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过洋节(学生过洋节)

当班主任很多年,不记得从哪年起,孩子们开始过洋节。主要是圣诞节。情人节,不敢。母亲节、父亲节,不爱。感恩节,不懂。

起初,只有少数孩子互送苹果。后来,渐成风气。苹果用彩纸包了,系上彩带。

平安夜那天,教室里,每张桌子上都有苹果,包着花花绿绿的彩纸,孩子们仿佛坐在花丛中,煞是好看。

接着,老师的桌上也有了苹果。甚至还有鲜花,鲜花上挂着卡片,写着祝福的话。是班上几个乖巧的女生凑钱买的。

收到了礼物的老师,脸上乐开了花。没有收到礼物的老师,心里很失落。

不久有老师说,学生们这种行为要不得,过洋节,是崇洋媚外,必须制止。报纸杂志上也有了批评的文章,从文化入侵,讲到爱国主义教育。锵铿有力,发人深省。

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过洋节(学生过洋节)(1)

感恩节的火鸡

于是,下一个圣诞节来临之前,我告诉学生,不要庆祝,不要过洋节。

可是到那天,孩子们似乎忘记了,教室里的每张课桌上,还是摆满了苹果。课间,也不知是谁,仍然偷偷放了几个苹果和一束鲜花在我的办公桌上。

我有些不悦,上课的时候,对学生们过洋节一事,进行了严厉批评。从文化自信,讲到民族自信,讲到爱国主义。还说,谁放苹果在我桌上,赶紧谁拿回去,我不领情。

下课后,班长到办公室找我。苹果是她送的。她说,您讲的那些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大家平安夜互送苹果,只不过是跟着流行走,热闹好玩,根本没想那么多。给老师送苹果,也只想表达敬意,希望老师不要生气。

班长说得很诚恳,令我汗颜。我对他们的批评,过于草率了。孩子们过洋节,确实没想过节日背后的意义。在他们看来,平安夜,就是互道祝福;圣诞节,就是戴着红帽子的白胡子老头。平时学习那么紧张,借这个机会放松一下,有什么不好呢?

说到底,孩子们过洋节,并不是他们的错。

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过洋节(学生过洋节)(2)

记得我读小学的那会儿,课本中有不少外国作品选篇。如:《凡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小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童话,小女孩在圣诞节前夜死去。

现在的小学课本中,也有《给予树》《圣诞老人的礼物》等多篇以圣诞节为背景的外国文学作品。至于课外读物,涉及圣诞节的文章就更多了。

事实上,《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童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部门推荐的必读书目。这些童书,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小阅读和学习以外国文化为背景的课文,孩子们从内心里接受外国文化,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什么理由指责孩子们崇洋媚外呢?

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过洋节(学生过洋节)(3)

这样说来,就是教材编写者的责任了?其实也未必。编写教材不是件容易的事。选一篇课文进入课本,要求非常高。一要文笔优美,二要语言规范,三要浅显易懂,四要思想积极向上,五要有教育意义。最重要的,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传统文学作品,当然也有很多优秀的典范。只不过,时代的烙印太重,只能精选一部分篇目,否则孩子们全被培养成了小学究。

近现代文学作品,也有许多不错的。但是,文言文和白话文过渡时期的作品,文白夹杂,语感较差。严格来说,不属于规范的现代汉语。不信的话,读读胡适写的《两只蝴蝶》就知道了。一个大文豪,写得像首打油诗: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当代文学作品呢?说实话,够资格进课本的,真不多。至于原因,很复杂。一是限制太多,二是人心浮躁。更重要的是,文化创作的环境不是很好。

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过洋节(学生过洋节)(4)

以国产电影电视剧为例。全是媚俗博眼球,为了追逐流量不择手段。我一般看美剧,这不代表我不爱国,而是国产剧实在没法看。妻子看国产剧的时候,我偶尔瞟两眼,便忍不住要吐槽。也很少看电影,尤其是国产电影。时间宝贵,不敢浪费在质量不确定的影片上。

电影如此,文章也大致也是这样。所以,就给了外国文学作品进入课本的机会。外国文学作品读多了,孩子们自然就对他们的文化产生了认同。

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过洋节(学生过洋节)(5)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一个好的创作环境。百花齐放,文化才能繁荣,才不会给外国文化入侵的机会。流量为王的时代,劣币驱逐良币,优秀的作品很难脱颖而出。其实,这一道理,可以推而广之到社会各个层面,就不展开说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