续。

度,是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精华。纵观生态环境史,主线也是这个度。其中的成与败、得与失、进与退,都与度字有关。

度,演进成现代学术语言,则表达为重视自然承载力,追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等。

大自然能给我们很多机会 大自然如此慷慨(2)

所谓度,就是分寸。

中国人做人、做事,特别讲究分寸。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不走极端、留有余地等等,是行为方式,更是思维方式,是人生哲学。其思想理论集中体现于中庸。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朱熹说,中庸,就是无过无不及。

把握分寸,并非不讲原则,而恰恰是一种坚持原则的科学态度。处人讲分寸,关系才能融洽;做事讲分寸,结果才能顺达;利用自然讲分寸,才能实现永续利用。

分寸的反面,是极端。做人走极端,人生是悲剧;做事走极端,结果也是悲剧。对自然采取极端态度,最终必定遭受报复。人有多极端,自然的报复就有多严酷。《吕氏春秋》说得很形象,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古人把利用自然的分寸感规范化,使其可视、可操作。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是不要用大网捕鱼,不要打夜宿之鸟。荀子则说,在草木开花生长的季节,不能砍伐,尤其不能砍伐幼苗。在鱼类怀孕产卵的时候,不能撒网,任何时候都不能往水中投放毒药,不能捕捞幼鱼。

古人又把这种分寸伦理化,形象化,使其入情入理。长辈经常教育孩子,不能拆鸟窝,不能掏鸟蛋,否则就要遭报应。白居易的那首诗,更是写得真切感人,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

古人还把利用自然的分寸制度化、法律化,使其成为刚性约束。早在秦朝,就有了《田律》。这部生态环境大法规定,春天不准进山伐木,不准堵塞河道;禁止捕捉幼虫、幼鸟,更不准掏鸟蛋。《田律》不仅有禁止规定,而且有严厉罚则。西汉时期,春天禁罚、禁捕的法律条文,像今天的标语一样,写在大街小巷的墙上。宋太祖刚刚坐了江山,就发布诏令,春季禁捕期间,所有捕鱼捕鸟工具都不准带出城去。

把握分寸,实质是把握规律。自然的运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的开发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生态修复,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自然。

有一个推算非常有趣,说是如果把地球45亿年的历史压缩成24小时,人类出现的时间,仅仅1秒钟。没有人类,大自然照样很好;而没有自然,人类就无家可归。作为后来者,人类依赖自然而生、而长、而发展。在自然面前,人类是小学生。人类科学技术的那些惊喜,只相当于解开了几道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题。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把自然提到了形而上的高度,道,就是自然法则。在道家看来,最经典的选择,是顺其自然,最理想的结果,是自然而然。老子强调,自然法则不可违逆,不可抗拒。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自然规律是最恰当的度,度的最高境界,是与自然规律同频共振。

大自然能给我们很多机会 大自然如此慷慨(3)

所谓度,就是节制。

取之有度,源于用之有节。人类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利,只能限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内。人的物质欲望,必须有节制,必须接受自然法则的约束,不能贪婪,不能放纵。古人倡导勤劳节俭的那些治家格言,就包含了节约资源的朴素自然观。正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做到有节制、能自律,首先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人类是自然界演化的结果,归根结底是自然和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

西方工业文明把人类带出农耕文明,这个历史贡献,却带着与生俱来的致命伤,即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主宰,大自然的慷慨是理所应当和取之不尽的,自然界就应该不断满足人类的无限欲望。

但是,地球的有限资源,既不能满足资本主义的无限扩张,也不能满足缺失节制的按需分配。西方工业文明300年,创造了之前数千年传统社会总和的社会财富,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全球生态危机。这个败笔的成因,主要是人与自然关系错位,人的贪欲失去节制,从而以掠夺的方式消耗自然资源,并且排放大量自然界难以消纳的废弃物,打破了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自我平衡。

老子说,祸莫大于无敌。没有约束,是最大的祸患。在我们国家,也曾经有过因为放纵物欲而遭受大自然报复的教训。远久的历史上有,不远的过去也有。

白居易在《策林》中说,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节制物质欲望,是人类的永恒话题。

从个体来说,应该享受有度,消费有度,应该抵制铺张浪费,抵制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即使再有钱,也不能为所欲为。因为钱是个人的,资源却属于更多人。节约,节俭,不止是习惯,更是品德。一个人,如果懂得适可而止,善于节制物欲,起码具备了向善、向美和成就大事的基本素质。不能节制物欲,便无以修身,无以齐家,无以治国平天下。

由个体扩展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由消费行为扩到到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必要的节制。经济发展必须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尽可能地节约,高效,循环。当资源环境难以承受的时候,就应该节制发展冲动,选择科学的、可持续的开发强度和速度。社会发展需要DGP,但不要带血的GDP,不要带毒的GDP,不要带水的GDP,不要没有未来的GDP。

节制的反义词是放纵,放纵的近义词叫作荒唐和野蛮。肆无忌惮地围海填湖是放纵,不顾及生态影响地拦截江河是放纵,在生态屏障和生态敏感区域大规模开发是放纵,超出环境容量排放污染物是放纵,削山造城是放纵,大量毁田毁林开发房地产是放纵,河道硬化是放纵,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是放纵。一切明知故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一切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行为,都属于放纵。

放纵了就要承担后果,不论这种放纵是因为失控,还是源于善意,抑或出于某种无奈。

大自然能给我们很多机会 大自然如此慷慨(4)

所谓度,就是权衡。

事物的度,并不像标尺一样有明确刻度。从不同角度考量,得出的结论往往也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找到恰当的度,经常需要权衡。

由于自然资源有限,争夺就成为常态。不仅国与国之间要争,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区域之间,也争。甚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也争。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利益问题最纠结。处理利益关系,关键在于平衡,在于来自更高层面的权衡。

资源应该平衡分配,公平使用。平衡和公平的那个点,就是恰当的度。上游保护了水源,下游就应该补偿。生态屏障地区牺牲了发展机会,国家就应该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给予补偿。

权衡利益,不仅要照顾到利益的直接相关方,还要充分考虑宏观利益,全局利益,未来利益。生态环境问题,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我们不妨举一个古人的案例。苏东坡治理西湖,不仅清淤,清葑草,而且清理了西湖周边的大量水稻田,恢复为湿地,谓之废田还湖。农耕时代,种粮是天字号产业,废了大片高产稻田,粮食产量、农民收入、财政都减少了。但是,如果不恢复湿地,西湖就将萎缩,水质就将恶化,损失更大,代价更高。杭州知州苏东坡的这一次权衡,堪称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的经典案例。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权衡意味着有进有退,双赢往往呈现为平局。即使不能双赢,起码不能两伤。如果人与自然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各方面利益都得了到照顾,那一定是着找到了平衡点,把握了恰当的度。

权衡,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复杂。比方说,1972年的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之后,我们就已经作出了基本判断,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比西方发达国家轻,中国的生态破坏远比西方国家严重。国务院1973年就召开了环境保护会议,并且通过两项非常重要的文件,《关于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意见》《自然保护区暂行条例》。但是,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不可能把保护生态环境列入国家大政方针。那时候最响亮的口号,是改造山河,人定胜天。

大自然能给我们很多机会 大自然如此慷慨(5)

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须臾不可缺少的空气、水、食物以及繁衍生息的绿色家园。大自然如此慷慨,我们应该回应以敬、以度、以分寸和节制。中华传统生态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强大生命力。人类四大古文明,其他三个都伴随着战争以及生态灾难中断了。唯有中华文明,如火传薪,延绵不绝。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一次次地化险为夷,始终以国家形态保持着旺盛活力,正是因为我们的国在,山河在。中华民族以感恩与敬畏之心对待自然,以巨大的生态智慧探索自然,对自然取之有度,及而不过,从而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